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南通]沈绣遗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Dec 17 20:44:02 2004), 转信


  在南通市有一条环绕市区的河,名叫濠河。在濠河的北岸有一座安静雅致的院落,已就在这个院落的左侧矗立了一位看上去是清朝模样的女子雕像。在她的胸前挂着一枚完全是国外样式的勋章。为什么今天会给一位中国的传统女性肃立一个戴着外国勋章的雕像呢? 

  
 
  
  说到刺绣,大多数人就会想起辛苦而又精心的绣娘,还有她们精巧灵活的双手,还有一直到今天都受到中国传统字画影响的刺绣作品。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一百年前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苏州绣娘,却做出了完全和传统刺绣风格不同的刺绣作品——耶稣像和女优贝克像。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这两幅作品的创作者就是矗立在南通市濠河边女雕像的原型——她的名字叫沈寿。 

  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就是财富和经济的象征。许多人是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才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而就在上个世纪初沈寿的刺绣作品就已经在第五大道的这间房子里开始销售了。而当我们第一次亲眼见到沈寿原作的时候,已经是1986年了。沈寿的像和女优贝壳像从海外回到了南京市博物馆,当时就引起了刺绣界和美术界的轰动。人们没有想到中国传统刺绣,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可以绣出完全是西方绘画风格的绣品了。 

  虽然我们拍摄到的是绣品的图片,但是就是从这张印刷并不精美的图片上,我们都能清晰的感受到绣品所表现出的油画般的光影效果。这是中国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刺绣从未出现过的改变。一直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影响的中国刺绣,从没有用绣针和丝线这样去描绘一个人物。而女优贝壳像还有了一些西方素描的意味。难怪就连我国著名的美术大师刘海粟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中国第一个画素描的是沈寿不是我刘海淑。她是用针画出来的素描。” 

  沈寿出生在刺绣之乡苏州。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1874年沈寿就诞生在这个苏州的古董商的家庭中。当时刺绣在苏州已经是历史悠久,和普通绣娘不同的是沈寿学习刺绣完全是兴趣所致而不是为了谋生。从八岁开始沈寿就在姐姐的帮助下开始学习刺绣,而家庭中浓郁的文化氛围又让沈受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就在沈寿出嫁之前就已经她是当地有名的刺绣高手了。 

  苏州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中心城市,所以当地有许多文人画家,沈寿的丈夫余觉就是一名画家。当时的刺绣讲究七份画三分绣,结婚后两人合作了许多精美的绣品。这四幅现今仅存的花鸟屏条就是当时两人合作的绣品。可以看出其中典型的中国绘画的风格。 

  今天我们在苏州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找到了沈寿和余觉当年的故居。这里应该说是沈寿刺绣生涯中的第一个转折点的地方。因为余觉在当时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所以不仅时常帮助沈寿画刺绣稿,而且时常和当时的文人画家在这里研习绘画,这对沈寿在充分理解中国传统字画方面也产生了许多影响。使得她的绣品在当时就显得十分与众不同,已经不仅仅是刺绣技法方面的精湛了。1904年正逢慈禧太后70大寿,按惯例苏州要向宫廷送刺绣礼品,沈寿就在丈夫的帮助下绣了几幅罗汉图和一幅八仙上寿图。 

  这是一幅一百年前当时和沈寿一起入选到宫廷里的绣品,今天看来依然是玲珑有光,这也是传统苏绣的显著特点,但是就是这样精美绣品都未被选种,由此可见沈寿的八仙上寿图会怎样令慈禧太后感到惊叹了。慈禧太后赐她一幅寿字。沈寿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原来她叫沈雪芝。第二年请政府就派遣他们夫妇去日本开始考察,由此也开始了中国刺绣史的转变。 

  沈寿去日本的时候正是西学东渐的历史时期,这对于一直接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沈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看到西方绘画中在人物造型以及色彩表现方面就更加不同了。这是一种对沈寿来说完全没有见过的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虽然沈寿没有接受过任何西方美术的教育,但是她意识到这种绘画所表现的光影,能不能和中国刺绣结合,用丝线的光泽来表现呢,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全新的艺术形式呢? 

