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南通]张謇——光荣与梦想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Dec 17 20:44:42 2004), 转信


  南通是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像所有的中国城市一样,她高楼林立,车来人往。在这座现代城市的中心,南通人一位晚清的状元,塑起了一座雕像。因为正是他在上个世纪初,在中华大地的风雨飘摇中,引领南通这个长江之畔,不算太知名的小城,跨入了近代工业,这个人就是张謇。 

  
 
  
  张謇留给这座城市的第一个不平凡印记,就是他在1894年中了状元,因为在此之前,南通只出过一个状元。在传统理想中,他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后来的岁月里,他留给这座城市的荣耀却并非一个状元的名声,而是近代中国的青史垂名。 

  这是一张中国最早的企业股票,它发行于1895年,企业是大生纱厂,总经理叫张謇,对,就是那个在一年前刚刚考中状元的张謇。大生纱厂的出现,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中国最早的轻纺工业诞生了,而且企业的性质是全新意义的股份制。因此,从那时起直至今天,许多人都把它的创办人张謇看做是一个领风气之先的实业家。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一个新科状元放着仕途不走,却走上了一条与轻商重文的传统相反的道路呢? 

  张謇出生于一个农民兼小商人的家庭,对于他的父亲来讲,读书、考试、做官,即是成功者天经地义的途径,更是张家对后代的期望。因此,父亲请来了一位老秀才,专为张謇兄弟5人讲授学业。童年的张謇在家中排行第四,他是个天赋过人的学生,不仅学业进步快,12岁时就可以吟诗作对,出口成章。 

  十一二岁时,老师起了个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少年张謇一点没有思考,顺嘴就说了“我踏金鳌海上来”,古代以脚踩金鳌头指代高中状元,所以后来张謇中了状元以后,那就更好像是个预兆了。 

  迷信的父亲满心欢喜,仿佛儿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灿烂前程指日可待了。然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却让他苦苦等了近30年。1868年,初登考场的张謇考中了秀才,但家道中落使他难以维持学业。 

  1874年,21岁的张謇在南京谋到了发审局书办的职务,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幕僚生涯。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初次置身社会,了解官场事务。公务之余,他潜心读书,求教于当地学者,增长了学识和才干。 

  1876年,经友人推荐,张謇担任了淮军统领吴长庆的机要文书,身居要职的吴长庆在晚清朝廷的军事、政治和外交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使年轻的张謇置身在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1882年,日本开始了扩张的步伐,首先在朝鲜引发了兵乱。为了维护传统的中朝关系,遏制日本的野心,吴长庆奉命率军入朝平乱。在这期间张謇作为主要幕僚,参与了一系列中朝日三国间的外交行动。不断的周旋与思考,开阔了他的政治视野和对国际事物的洞悉。 

  张謇把他对朝鲜问题的思考,写成了一篇观点朝鲜的政治策论,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朝鲜善后六策,文章明确指出日本对中国的巨大威胁,主张以强硬的姿态应对这一威胁。策论引起了中朝两国朝廷的强烈反响。由于观点一致,所以翁同和、张之洞等朝廷重臣从此将张謇视为晚辈知己,这种友谊也影响了张謇的后半生。 

  10多年的幕僚生涯,使张謇成熟了起来。政坛上的崭露头角和朝廷重臣们的青睐,也使他似乎看到了一条报国之路。但些年的坎坷经历上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旧式教育和科考制度,已完全脱离了时代的需要,崭新的视野使他对封建科考深恶痛绝。 

  但19世纪末的中国,科举制度仍是人们晋身的“正途”,父兄对张謇“学而优则仕”的期待还是那么迫切,翁同和等主持科考的大员们也正等着以科考的方式提携他,这一切是张謇即无奈又难以违命的。于是1894年,早已无心科考的张謇只得再次进京赴考,这一次,无心插柳的他一路过关高中状元。此时的张謇年满41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张謇大魁天下踌躇满志的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大清国战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民族的耻辱,国家的衰败,给了这位新科状元重重的一击。 

  1895年3月,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张謇悲愤不已。他在日记中写到:几瘽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痛感中国古老的躯体又一次衰败了。同时他也深深地自责“徒为口舌之争,不能死敌,不能除奸”。此刻他已明显地意识到,救国不能靠文人意气,要有实际行动。而中国的问题不在于外侮,而在于长期没有自强的作为。 

  然而,如何才能自强,他又如何有所作为呢? 

  通过对中国现状的思考,和对国外列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析,这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晚清状元意识到,要改变国弱民贫的现状,不在于兵,也不在于商,而在于工农业和教育的发展,这需要消除愚昧和落后,打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为中国古老的躯体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中国这么大,旧时代的权贵布遍朝野,谁会听他的,那里是他施展抱负的空间呢?此刻他把思考的目光投向了故乡南通。这里远离政治的中心,也没有官场权贵,这里有他熟悉的一草一木和父老乡亲。在这里,他可以营造一个理想的王国,一个崭新的社会,一个未来中国的城市样本。 

  1985年,张謇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弃官回乡,以实际行动实现救国的理想。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兴办实业,是南通的棉花让张謇迈出了兴办实业道路上即艰难又坚实的第一步。 

  
 
