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南通]南通风筝情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Dec 17 20:44:23 2004), 转信
位于苏北的南通市濒海临江,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江海之风四季不决每年的台风还时时关照着这个美丽的城市,天赐的风和这个城市的人结下了深深的情愿。
在南通只要刮起四级以上的天风,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你都会看到一种奇怪的景象……
其实这种现象已经在南通沿袭了很久。它是南通市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一旦遇上好风天,在江海平原的蓝天之上就会看到如风帆一样巨大的风筝飞在空中还发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声音,声音之大在数里之外都可听到,这就是南通独有的哨口风筝。
南通风筝,俗称“板鹞”,历来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音响效果而闻名于世,到清代末期,这里的风筝已与北京、天津、潍坊等地的风筝齐名而称誉全国了。
风筝,古称纸鸢,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削木为鹊乘而飞之。这是有关风筝最早的记载。南通地方放飞风筝历史悠久,习俗成风。据光绪通州志记载:在南通空中常会看到画有,虫草,花鸟,神仙制作精巧大者数丈的风筝。
《事物纪原》说:“今人巧制不一,其上可悬灯,又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焉,故曰风筝。正二月俗竞放之,清明后不升乃止。
清代邑人姜长卿,在道光十年1830年成书的《崇川竹枝词》第八十四首中,记录了南通民间放飞板鹞的盛况。“草绿长堤海角东,双蝴蝶戏牧牛童;声声何处胡笳奏,放出林梢红杏出。”该诗反映了南通板鹞的基本特色,大如风帆,装有哨口,声震云霄,音若胡笳。这是南通板鹞区别于其他地方风筝的主要特点。
南通板鹞,造型奇特,结构精巧,别具匠心,又有音响。至今仍保留着宋代的遗风。据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带音响的风筝盛于宋代,而后在其他地区逐渐失传,惟有南通和南通临近的苏北一些地区仍保存这一特色。那么,南通放飞风筝为何能如此兴盛,又何能将宋代遗风保留至今?
古人称南通的位置为“淮南江北海西头”。南通濒江临海,涨沙而成的土地平坦少山,沙滩上除了盐嵩野草别无他物,为放飞风筝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奔驰场地。江海一带春季多东南风,风力较内地不知要强多少倍,这又为放风筝提供了最好的自然条件。
南通风筝的盛行,还同这里的劳动、生产和民俗有关,江海多渔民,渔民出海捕鱼,最忌天气变化,风筝可以测定高空风向风力,这里俗称“天风”的大小决定是否可以出海。
在民俗方面这里的人们常借放飞风筝的形态作口语形容事物。比如说形容一个小孩子走路不稳,歪歪斜斜的用南通话说,“像鹞子仄了”就像鹞子风筝歪歪斜斜的意义,形容这个人一去不复返,无音信了就说“无风鹞子”就是断线风筝的意思,“无风鹞子”还有就是说风筝听哨口很急很响,“哨口急,雨打壁”就是要下雨了,风筝以溶入南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也成为了很多人家的传家宝。
天时、地利、人和铸成了南通风筝的历史延续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总结和积累了一整套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经验。
南通板鹞的最大特点是它飞上高空后能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响声。那撼人心魂的响声就出自于这一排排南通人称之为“哨口”的器物上。
南通板鹞在造型和工艺上都非常讲究,制作一只板鹞要经过多种工艺于一身。如:力学、编织、绘画、雕刻,在古时很少有凭一人之力制作出一只完整的板鹞,因此从古至今在南通有很多以制作哨口,绘画风筝唯生的艺人,这些艺人大多是世家、历经几代人口传身授,沿袭至今。
“板鹞”又叫“板筝”。这种风筝为平面结构,当地人把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六形的组合叫做“星”还把由这个图形组成的风筝叫“串连星”样式的风筝。“串连星”风筝,排列规整,结构严谨,角角相对一丝不苟,是一种时纷精美的民间工艺品。
