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南通]教育的诗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Dec 17 20:43:36 2004), 转信


  杨乐、李大潜、巢纪平、吴慰祖、施雅风等17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无极、袁运甫、袁运生、范曾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美术家,林莉、葛菲、黄旭、李菊、陈玘等十三位世界冠军,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就是江苏省南通市。 

  如此多的中华精英出自同一个城市,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南通雄厚的教育基础。而南通的教育基础是在100年前的难忘岁月里,由这座城市的一代先驱励精图治所精心打造的。正是从那时起,这座江北小城书写了一段绵延百年的教育诗篇。 
  
  “狼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风云开张师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校有誉兮千龄始朝。”这是一首在南通传唱了百年的校歌,歌中寄托了对教育的无限期望,而在100年前,他的词作者还在为这个期望操劳忙碌着。1903年4月26日,在南通的月夜下,一位50多岁的老人彻夜未眠,他在忙碌中期待着一个特殊时刻的到来。当黎明的曙光照射到这片土地上的时候,由他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就要矗立在南通人的面前。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这所学校就是当时全国第一所设置完备的民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清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私塾里,依然弥漫着延续了几千年的四书五经的声音,人们还希望通过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晋身仕途。而此时经过工业革命洗礼而壮大起来的西方列强已经凭借洋枪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历经20多年科考生涯而登上巅峰高中状元的张謇,却深深体味了科举制的种种弊端和封建教育制度的失败。特别是他金榜题名之时正值1894年,甲午战争的炮火击碎了他报国的理想,大清帝国的惨败和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他痛感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世纪交替之际的中国,随着西风东渐以及“洋务运动”的兴起,一大批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在多方探求救国兴邦之路,张謇也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兴办新式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彻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 

  反复思考之后,张謇毅然决定辞官回乡,从此开始了他在南通长达30多年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艰难跋涉。他有一句名言“父教育,母实业”就是把教育和实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做一个家庭当中父母之间这样亲密的关系。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他在实业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当中把教育还是放在前面,放在首位。 

  1905年,清政府终于明令废除了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新式学堂,而从封建士大夫中脱身而出的张謇,已悄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1903年,他在筹办第一所新式小学的时候,发现师资的缺乏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那些惯于教习四书五经的私塾先生根本无法承担传授新学的重任,于是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通州师范学校应运而生了。而通州师范学校在起始阶段,同样也面临着师资匮乏的难题,那么请谁来为未来的教师授业解惑呢?辗转思索的张謇把目光投向了甲午战争中的敌对国——日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謇以“师夷制夷”的博大胸怀和勇气东游了日本。他重点考察了当地的实业和教育,对教育的效能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体验。他认为当时的日本“教育第一、工第二、兵第三、农第四、商最下”,教育是日本最为成功的方面,正是因为仿效了欧洲的教育体系并全力投入,日本这个本来弱小的岛国才得以迅速崛起,在为期两个多月的考察中,张謇所到之处,细看勤问,详细记录,除重点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外,对校舍建设、课业内容无不深入探究,甚至仔细测量了课桌、椅的大小尺寸,考虑到中日两国学生身高的差异,他决定对课桌、椅的规格进行重新设计。 

  考察归来,张謇来不及拂去舟车劳顿的辛苦,就立即着手把全套日本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在通州师范学校推行开来。学校设立四年制本科、一年制讲习科和两年制简易速成科。课程设置除传统的伦理、教育、国文、史地、算术、理化外,还增设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博物、外文、绘画和体操等课程。为了解决师资缺乏的燃眉之急,他打破旧有观念,以双倍于国内教师的薪金聘请了8位日籍教师前来执教。由于语言的隔阂,日籍教师别开生面的授课方式至今仍是人们乐于回味的校园插曲。 

  在老一辈的传说当中,有一位西谷虎二老师,他兼课教体育,不会用汉语来发令,他的口袋里就放着许多小牌牌,上面写着“立正”、“稍息”,到了喊立正的时候,他从口袋里把立正的牌子摸出来,一看是“立正”,但有的时候,牌子就摸错了,学生立正的时候,他本来准备摸“稍息”,结果又摸出“立正”来了,学生笑得一塌糊涂,直不起腰来。 

  就是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一种不同以往的师生关系渐渐形成了,这些昔日的实习评案,记录着一幕幕难以忘却的实习场景。通州师范学校第一届本科生顾怡生在一次实习讲课中,因为讲课精彩而使下课时间拖延了10分钟,实习指导老师木村中治郎先生在评案中特别就此事做了点评。 

  第一他给予肯定等等等等,下面就讲到了,拖课的事情,别以为是小事,课上的时间是老师的,课外的时间、休息的时间是学生的,你没有权利来剥夺学生应有的时间,他最后还说,我今天这个讲评不单单是对顾怡生同学而言,是对在座的听实习的各位同学一起讲的,我们大家应该其共勉。 

  后来木村老师在回国之前,特意把自己最珍爱的一本书赠送给顾怡生同学,并写下了情真意切的临别赠言,这对顾怡生以后的教学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今天的南通市区,蜿蜒流淌了千年的濠河上有一座桥叫怡桥,它就是为了纪念顾怡生而建造的。当年的顾怡生没有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毕业后在通州师范学校任教长达45年,成为在南通深有影响的一代教育家,他编辑出版了《教育史》、《伦理学》等教本,填补了当时国内无此教材的空白。顾怡生毕生倾注于南通的师范教育,因此今天的人们把他当作南通教育的象征来纪念。 

