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盐城]沧海桑田话盐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Feb 6 00:49:16 2005), 转信
盐城,也称射阳,位于我国江苏省的东北部,濒临黄海,海岸线曲折绵延,因为盛产海盐而得名。在该市的兴起和变迁中,盐业的兴衰对其影响极为重要。这片巨大的海滩叫做草堰场,它坡度平缓,河网密布,拥有梦幻一般广阔无垠的芦苇荡和大沼泽。它地势低平,海水常常倒灌,酿成灾难,当地人称为“鬼沼”。
2100年以前,一个叫刘濞的诸侯王组织了一大群亡命的囚徒,汇聚在这里,煮海造盐,积攒势力,最后拥兵叛乱,动乱持续了长达4年,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动乱虽然被扑灭了,但位于江苏省的东北部这个弹丸之地,仅仅靠煮盐一项就积攒起泼天的财富,最终有能力与正处于巅峰时期的西汉王朝分庭抗礼,不禁让世人大吃了一惊!
小小的一口盐,它重大的战略意义终于被清楚认识,几年以后,朝廷派重兵军管了这个神秘的盐业基地,这个苏北小渔村一夜成名并不断膨胀,许多年以后,它干脆被命名为“盐城”!《史记》记载,“东南有海盐之饶”,指的就是盐城。
在盐城,同样的出土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在其他几条运河边还发掘出三块类似的大铁块,示意图被画了出来:据估计,这样的铁块总共应该有7块,7块不规则的大铁拼凑在一起,最后是一块接近万公斤的庞大铁盘。这么笨重的一块铁盘,20个壮汉都抬不动,它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盘铁之所以被切割成不规则的许多块,是为了统治的需要。通过对生产工具的控制轻松完成了对一家一户盐民的身心控制,10户左右的人家组合成一个生产小组,每个家庭执掌其中的一块,只有当所有的铁块拼凑到一起时,才能开锅煮盐。——这样的精心策划,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对付私盐。
2000多年以来:草木灰都是最重要的脱水工具,含丰富盐分的海水被草木灰多次浓缩以后,成为卤水,被引进锅炉房。
锅炉房里,高浓度的盐水被倒进大铁锅,三口大锅成阶梯排列。高浓度的卤水被传递到下一个铁锅,炉子里火光冲天,据考证,室内的温度可能已经达到70度,专家指出:在这样的高温下,盐工们几乎是赤身裸体地工作。这样的恶劣环境,对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消耗。
盐水在煮开的铁锅里沸腾,有经验的盐工能在一秒钟之内,判断出盐水是否达到结晶的程度,他一声令下,往滚开的锅里飞快投入盐母,刹那间白色的蒸汽弥漫了整个棚子。盐民们望眼欲穿的白花花的海盐终于出炉了。这就是盐城地区出产的淮盐!它晶莹剔透,如粉妆玉琢!光绪年间的《盐法志》记载: “品天下之盐,以淮南之熬于盘者为极品”。淮盐又以洁白著称,并微微发青。宋朝大词人周邦彦《少年游》描述:“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盐业生产的发展经历多次技术革命;其中在铁盘上熬盐的历史最悠久,最后才发展到今天的晒盐。熬出来的盐是白色粉末;晒出来的盐是大的颗粒。煮海水造盐是最为漫长的一段时期,从明朝后期开始,沿海一带开始直接引海水晒盐。
以盐城为中心的两淮地区所出产的海盐,凝聚了无数盐工无穷的心血,以其卓越的盐味、盐色和盐质名闻天下,行销四海,创下了“吴盐如花皎白雪”的美名,也为历代统治者创造了惊人的财富。
最重要的是,由于盐城的盐产量太大,举国上下无可替代,从而奠定了盐城空前的战略地位,几乎左右朝局。《宋史》记载:北宋全国的赋税,盐利占到一半!南宋时期更占到全国总收入的83%,南宋半壁江山维持152年,经济上主要靠盐业支撑。明清两朝,两淮盐业更达到极盛,清朝嘉庆年间《两淮盐法志》记载:“山海天地之藏,其有关于国计民生者,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并有“两淮盐赋甲天下”之说。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2000多年以来,整个盐城地区就是一块巨大的滩涂,数以万计的盐工被牢牢禁锢在这片500公里长的大海滩上,煮海晒盐,日夜不休。
1813年,一个叫黄至筠的山西人来扬州最繁荣的东关,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宅子,这是一所空前绝后的私家园林,叫个园。这座园林,怪石突兀、假山纵横竹影飘香,体现了中国园林的古典美。当时估计要耗费600万两白银,相当于整个江苏省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黄至筠究竟有多少钱?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他养了一个200多人的戏班子,他们家用人参喂鸡,每吃一个鸡蛋相当于吃掉1两白银。园子里的假山,有的是用白银浇铸的,每座重达千斤,因为无人能够偷盗,故称为“没奈何”。以黄至筠开始,类似这样的大的园林在扬州又先后建起200多处,扬州的园林区别于苏州,以考究和奢华著称,。盐商们尽情地过着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浮华生活。 “扬州名园甲江左,粉黛绮罗甲天下”!真的是一掷万金,挥霍无度!
