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盐城]水上人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Feb  6 00:50:32 2005), 转信


  在盐城的东北部,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湖荡,这里就是苏北著名的水乡里下河,在久远的过去,这里还是一片海滨滩涂,由于海浪不断的冲刷,逐渐形成了面积巨大,纵横交织的水网地带,千百年来,生存在这里的人们以船为家,择水而居,逐渐形成了富有水乡特色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技能。里下河的芦苇茂密繁盛,高可过人,由于此地古时曾煮海为盐,当地居民至今一直延习使用食盐来促进芦苇生长的方法,茂盛的芦苇一向是水乡居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经济作物,也使水乡显得曲折神奇,充满魅力。里下河的水质清澈透明,几乎没有污染,这里盛产的水鲜野味品种丰富,声名远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水上人家世代相传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渔猎方式。 粘网赶鱼是这里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粘网的网眼宽大,小鱼可以安然脱身,在几道平行的粘网之间来回用声响赶鱼,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产量。 然而,在今天看来,这种捕鱼方法多少有些渔民们渔猎时敬天畏神,保护自然的意味。一网下去,每每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收获,千百年来里下河对人类的供养一向是毫不吝啬的,这里的鱼个大体重,肉质坚实,味道鲜美,在周边县市的水产市场上供不应求,也使得水上人家一直维持着小康生活。这种笨重的称为罩的工具如今已经很少使用了,然而许多当地渔民对它还情有独钟,一直在家中珍藏。在捕捞方法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水上人家的智慧,许多方法既简单又实用。这种捕捞工具因为外形特征而被称为“Y子”,它是专门用来捕捉鳝鱼的,鳝鱼觅食钻进 “丫子”之后,找不到出路,只好在里面坐以待毙了。而捕捞者则显得悠然自得,四处荡舟去收获昨日埋下的丫子。捕鱼工具中最古老的渔叉在里下河地区也是品种繁多。

  扳网是守株待兔式的捕鱼工具,完全是随意的,想板就板,想放就放,全凭经验和运气。因此有时一网上来收获无几。而拉网的使用却是有的放矢的,这种方法专门选择鱼汛时期在鱼儿成群的水域撒网,经常是硕果累累。使用拉网通常是几家几户联合作业,协调配合,这种方式的存在也使他们具有了团队精神和自然亲情,而眼下的这次拉网作业却不是为了捕鱼而是为了养鱼。

  这是一个在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见到的画面,这个经典的放鹰捕鱼的场景,引发了许多人对于水上生活的憧憬,但是在捕鱼人的眼里。它却并非那么浪漫,因为鱼鹰的驯养难度是极大的。几乎所有的鱼鹰都要经过2年左右的驯化和喂养才能够熟练地配合主人捕鱼。放鹰人将鱼鹰的脖子底部用细绳扎起,让鱼鹰处于饥饿的状态,鱼鹰下水后本能地奋力捕鱼,抓住鱼后吞咽不下,鱼便为放鹰人所获了。如今这种传统的捕鱼方式在全国已经基本绝迹,而盐城的青沟成了硕果仅存的鱼鹰养殖基地。放鹰捕鱼也就成了青沟村的明显标志。近些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观念的变化,里下河地区纯净的水质,肥美的鱼类已成为人们情有独钟的美味。传统的在自然水域中的捕捞方式已不能满足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这也使传统的水上人家有了新的生产方式。水上人家虽然生活在船上,但是他们与陆地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水上的船民是世代相袭的,那么在陆地也同样有着世代以造船谋生的人家。在弥合船体缝隙的工艺中,随着年长者的锤声轻重,节奏缓急,其他人都相应跟随,忽而错落忽而整齐。这造船人世代相传击打方式,是他们对船体质量的祈祷。也是他们缓解劳累的方法。有关造船知识和造船材料,是造船人最为津津乐道的。 编织是盛产芦苇地区的传统手工艺,里下河地区的老人大多是行家里手。里下河不仅物产丰富,也有着发达的水上交通,远在明代,人们通过对河道的贯穿,形成了十分便利的水道交通网,从此渡船就成了这里的人们不可缺少的渡河工具,今天,码头依旧,渡船也依旧,但承载的内容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岁月随着里下河流向了远方,而今天马达的轰鸣却回响在这里,当动力设备出现在水上人家的时候,作为配套设施的加油船便应运而生了,它的出现使移动的船只能随时就近添加燃料,极大地提高了水上劳动的效益,而它本身也从中获益匪浅。

  虽然这儿的加油船还采用手工加油的方式,但极大地方便了来往的船只。轰鸣的马达声打破了昔日的宁静,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在里下河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船,各有其用,各尽所能。

  用来居住的大船为了遮挡风雨保持平稳,往往十几条并排连锁在一起,这些船难得开动一次,采用的材质也各不相同,岸上的房屋可以历经百年,而船屋往往几十年就无法使用了,于是近年来,陆上的建筑材料陆续出现在了船上。有的人家甚至从船体到屋顶都采用了岸上房屋的水泥结构。