  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始终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张謇却认为女性不但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更适合从事低幼学童的教育,于是他在1906年创办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这是中国最早设置本科的女子师范,以培养小学、幼儿园师资为目标的女子师范学校在开设国文、算术等普通课之外非常重视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另外还设家事课进行家政教育。 

  在百年的岁月里,一大批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把南通的低幼教育办得别有情致,这其中有一位名叫李吉林的全优毕业生,她在18岁的时候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到现在已有48年的时光,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她一直致力于以情感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有益探索。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模拟表演的方式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旧模式,从而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孩子们在这充满情趣和想象的特殊情境中,快乐地学习知识,并受到道德和审美情趣的熏陶。李吉林老师是在用“情境教学”建构一条“儿童——知识——社会”的完整教学体系,因为重、因为情、因为境,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认识自然是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今天的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自然知识,接受科学启蒙,得益于南通百年来的教育基础。这是张謇在1905年兴建的集植物园、动物园和博物馆于一体的博物苑。这里既有自然与历史博物馆,又有大量的名贵花木,错落有致的园林布局,体现了古代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传统教育始终回避自然科学的情况下,张謇设置博物苑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机构,在当时的确是开风气之先的。 

  如今博物苑的自然馆内,还存有当年木村老师与通师学生共同制作的各种鸟类和昆虫标本,以及从国外运来的鲸鱼骨骼和各种化石,一个世纪以来,正是这样一座博物苑打开了一代又一代南通青少年认知自然与科学的大门,引领他们探求未知的世界。 

  师范教育是南通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在近代南通师范教育粗具规模之后,张謇就在两所师范学校设置了配套完备的附属小学,以供学生们进行教学实践。在创校早期的时候,(张謇)他就认识到,教师的培养必须经过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实践,也就是说,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资,他必须经过实践这个环节,让他获得一种职业的体验,这一点很重要,当然今天我们看起来,好像这个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可是在一百年前,我觉得这是一个创举。 

  一百年后,在南通师范学校,师范教育的实践色彩得以继续深化,学校突出“师范教育人格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以致用,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地更为紧密,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定期来到小学校进行实习、观摩和调研。增强了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历史上通师的毕业生是南通基础教育的主体,时至今日南通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南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依旧占80%以上。在南通教师已成为受人尊重、使人仰慕的一个职业。 

  在长江入海口一个远离陆地的小岛上,有一所条件简陋的乡村小学,每年这里都有一批南通师范学校的学生前来进行教学实习。在实习中,他们分别承担一个班级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孩子们眼中,这些像哥哥、姐姐一样的老师,不仅带来了崭新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他们诚挚的关爱和思想的启蒙。而对于这些未来的老师来说,与孩子们三个月的朝夕相处,也使他们真切体会到了教育中的情感力量,特别是每次分别的时候,那种感人的场面都令他们久久难以忘怀。 

  普及教育的观念在南通是由来已久的,以张謇为代表的近代教育的开启者,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想法变成现实,当时就规定在南通每方圆25公里兴建一所小学,这样距离最远的学生每天最多需要走10公里的路程,但后来有一天他步行在偏僻的乡间,恰逢大雨,泥泞的道路使他感到幼小的学童每天行走10公里路实属不易,于是他改为每方圆16公里设立一所小学。 

  在他的感召下,这一时期南通当地办学渐成风气,几年时间,整个南通就建起小学300多所,中学也有20多所。 

  为了使教育能够切实造福地方、造福民众,张謇又陆续创办了农科、商科、纺科、医科等专门学校,与此同时,还兼顾发展了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社会教育和特殊教育,逐步实现了他在师范的主导下,陆续建立起小学、中学、专科学校直至大学,形成完备的城市教育体系的办学理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完整规范的教育体系塑造了,在当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到:“南通是我国全国公认第一个先进的城市,南通教育会和各国体是我国教育界中之先进者,他们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国人共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在考察南通后发表演讲说:“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南通近代教育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得益于它当时拥有一大批引领时代风骚的教育家,他们为南通教育奠定了根基,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通州师范学校讲授国文和伦理学,美术大师陈师曾、戏剧大师欧阳予倩也曾在这里教习绘画和戏剧,在南通中学,也先后有著名学者朱东润,胡风和绘画大师王个簃前来任教,他们都成为南通近代学术、艺术思想的开启者。他们的教诲泽及后世。50年代毕业于南通中学的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杨乐就是在那样一种教学相长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杨乐在中学时,数学就是拔尖的,他在课外做了很多题,看了很多书,老师深深地爱这个学生,老师出去开会,没人上课了,就请杨乐去上课。杨乐上课,同学们非常高兴,非常喜欢,觉得杨乐讲课比老师还要好,老师听了这个也非常高兴,学生超过老师这是一件好事,所以,在课堂上他们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 

  教育的目的不但是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同时还要塑造他们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如今的南通是闻名全国的体育之乡,连续四届获得奥运金牌,这在全国地级市是首屈一指的,这一切得益于近代南通教育从发端起,就看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举办运动会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作为倡导者的张謇希望通过运动会使学生养成高尚之思想、自立之志气、文明之公理、尚武之精神。早在1905年,南通就举办了学校与地方,联合运动会,这是南通历史上第一次,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运动会之一,当时南通的运动员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运动会并取得良好成绩,通州师范学校的学生还代表中国才参加在日本大阪和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从那个时代起,南通形成的崇尚体育的社会风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如今众多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出现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结出的硕果。 

  100年前,南通近代教育有一个根本的使命,那就是培养一代新人,迎接时代的挑战。100年后,这个使命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没,时代的变革、文明的演进已变得日益频繁而历经百年的南通教育也将续写她未来的诗篇。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