这么多的有钱人,在同一段时间,集中在同一个地区,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不多见,那么能在短暂的时间内,积攒起数以百万计的家产,这应该不是什么一星半点的小买卖,他们的周围一定存在着巨大的财源,他们一定做着某种纵横天下的大生意,那么,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做着什么生意呢?
这是一条非常繁忙的运输路线:描绘了清朝中叶由盐城到扬州的主要航道,运河弯弯曲曲,连接起盐城13个主要的大盐场,经过苏杭灌溉总渠,抵达扬州码头,辗转进入长江航道,或经淮安运送到安徽湖南江西;或者从京杭大运河直接北上。
据估计,当时在扬州集散的盐达到10亿公斤。200年以前,扬州迅速膨胀成为世界著名城市之一,正是因为贩卖盐城的盐,积累了扬州盐商的巨大财富。
大的盐商都盘踞在扬州,因为那里歌舞升平,无限风光。但为了组织生产和管理的方便,大盐商的派出机构和一些小的盐商陆续来到盐城。盐商来了,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盐城,充满了计谋、机遇、冒险和腐败,正是冒险家的乐园。
这就是在盐城很有名气的鲍氏大楼,它被完整保存在东台县安丰一条街上,它具有安徽皖南建筑的主要特征。它有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雕梁画栋的图样;正厅和方厅转弯相连;还有高大的马头墙和风火墙;以及精致的砖雕。
这是一个专门为贩运淮盐而建设的大钱庄,巨大的吞吐量,再加上有水匪,已经不足以用现金来结算,由于盐商的雄厚财力以及盐税在国家收入中所占的地位,汇兑事业也迅速发展,“淮南淮北生意好,安丰新添会票人。”钱庄、当铺都相当发达。盐商虽然在扬州,但结算却在盐城。
安丰古街,长达7里长的一条商业街,楼堂馆所密密麻麻,。是盐商们休息娱乐的栖息地,遥想当年,安丰镇上连台戏不断,当地的淮剧连续上演两三个月,歌舞饮宴,彻夜不休。
中国人开门有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耕年代,其他6种必需品都可以自给自足,惟独盐是不得不购买的商品,中国最古老的商人,恐怕就是盐商。特别是两淮盐商,是清代前期最大的商业资本之一,其声势之显赫,到达顶点,成为两淮盐商的黄金时代。
盐商们纸醉金迷的背后,是盐民们的辛酸血泪。盐民,也称灶户,一般是一些流亡的灾民或者流放的罪犯,官府为垄断食盐生产获取暴利,把盐民都造上册子,编成特殊户籍,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有人专门做过统计,在盐城地区,至今还保存着650多处跟盐民管理有关的地名。盐民在古代地位极低,生活也极为艰苦,他们几乎是24小时为朝廷和盐商生产盐,自己却被盘剥得一干二净。1941年曾经做过一次调查,194户盐民中,以野菜和树皮度日的就有80多户,至于衣着缺乏、赤身裸体更是普遍现象,很多10几岁的女孩子只能用草毡遮羞。
这是盐城当地一种防身用的武术,它从盐民挑盐用的扁担中提炼出来。据说当年有一位盐工全家遭到盐霸残害,这位无名的挑夫为了报仇,苦练10年,把扁担的技巧融入武术,融会发展,最后竟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它没有特别花哨的技巧,讲究以快打快,动作后发而先至!拳脚舒展,大开大合,节奏简练而十分有效,广泛流传于当地盐民中间。
史书记载,元朝末年,实行引票法,官商勾结欺行霸市,盐民生活更加困苦,当时官府规定,仿造盐票的杀头抄家,贩卖私盐的也要处死。但是,盐民们天生性格刚烈,从来不畏惧强暴和压迫,他们团结抱群,又训练有素,特别能吃苦,常常与官府展开血与火的斗争。
在这样的乱世中,一个平民英雄悄然出场了,他叫张士诚。张士诚外号张老九,从小酷爱武术,加上长期搬盐、挑盐、运盐,练出了一身钢筋铁骨。他当年使的是一条铁扁担,力大棍沉,据说在江淮地区已经没有对手。
在那时候,用“一本万利”这个词来形容盐业生产是最恰当不过的!盐成本轻而税重,盐税收入是历朝历代的经济命脉,所以售价从来比成本高出几十倍!如果私盐泛滥,那就是与国家争利,将动摇国本,是必须严厉打击的。张士诚为了养家糊口,偶尔也贩卖一些私盐,因此长期遭受盐霸的剥削欺辱。
这是盐城草堰镇的北极殿,650年前的一个晚上,月光如水,张士诚约齐了最为志同道合的18个兄弟在这里聚会,商量对策。藏经楼里, 18条好汉既紧张又兴奋,他们不由握紧了手里的扁担,这也是他们当时惟一的武器。张士诚突然把碗往地上一砸,砸得粉碎,凶狠地说了一句:不如反了吧!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盐民起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18支火把在青纱帐里像一条长蛇一样蜿蜒前进,他们一连杀掉五个盐霸,扯旗造反!据说,那一天晚上天气十分闷热!