板鹞上天后能发出音响,故又名“响筝”因此南通人自豪的说我们这才叫真正的风筝。所谓“哨口”是“哨子”和“口”的统称。“哨子”一般较小,呈长圆形。南通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周围的天然材料,秸秆、鸭鹅毛管和竹管等材料制作多种多样精美的“哨子”,“哨子”在板鹞上属高音部分,发音尖细,清脆悦耳。
“口”又称“响铃”外形基本是圆形的。古时工匠师们多以葫芦来制作“口”,小“口”如豆,大“口”似斗,“口”发出的音响,或圆润凝重或浑厚深沉。小口与哨子同属高音部,自上至下高、中、低声部依次排列。
现在南通人玩风筝对“哨口”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制作哨口的工艺越来越精。张卫中的老爷爷过去在南通就是出了名玩“板鹞”制作“哨口”的行家。但现在的张卫中已成为专业做“哨口”的手艺人,他现在制作的“哨口”也得益于他祖上的手艺。
南通板鹞个大也是它的特点,又带着上百个葫芦,因此,鹞子对风的依赖大,风小一点,普通的风筝都能上天,而南通板鹞就飞不起来了,这常使外出放飞的人感到困惑。
张文智是南通市有名的风筝迷,他生长在南通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后就参军了,经过几年的学习锻炼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
他真正迷恋风筝是从他转业以后,从卖别人的风筝开始放飞到现在能自己亲手制作哨口风筝近二十年了。别人的鹞子风小上不了天,可老张制作的风筝三四级风就能放,哨声一样响。看来老张是把在空军所学的空气动力学知识派上用场了,他采用轻形材料碳纤维杆扎制风筝。老张玩风筝在别人看来已达到痴迷的状态。但他自己却不这么看。他认为板鹞是南通民间工艺里面前人留下来的一种艺术水平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他为了让风筝上天后“哨口”发出声音更好听,善吹笛子、葫芦笙的他,常从这里揣摩发声的原理。除了研究哨口老张在绘画上也着实下了一翻功夫,凡是与风筝、绘画有关的书画他都要卖回家学习研究,目前他画的风筝在南通也小有名气。多年的学习积累使老张成为了一名能让风筝迷信赖的传家。
在南通很多人从孩童时就玩风筝、放鹞子,因此留在他们记忆中最深的也是他家几代人玩风筝的轶事,祖上留下来的鹞子在他们看来是最珍贵传家宝。如果你到某户人家,一进门首先看到的就是挂在墙上那巨大的板鹞。
这位老汉他家种的葫芦远近闻名,靠种葫芦养活了几代人。他家种的葫芦从不瞅销路。这位向他订购葫芦的人叫吉华,他从小就酷爱玩风筝,作哨口,可他祖上传给他的是雕刻制作传统工艺家具的手艺,他却对研究制作哨口情有独钟。在1994年个人投资创办了南通惟一的哨口风筝艺术馆,馆内收藏的几十只板鹞风筝,多数是他从民间收集上来的,其中也有他亲手设计制作的。
千百年来,由于板鹞风筝都产自散居在民间的个体工匠之手。为了能使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保护,使哨口品种多样化,在雕刻上更加艺术化,他们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做材料制作出精美的哨口。为了能更好的测试出哨口的音色,还独创了哨口音色定位法。紫光哨口风筝艺术馆下,还有一支放飞队伍,他们曾多次代表南通市参加国内外的放飞比赛和风筝节。
要起风了,因南通板鹞体形巨大,一个人放不起来,老人让儿子快去召呼隔壁的邻居。风筝迷们于是相互通告忙呼起来,因为这是让他们最兴奋的时刻,他们可放下任何事情,共同奔赴放飞场地。
今天在南通还能看到这古老而传统的放飞仪式,旧时放风筝是为了敬献神灵,拔除不祥,祈求消灾降福。当地人称放风筝是“送晦气”。鹞子装上哨口,嗡嗡之声,震天动地,据说是为了震慑人间妖魔,祈盼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而今天南通人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一只只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大小不一的风筝比高竞翔。老人们迎接着为他们放走了一年晦气的年轻人,虽然他们已无体力在放飞这巨大的板鹞,但他们还是按老规矩为放飞的人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古老传统的习俗就像这家酿的米酒清醇而回味无穷。
古老的传说,动听的歌谣更给南通板鹞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