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永远的吐火Godzilla!),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绍兴]《禹陵村中寻大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5 15:01:23 2004), 站内信件
[绍兴]《禹陵村中寻大禹》
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绍兴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大禹、越王勾践、秋瑾、鲁迅、周恩
来每个人都不同寻常。 他们从这里走出去,总是走到中国文化与历史的中心。
说起绍兴的名人理所当然要说的第一人,就是上古时代的大英雄——大禹。大禹为治
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为我们所熟悉,今天当我们走进古城绍兴,便首先来到禹陵
村,去寻找和大禹有关的种种逸事。
小小的村庄在时间的河流中,缓缓独行,似乎每一种文明的组成都包括神话、历史、
战争和现实,禹陵村也不例外,它像沙漏一样不断在滴漏和堆积中找到新的平衡点。积淀
着其独特的文明。这个村庄有32户人家,他们都姓“姒”。一个古老的姓氏。
禹陵村与禹庙只隔着一条小河,几千年来它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一起互相守望着。
一位老人走过小桥,走过田埂,走进禹庙的牌楼,走上禹庙的高台阶,抬头仰望禹的
塑像.这位老人叫姒绍品,今年84岁,他是大禹141世。在禹陵村住了一辈子。老人每天早
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大禹庙,面向大禹像恭敬地站上片刻。
禹,相传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姓姒,也称大禹或夏禹。
这是现代诗人郭沫若在《洪水时代》里所吟咏的,这些动人的诗句,形象和逼真地描
述了尧舜禹时代一次特大洪水泛滥的情景。时势造英雄,四千多年前的大禹突显出领袖的
才能,带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进行了一场坚苦卓绝的人类对自然的抗争。
传说大禹死后葬在会稽山下,夏朝第六代王,也就是大禹的第六代子孙——少康,为
守护大禹墓,派自己的儿子无余到会稽山下守陵。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禹王后裔无余被派到绍兴专程来守陵的事实。此后
绍兴禹陵就留下了一支守陵的大禹后裔。禹陵旁也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村落——禹陵村。 公
元前210年,秦始皇一路风尘来到会稽山,祭祀大禹,从此开创了皇帝亲自祭祀的记录。以
后,历朝历代皇帝都在绍兴禹陵村选派一人,专门为大禹守陵。世代相袭。
跌宕起伏的历史延续了四千多年,今天的禹陵村的姒姓家族真是大禹的后人吗?
他是大禹后裔第143世,是从禹陵村走出去的,担任过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退休以后
专门从事大禹世家的研究工作。
采访:姒承家 杭州工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
“大禹姓姒,这点在今天学术界讲的话,是没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那我们姓姒的,作
为大禹的后裔,也是在国内都是公认的,但是绍兴的姓姒的,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历
史的记载,我们姓姒有一本《姒氏世谱》,那就是我们的家谱。”
在绍兴文物研究所见到了一本弥足珍贵的《姒氏世谱》,这是一本记录了禹陵村姒姓
人家从夏朝至清末家族发展的谱书。《姒氏世谱》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老的家谱,它
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民间史实。
元末明初,朱元璋为夺取政权在绍兴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战争持续了二十余年
。战争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瘟疫、旱灾,禹陵村姒姓人家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父
子三人,父亲叫姒权。姒权下决心重振家业,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修家谱,第二件事就
是告诫后代……
采访:姒承家
“我们姓姒的人,现在已经是很少很少了,今后我们仍然要尽守陵这个职责,仍然是
要住在这个陵庙的边上。”
一部我国最古老的家谱记录了一个奇迹——一个宗族,只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历尽
千难万劫,始终不离不弃:虽经灭族之灾,不曾更改姓氏;哪怕只剩下三个人,也固守着
他们的职责,一守就是四千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禹庙被一家农药厂占用,庙内的古柏被砍殆尽,建筑遭到严
重破坏。一位姒姓人给当时的负责人写信陈述禹庙现状。
事情很快通报给周总理,周总理复电说:“大禹是治水的民族英雄,这个古迹应该保
留。”禹陵、禹庙的一场灭顶之灾被及时制止。
周恩来与大禹生活的时代相距约4200多年,但周恩来始终崇敬大禹,热衷于颂扬大禹
精神。1939年3月,周恩来回到故乡绍兴,特地转道赴禹陵,瞻仰大禹像。并在“大禹陵”
碑前摄影留念。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可以想见,若不是那位姓姒的人斗胆直言,禹陵、禹庙有可能会
在机器的轰鸣中荡然无存了。
在禹祠旁边有个禹井亭,井很深,打出的水清澈无比。然而,井在禹的时代蕴藏着古
老艰深的文化内涵,“井”的字形有九州之意,“井”字规整形状也表示法度。大禹说:
“天下有道,民不罹难;天下无道,罪及善人。”看来大禹的“造井示民,以为法度”,
可以说是国家立法的起源。治水成功的大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立国了?