  沈寿最先想到进行改良的就是传统刺绣的材料——丝线。因为当时沈寿在日本看到的绘画有很逼真的效果,所以他就想创造一种起名叫仿真绣的方法,希望传统刺绣也能绣出西洋绘画的效果。这对于一个从没有受过西方绘画教育的中国绣娘来说,几乎是件不能实现的事。但是沈寿很准确的找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光。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传统苏绣,光是它们共同体现的东西。而实现的另一个关键的改变就是绣法。 

  
 
  
  旋针是沈寿独创的一种刺绣针法。以往做刺绣的时候,一般都是平绣就是直着往下拉平着往下绣,沈寿她把针法旋转着做,她所用的针法一个就是用机针和逼针来进行旋转,但在旋转的时候。还要根据物象的机理来掌握针脚的长短。所以比一般刺绣一般的平针这么绣要难得多。然后她所表现的这个效果。拿人物来说吧。沈寿绣的耶稣像脸部就是用的旋针,很好的突出了耶稣的面部的一个肌理效果。还有就是最明显的地方还是就是头发。头发的那种卷曲的机理效果,显得立体感很强,然后又很蓬松又很柔软。 

  意大利皇后像是沈寿第一件运用仿真绣法完成的绣品。她逼真的效果在今天看起来就像是照片。意大利皇室在对中国刺绣感到无比惊讶的同时,通过清政府的外交部转交给沈寿一枚特制的皇室勋章和一块金表。这是中国刺绣史上的第一次获得国外皇室的奖赏。这也就是南通市濠河边这座雕像的由来。在意大利皇后像完成以后,纽约女优贝壳像以及后来的耶稣像的完成,标志着沈寿创造的仿真绣法的诞生。而这种完美的将西方绘画与中国刺绣相结合的绣法的创造,不是什么画家艺术家,而是一位普通的中国绣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能够完成这样的创造就是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在南通黄泥山脚下是沈寿的墓地。上面这样写到:世界美术大师吴县沈女士之墓。中国人有落叶归根的常理,为什么沈寿会葬在南通呢?1914年当时沈寿已经名扬海外,耶稣像获得了巴拿马国际金奖,但是清政府此时却是皇室飘摇,沈寿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人生,而此时南通的张謇正在兴办教育。在一次南洋创业会上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创办中国女红传习所。 

  今天我们还可以沿着南通市濠河的北岸缓缓走进当年的女红传习所。似乎可以穿过时空的隧道看到九十年前这里第一天开学时的景象。在这所学校开办之前,刺绣都是以家传的方式传授下来,因为涉及生计所以没有人教授自家以外的人学习刺绣。但是南通女红所的建立改写了这样的历史。庄锦云就是至今还健在的,当时女红传习所的最后一批学员。庄锦云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刺绣仍然是她最喜欢做的事情,而在女红传习所的时光又是她终身难忘的。 

  沈寿除了教授传统刺绣,还让这些普通绣娘和现代学习西方绘画的学生一样开始接受写生描的教育。在刺绣时已经不再是按画刺绣了,而是要求学生要把被绣物放在面前观察,对照实物刺绣。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刺绣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一个女红传习所的学员来说,这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怎样成为自立自强的新女性。 

  就是在这个安静的院落里,沈寿一个普通的中国传统女性,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女性的职业教育。也就是在这里沈寿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就在生命前夕的岁月里,虽然她已经是肝病晚期,经常会呕吐不止,但是她仍然坚持像过去一样每天涑口净手,用自己最后的精力完成了刺绣史上最完整最宝贵的雪宜绣谱。1921年人们按照沈寿生前要留在第二故乡南通的遗愿,把她安葬在宁静的黄泥山下。 

  虽然沈寿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南通看到她的遗韵。庄锦云后来就成为建国后我国新一代的工艺大师。在她看来刺绣就是一门精湛的艺术,自己是在为这个事业而工作。在后来的南通的工艺美术所里,她沿袭了女红传习所的方式,教授了大批的绣工,一方面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另一方面也创作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如今她的孙女张蕾也开始研究沈寿以及沈绣。 

  如今在新一代锈娘的眼里,沈寿和沈绣就是一块宝贵的艺术珍宝。只有深入的认识和解它才能够谈到发展。才能够使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再现辉煌。也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我们像今天一样,只能对中国刺绣曾经有过的辉煌做一种回想。 

  
 
  
  今天我们看来,沈寿的一生是短暂的,沈寿在南通也仅仅有8年的时光,但是我们相信南通不会是一代刺绣大师陨落的终点,更会是中国刺绣史新篇章的开端。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