  
  甲午前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规模空前的,特别是日本,在他涌入中国市场的商品中,洋纱的比重最大。而南通是传统的产棉区,这里产的棉花色地洁白、力韧丝长,最为日商看中。他们大量收购运回日本,纺成纱再返销中国谋取暴力。张謇敏锐的意识到,这样日盛一日的花往纱来,等于用国家的资源,喂肥了一只吃人的老虎。为了民族工业的前途,也为了南通百姓的生计,张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创办纱厂,并取名大生。由此诞生了那一张中国近代工业最早的股票。 

  张謇几乎是两手空空回到南通的,办纱厂的雄心有了,可是办纱厂的经费却不见分毫。好在他有一个金子招牌,那就是人见人敬的状元身份,以及多年来他作为高级幕僚,在官场上结识的一批权贵。于是他采取了集资办厂,多放筹股的股份制企业运作模式。 

  虽然状元办事是好办,办企业却在中国是桓古未有的,在许多人看来,张謇的作为是不可思议的,因持怀疑态度的人自然不在少数。 

  这段时间里,张謇像个化缘的和尚,周旋于官僚、买办、富商之间。结果出乎他的预料,他得到的是数不清的白眼和闭门羹,钱没有筹到却饱尝了有生以来最多的屈辱和最大的艰辛。事后他曾回忆说,这期间他曾几度绝望地想到了自杀。是救国的理想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决心,支持着他坚持下去。后来,在张之洞等人的鼎力相助下,终于筹足了大生纱厂的开办资金。1899年,大生纱厂如期开工了,当年4月第一批纱锭出厂了。一年后,大生纱厂的收支结算已有26850两银子的盈余,张謇的第一步成功了,由此他也成为中国千年科举史上勇开风气之先的第一人。 

  如果满足于纱厂的成功,那么张謇就不过是个工厂的业主,但他的理想远不止于此。在他看来,面对中国混乱的政局,南通必须成为一个有自治能力的城市,这首先要求城市有经济自治的能力。他需要建设一大批企业,让这些企业互为补充互为依赖。在外部环境恶化时,这里的企业仍能有效运作。 

  在大生纱厂赢利的基础上,张謇又经过多次大规模筹资,新的企业出现了。为扩大纱厂原料基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农业企业“海通垦牧公司”诞生了;棉纺厂废弃的棉籽成为了新建的榨油厂、肥皂厂的原料。而棉纺厂的飞絮被收集起来进入了造纸厂,与它配套的是印刷厂。此外还相继建成了与地方经济相关的盐业、交通业、染织、食品、冶金、电气……等40多家企业。这些被后人称为“生态化产业结构”的企业群,成为20世纪初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20世纪初的张謇已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实业家了,但这远非他的理想。如果说企业的成功为他带来了财富和名声,那么现在的他要用这些去推进他的毕生追求——改造社会,建立他的理想国。那么这个理想国究竟是个什么模式,支撑他的民众素养又将从何而来呢?此时,他把探寻的目光越过海洋,投向了日本。 

  1903年,张謇来到日本,在社会管理、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查。他深切地感到在日本强大的背后,是一个更为强大的全民教育体系,正是这个体系使日本的国民素质走在东亚的时代前列。而中国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人的落后。在日本考查期间他做了大量笔记,这些都成了他实施城市改造的初始文本。 

  20世纪初的张謇,在“实业救国”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教育救国”的实践。有过长期科考生涯的他,深知旧教育的弊端。培养一代新人,需要新的教学体系,更需要新一代的教育者。因此,师范教育被他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1903年4月,通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了,张謇自任校长,主力教师由日本引进,教学规范和教学内容也全面参考日本的经验。为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养,张謇还遍请国内学者来通师讲学,国学大师王国维、大画家陈师曾、戏剧家欧阳予倩都在南通从事过教学。在张謇的营造下,师专逐渐成为了南通教育的人才基地,和南通文化变革的策源地。 

  随着师专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出校门,张謇开始实现着他“让人人有学上”的教育普遍理想。在他的努力下,南通陆续出现了300多座小学,20多所中学。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女人是不能接受教育的。但在张謇看来,女人不仅应该受教育,而且出于天性,女人更适应当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于是在1906年,他建立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这也是中国第一所本科制女子学校。自然,在这以后,南通又出现了不少的幼儿园与小学。 

  作为实业家的张謇,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他认为,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技能的工人、农民、商人就是爱国、救国的具体行为。于是他先后创办了纺织学校、农学院、医学专科、商业学校以及戏剧学校、女工传习所。 

  教育的普及甚至关照到了城市的弱势群体,在南通出现了中国第一个聋哑学校,也出现了大量的职工补习夜校,甚至连妓女都可以进入张謇办的“济良所”接受文化教育培养就业能力。 

  如此庞大的事业,是需要同样庞大的资金支持。在世人眼里事业越做越大的张謇似乎是财源滚滚的。但事实上,自从他的企业开办之日起,他一直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和企业信誉去四处借贷。他最后这三十年的岁月了,始终是在不断的借贷中度过的。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社会改造要投资,有太多的公益事业要花钱,在他的理想实施之时,钱总是不够的。1912年,他献出了30年来全部的工资共计150万,这些钱被用来为南通兴办了医院、公园、气象站、公共汽车站。 

  张謇的一生是辛劳的,也是壮阔的。他没有实现父亲对他的科考入仕的期望,但是他为无数的人留下了幸福的安康,以至今天这座城市的人们还生活在他营造的氛围之中,著名学者胡适曾这样评价他:他独自开辟了许多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 

  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与草木无异,若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不仅给后人留下他的事业,还把他终其一生的光荣与梦想留给了南通,也留给了未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2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