从绍兴市驱车20多里来到型塘,这里就是当年诛防风氏之地。岁月沧桑,历史已走过
四千年,站在这里我们感到当年建立中华第一王朝的惨烈。
绍兴城有多少大禹的塑像,供人们瞻仰我们很难搞清楚。然而在禹陵村人的心目中大
禹是他们最亲近祖先。
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是大禹的生辰,村里的有名望的长辈都要聚在一起商量祭祀大禹
的活动。1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几天前就要做各种准备,姒姓的村民们集资、捐款买祭品
,祭品主要供五牲福礼,五牲指猪、羊、鸡、鸭、鱼,象征着今年五牲兴旺。这里有告慰
祖先,祈求祖先大禹呵护后代的意思。
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祭祀活动进入高潮。族人按辈分大小,抬着贡品进入禹庙。
忙活了几天的女人被拦在门外,因为,这是祖上立下的规矩,尽管很不公平,但谁也
不去破坏它,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因为有了规矩才有方圆。禹陵村的姒姓族人能延续至
今,几千年凝固在这片土地上,恐怕跟祖上立下的这些规矩有关系。
仪式极为隆重,族长带头按辈份以大礼向大禹像礼拜。按规定为四跪四叩首,双手抱
拳而不合十。这个时候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都体会到“古老仪式”的庄重,这也是传统祭
禹活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晚上,姒姓家人会请来绍兴地区的小剧团,为全村不同姓氏村民演一场社戏,戏
会演至第二天凌晨。
他叫姒金潮,住在禹陵村,禹的第143代子孙。每天晚饭后都要走进禹陵大门旁的这间
小屋守夜,这一守就是十几年。禹陵、禹庙、禹祠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他都再熟悉不过
了。他常常听人说,大禹埋在什么地方至今还在考证当中,可是,他却坚信自己的祖宗就
埋在大禹碑的后山上。于是,在这块神秘的地方,他讲了一个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传说。
采访:姒金潮
“这块地方,就是大禹陵碑的后面,据我爷爷讲这块地方不好种东西,除了这个地方
,其他地方的竹子都很茂盛,这块地方竹子种到那里死到那里,结果后来我们挖下去发现
都是木炭,我们村里老人讲这块地方就是葬大禹的地方。”
民间传说有它巨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否则姒姓族人为什么一代又一代守护在这里。
这片土地下,真的埋着4200年前那位伟人吗?如果不是,周边长竹子,而中间这块地,寸
竹不生又作何解释呢?自然和历史常常给后人留下一个又一个难解之谜。
大禹葬在什么地方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经过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陶冶,已经融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之中。在绍兴,大禹的精神煅造
出秋瑾的“碧血奔流酬祖国”;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恩来的:“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这些中国历史与文化先驱者们的精神不正是大禹精神的延续吗?
禹陵村是宁静的,在青砖灰瓦下村民们日复一日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他们信奉安居
守业的理念,但内心深处也盼望着改变这一切。
禹陵村的四周已成为旅游景区的工地,很快人工雕琢的各类亭台楼阁将代替破旧的村
庄,姒姓族人也要搬进现代楼房,他们的后人还会记的大禹吗?
大禹的故事就以这样的方式代代相传。
平静地接受生活是姒绍品老人晚年生活的写照,无论生活是好还是坏。
当年大禹塑像的头被割下来,挂在脖子上游街的日子里,他就想:一切都会过去的。
生活像一条河流,流失的注定流失,带走的应该是那些最没有价值的,沉淀下来的才是最
珍贵的。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