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盐城]杂技人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Feb 6 00:51:18 2005), 转信
盐城市建湖县是一处水网交通非常发达的地方,这里虽然没有一望无际的水面,但九曲的湖水更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虽然看不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但在方圆几十里内几乎村村有水、户户有船。这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在很早很早以前它的名声就享誉海内外了,其实在杂技界,一提到建湖“十八团”可以说无人不知晓,因为这里是全国杂技发祥地之一。杂技在建湖具有很广泛的群众性,像"马戏团"这样很古老的形势的演出团体,依然存在着,但你在田间看到穿这盛装的少男少女,骑着马走街串巷,或者一辆敲锣打鼓的宣传车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那一定是"马戏团"到了,再过一会儿,就一定有一场精彩的演出.这些"马戏团"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从城镇到乡村,每年要演出几百场,虽然是个人组合的小团体,但是他们仍然沿袭着很多经典的表演项目.其实,"马戏团"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叫做"马戏班",他们经常在农闲时走南闯北,靠卖艺为生,随着时间的积累,就逐渐的形成了一些经典的杂技表演项目,现在的"马戏团"就是靠着这些古老而传统的精彩表演吸引着观众.
今天是盐城市杂技团成立50周年庆典,杂技团当然就设立在杂技之乡建湖,50年固然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但这个地区的杂技历史,却有着上千年。没有这个历史,也就不可能出现今天的庆典。周年的庆典活动,让这些杂技学员班的孩子感到兴奋,或许他们知道,今天这个日子,是经过了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人才获得了新生,1954年,在建湖“十八团”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正式诞生了第一个集体性质的杂技艺术团体-建湖县杂技团,1959年改为盐城地区杂技团,直到1984年才有了盐城市杂技团。
古代盐城大部分地区是沿海滩涂,数千年来,人们利用这一地理特点从事盐业生产。因此盐城地区的早期居民大都是盐民,由于盐业生产需要集体合作和专业分工,所以自古以来,盐民的居住地也都是以生产单位划分的“团”,就是古代盐民基本的生产组织,也就是说早期盐民的聚集地不是自然村落,而是生产单位和生活基地。建湖这一代古代靠近大海,滩涂遍布,盐业的生产也自然很发达,所谓“十八团”也就是这一带有十八个盐业生产基地。后来随着滩涂的淤涨,海岸线不断向远方推移。千百年的沧海桑田之变,使建湖远离了海岸,也失去了盐业生产的条件。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窘迫,使这里的人们被迫以卖艺的方式谋生,于是“杂技”在这里出现并伴随着一代代的建湖人发展壮大。虽然盐场不见了,但“团”这个居住地成为被留了下来,逐渐地她也变成了自然村落,这一带大致有十八个这样的村落,他们大部分以杂技谋生,因此统称“十八团”。后来随着艺人们走遍天下,在杂技界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标示。
这个历史很长了,从汉代一直今天,我们这个地方是全国杂技之乡,从清代开始比较鼎盛旺盛那个时候,有十大家,也就是十个姓。今天的建湖县依然可以看到以十个姓命名的村庄,明初,朱元璋实行移民垦殖,建湖是屯田的重要地区之一,当时很多苏州仓门的杂技艺人,迁至“十八团”亦农亦艺,与当地杂技艺人融合在一起,充实壮大了这十八个杂技家聚集的村庄,翻看盐城杂技历史,不仅能了解这一地区杂技的诞生和发展,而且能了解社会兴衰与百姓生活。今天全团上下都在为庆典演出活动忙碌着,今天这个日子会令建湖杂技艺人为之骄傲。建湖,杂技的发源地之一,十八团的故乡,这里的人们对杂技有着最质朴的热爱,在建湖杂技的历史长河中,那曾经散落在街头巷尾的杂技班子,那不曾经历过的旧日的时光,对今天的建湖人都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杂技艺术工作者不断在老一辈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着、继续实践着,使杂技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普及性广,建湖杂技形成了灵活多变、刚柔相济的南派杂技艺术风格。在发展过程中,他们有过艰辛,有过喜悦,有过彷徨,更有过荣誉。它为中国杂技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使这门乡野技艺也走向了艺术舞台。
1997年江苏法制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姐弟分手七十年,天涯海角续亲情”的文章,写的是“18团”高家班子中的“万能演员”高金杯带自己十岁的侄女高跟娣去马来西亚演出,从此,3岁的高敬之就再也没有见过二姐高跟娣。1927年---1997年,慢慢的70年后,住在建湖的胞弟高敬之,终于听到了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二姐高根娣的回音,因高根娣病重回信是她丈夫代写的。信的内容是:来信收到了,很高兴,你二姐说没想到数十年后还能和你联络到,才得知自己的亲弟弟消息,真得难以形容她的喜悦,现在我告答你的问题,你二叔于 1946年时在战后第三年底,患绝症去世,这些情形非一笔能写下的故事。今天的杂技已经成为一门舞台艺术,但一个杂技演员,要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才能最终走到舞台上演出,这批学员已经是盐城市杂技团的第七期学员了,他们现在所接受的是正规化、科学化、艺术化的训练。
解放前十八团学艺是以师带徒,还有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的世袭制的杂技,那么他们教杂技也好,教什么也好,徒弟从什么地方来呢?人家养不起了,家里很穷的,他们收养,收养回来以后,就立个生死壮,就是生死有命,富贵有天,我接触过两个被抱过来的孩子,他们都讲很苦很苦,基本上就是冬天没有衣服穿,夏天没有蚊帐,在船头上睡觉。因为当时“18团”毕竟是由18个村子的艺人组成的,有的是一家一户或两家、三家组一个团,他们没有固定的练功场所,他们平时吃饭、睡觉、练功都在船上,走乡串户,到一个地方船一靠岸,艺人们就在岸上,搭一个棚,开始演出,就这样他们长年漂泊在水上。解放前建湖的艺人们一直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民间流传着几句形容他们生活的俗语:“上台像公子、下台像花子、吃饭像猴子、睡觉像虾子”。难道当时的艺人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吗?
在旧时代,这里的老百姓是由于生活所迫,学艺、卖艺、谋生存,建团后,几十年的时间,团里陆续招收了不少学员,现在在台上演出的这批孩子,已经是团里招收的第七期学员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选择这一行业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时代在变化,新一代的杂技艺人思想也在变,不变的是他们久传不衰的技艺,在变与不变之间,建湖杂技在顽强的生存发展着。
这些杂技艺人不管他们当初出于什么目的,但还是最终选择了杂技这一行业,他们为盐城这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培养后续人才做出了奉献。
过去的老艺人是为谋生而学艺、卖艺,他们是在打骂声中走过了自己的杂技生涯,今天在训练场中的这些小学员,再也听不到的责骂之声,科学的管理,人性的关怀,顽强的精神使师生之间产生了深深的情感。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20.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