据考证,这18个盐工平均年龄不到23岁,当他们光着脚丫子从这片青纱帐走出去的时候。他们可能只想搞几张盐票光明正大地贩盐,但事情的发展完全不由他们设计,这支队伍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势如破竹,无坚不摧,杀得蒙古人的铁骑闻风落胆,最后张士诚拥兵百万,逐鹿中原14年,和朱元璋争夺天下;他们也一定没有想到, 18个年轻人后来全部战死在异乡,一个也没有回来。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每逢这一日,很多村子要举行庄重的祭祀太阳神的仪式。对于盐民来说,祈祷太阳就是祈祷丰收,期盼天地间的温暖。为了表示对太阳的敬重,今天排头村组织了18支唢呐,并花钱专门从县剧团请来了歌舞班子。
一个少女跳起古怪的舞蹈,并反复探手向天空伸去,象征着村民们对太阳的无比渴望。在长期的煮海为盐的实践中,盐民们早已明白,单个的人在世上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太阳恩威冷暖是生活的全部基础,这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求,也是对大自然的深刻敬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盐民诗人吴嘉纪的著名诗句,它深刻地描绘了盐民生活的悲苦:让太阳来的更毒辣一些吧,这样可以晒出更多的盐水并节省大量的柴草;让炉火燃烧得更猛烈一些吧,这样可以烧出更多更纯净的盐巴!
那一年,海潮滔天而来,高达数丈,盐城又突然起了飓风,把无数的树木牲口席卷到天空,无数盐场、房屋被吞噬,淹死盐工以及男女老少几万人。老盐工崔安喜全家人的性命都被这次海难夺去了。海水年年泛滥,夺去无数生命,许多盐民被迫背井离乡。这个重要的盐业基地有瓦解的危险。
北宋年间,在这里做盐官的范仲淹以排山倒海的气魄,组织4万民工修了一道大海堤,把滔天的海浪挡在了外面,这条海堤今天成了204国道,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人,这道海堤就被命名为范公堤。1027年,朝廷又不惜重金开挖了串场河。
串场河是一条人工运河,它绵延200公里,从南到北横贯整个盐城地区。它躲在范公堤的保护下,串通盐城境内的白驹、刘庄、草堰、东台等13个盐场,成为见证和承载着盐城千年繁荣兴旺“串场之河”,却也成为榨干了历代盐工血汗的“穿肠之河”。
范公堤和串场河一衣带水,形成犄角之势,就像两把大锁,为盐城的兴旺发达提供了双保险。范公堤锁住了海潮,使长期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又重建家园;而有了串场河这条沟通南北的水上动脉,水运交通更加便利,盐与其他物资的交流也更加兴旺,北宋时盐城每年产盐达到100万担,运盐船日夜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港汊,旅馆里住满了来自四海的盐商,声势浩大。盐城真的成为了一座盐城。
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漂泊万里抵达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从东台县登岸,沿着串场河一路北上,惊奇地发现“满地雪花”般的盐,他在他的游记中由衷地赞叹东方盐城的富庶和繁荣。
这是盐城市最大的灌东盐场,它号称东南第一大盐场,每年产盐20万吨,庞大的吞吐量在灌河码头进进出出。除此以外,射阳盐场、新滩盐场等7个盐场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总的说来,盐业生产已经退缩到全市国民经济的不足2%,今日的盐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轻工业、汽车和水产、棉花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单一的盐业经济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但是,盐城的盐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孕育了灿烂的盐文化,尤其是盐民们的坚忍不拔,不畏艰辛和团结协作的性格,凝聚成了个性鲜明的盐城精神,更有无数跟盐有关的感人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海浊浪翻滚,大运河涛声依旧,共同演绎着盐民“煮海为盐”的不朽传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留下了一部盐的乐章,至今余音绕梁。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20.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