  这样的小舢板无论是划桨还是撑篙都是这里最灵活便捷的人力船,当地人戏称为水上自行车。这艘货船别看样子不起眼,载物的能力惊人。 到此贩运鱼饲料的货船,别看不大却可装载50吨的货物。里下河地区的高速公路虽然横跨整个地区,但大部分的运输还是由水路承担。这艘纯铁制的船,如今已经很少见了,这艘具有鲜明特征的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每天都定时定点停泊在这里从事水产收购。在里下河的中心的地带,有一个九条河道的扇状汇合处,在这汇合处的湖中又有一个圆形小岛,犹如玛瑙镶嵌于作放射状的茫茫碧水之中,从而形成了“九龙拾珠” 的奇特景致,正是这个原因,当地人叫她“九龙口”。关于九龙口的来历,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我身后的这个岛叫沉浮岛,有史以来没有被洪水淹没过。比如1931、1954、1991年,还有去年,我所处的个村庄都被洪水淹没过,而这个岛安然无恙。中心岛未被淹没的原因水也说不清楚,但面对这个现实,世世代代的九龙口人却有着一致的解释,那就是:这座神奇的岛,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所以也就把它叫做 “沉浮岛”。傍晚时分,劳累了一天的渔民们从四面八方载着满舱的收获陆续回到了他们的水上家园,分别了一天的家人又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水上的人家,几乎每家都又一只大船数只小船,船是全家人共同所有不分你我。然而,生活在水上毕竟和岸上不同,不仅空间狭小,起伏不定的水面有时也会给生活在水上的人们带来些许的不便。 夕阳西下,长河落日,此刻的里下河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面纱,宛如一片人间仙境。夜幕渐渐地笼罩了大地,游荡了一天的鸭群也已踏上了回家的路。船屋昏暗的灯光下,人们促膝而坐,侃侃而谈,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船舱内的空间设计十分合理,虽然狭小,却并不拥挤,两三代人同船而居也有各自的独立区域。大家各行其是,互不干扰。船上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岸上有的船上几乎都有。黎明时分,大地还在沉睡,里下河的渔民们便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有的要收取隔夜下好的渔具,有的要出门远行,有的要到城里上班。有的却是劳累了一夜刚刚回家,小双子也开始了他每天日常的工作,收鱼运送到城里的市场上去卖。 小双子收鱼按质论价从不斤斤计较。分捡是小双子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将收来的鱼分门别类,规格一致,才能卖到一个好价钱,做生意的门道全在里面。早晨收过第一次鱼之后,小双子才有时间洗簌吃饭,小双子的家是一艘停泊在芦荡深处的船层,四处没有人家。这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里下河的渔民们也逐渐融入到了商品经济的洪流之中。从原先的坐等小贩收购到现在的送鱼上门,主动抢占周边的水产市场,小双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生活在这片湖荡的人们,有着淳朴的民风,千百年的风里来浪里去,一代代的忘情于江湖,使他们有着豪爽的性格和诚挚的情感。而对老人的敬重,是渔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是张姓老人的70大寿,远亲近邻吹吹打前来贺喜,渔网是水乡居民最重要的传统礼物。礼物中还有一些用品和食品,在这个生日聚会里,既可以看到传统的民风,也可以看到现代生活的影子。

  像这种鱼是我们马家荡的特产,叫昂刺鱼,它的味道很好,鲜嫩,别看它长的很奇怪,据传说它还龙王的一员大将呢里下河的老人过寿,最高兴的却是孩子们,在这里不分长幼无论男女一律同桌共餐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这种平等的民风在过去与陆上居民的传统有着很大的区别。然而歌声又把人们从传统带回到今天。

  昂刺鱼是寿宴上老人们所偏爱的,但在孩子们的眼中却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他们的心中蛋糕的吸引力早已超过祖辈们喜爱的昂刺鱼了. 船民离不开船,一辈子和船打交道,他们的婚礼当然也离不开船。里下河船民的结婚风俗实属一绝。婚礼开始前,天一亮,新郎和新娘的礼服就要用火烤一下,用来驱除衣服上的霉气。新娘必须独坐舱中不许露面,而韭菜炖鱼是必须要做的头一道菜。婚礼前一天,要将婆家和娘家船合并到一起,称为“船过船”。新娘上船前要戴墨镜,要踩贴有喜字的踏板,陪嫁的物品要摆放在船头,新船起航时要给红包方可离岸,在娘家送亲人的陪同下,新船要在沉浮岛前绕三圈,以示对娘家的思念。迎亲时,要先接嫁妆再迎新娘,新郎要手捧牌位,高戴礼帽。新人上船后,要将鞋子脱下摆放在舱口,取和谐美满之意。婚宴和闹洞房要在娘家舅舅洗过脸给完红包离去之后方可开始。

  婚礼中最后的一项内容便是将新人送上芦棚小船,由新郎的父母将船轻轻地推向远方,新婚之日,小船就是他们的新房,只是它既没浆也没橹,随风任意漂流。这是一个传统民俗,按老人们的说法,小船如能漂至避风港,这对新人就免遭漂泊不定的命运。在这一天,小船要从白天一直飘到夜晚,而这对新人,就在这芦荡河水的伴陪下,在荡气回荡的飘摇种,度过了新婚之夜。

  千百年来里下河滋润着两岸的沃土,涵养着水中的物产。她造就了这一片浑然天成的美景,也造就了世世代代水上人家的性情。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20.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