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永远的吐火Godzilla!),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绍兴]《越王大墓之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5 15:02:26 2004), 站内信件


  一九九八年在绍兴,传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考古发现,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陵
墓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惟一一座越王陵墓,考古学界期待着,这个
被命名为印山越国王陵的大型古墓葬不仅能够破解那个时代深埋着的许多谜团,还将展现
出二千五百多年前越国那段辉煌的历史。 

  就如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幸亲眼目睹到这座大墓一样,并不是所有的考古研究人员
都能有机会参与引起世界轰动的大墓的发掘。 

  葛国庆感到由衷的庆幸,是因为他作为绍兴县文保部门唯一的成员参加了整个发掘过
程。 

  一九九四年春夏之际,绍兴县文物部门遍查古籍文选,在数度考察、掌握了充分依据
的基础上,确认印山是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土墩墓。 

  现有的历史资料记载,越国国君是大禹的后代,夏朝时一个名叫无余的皇族被派到会
稽为祖先守灵。无余立国名于越,他被称作越国的开山始祖。但是历史的记载到无余便戛
然而止,以后甚至没有只言片语,一任这支来自中原的帝王后代消失在蛮荒的东南泽国。
 

  古越国领有东南一域共计有一千五百年之久。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它传奇般的兴
起和衰亡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 

  
 
  
  多年来考古队员们也在一点点破解它的神秘。 

  八十年代在绍兴出土的春秋时代的铜屋模型生动的再现了古越国的风俗。 

  显然,铜屋表现的是吟唱娱神的祭祀场面,吟唱的女性为越巫。惟一的鸠鸟被视为越
民族的图腾。整个铜屋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建筑特点上,处处体现了适应南方地区温暖而
湿润的自然环境。 

  因为有了期待,所以发掘的过程显得尤为漫长。遍布于封土层的各个时代的盗洞,使
考古队员们对出土文物的数量不抱奢望。但是每一件随葬品的出土都会加剧人们对一个问
题的猜测,那就是:王陵的主人究竟是谁? 

  据著于东汉初期的《越绝书》记载,勾践父亲允常的陵墓名为木客大冢。印山紧邻木
客山,因此,多数专家学者认定,印山越王陵就是人们所说的木客大冢。 

  史书记载越国国君有可靠的连续记载是春秋末期从一位名叫夫镡的国君开始的。这已
经是无余之后一千多年了。到夫镡之子允常,经济开始发展起来。于是越国“拓土始大,
称王”。 

  允常在何处称王,允常时代的越国究竟国力如何? 

  为了了解这段历史,在近十年时间里,葛国庆几乎踏遍了这片山坳里的每一块土地,
证实了在绍兴以南二十公里的会稽山麓、群山环抱之中的正是史书记载的越国故都焦岘大
城遗址。 

  
 
  
  从无余受封在这里初次建立越国开始,一直到勾践,这个部落似的王国没有离开会稽
山半步。每一次考察,葛国庆都能收集一些散落的各个时代的陶片和瓷片,可以想见,古
越国时这里是人类密集地居住的地方 。 

  那个时代,北边的吴国由于较早接受中原先进技术的影响,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越国。
吴越相争,往往是越国被迫接受吴国的城下之盟,每年以进贡换取暂时的平安。 

  直至允常时期,越国都只是周王朝下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小封国。当时越国的治国重心
在加强军备、严防外犯上,因此,葛国庆分析,允常时期的国力不可能建造如此大墓。允
常像印山大墓发掘以来,摆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个个难解的疑问。这布满了坚硬岩石
的巨大墓坑是从山顶向下开凿而成。建成如此形制和规模,仅凭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几个
青铜凿子,决非易事。 

  构成墓室的枋木直径至少在一米五以上,当时的重量应该在两三吨以上。这样大的木
头,是如何从野外搬进墓室并严密搭建起来的,也是一个谜。 

  印山大墓除了墓坑之大、墓道之长、墓椁之伟、封土之雄外,更使人叹为观止的是这
座独木棺。 

  制造独木棺的树龄在千年以上,是已知考古资料中绝无仅有的。具有这样身份和地位
的陵墓主人到底会是谁呢? 

  一个萌发于心头很久的想法开始逐渐成熟,从墓内大量填筑青膏泥、木炭的种种迹象
看,明显带有中原和当时楚国等地的特点。如果对印山大墓的断代为春秋末、战国初的话
,那么印山大墓的墓主应该在允常之后,很可能就是勾践。而且从社会背景上看与勾践所
处的时代最为吻合。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从允常手里接过王位的勾践是一个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
年轻人。即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国都从山里的焦岘大城迁移到山北的沿海平原上来。急
于使越国富强起来的强烈愿望,使他走上了与紧邻的吴国争强的道路。 

  公元前494年,吴越之间爆发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越国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吴
王夫差乘胜追击,攻陷越国都城。被困在会稽山上的勾践走投无路,被迫求和,才避免了
亡国的厄运。 

  轻率与吴国交战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举国浩劫,而且勾践自身也沦为苦役。三年为奴的
生活结束后,费尽心机的勾践终于被放回。此时的勾践已经怀揣一个复仇的计划。中国古
代史上一个深具传奇色彩的时代从此拉开了帷幕。 

  位于诸暨的西施故里,曾收藏有上千幅古今中外描绘西施的画像。无论是正史还是民
间传说,对有关西施的说法无不是浓墨重彩的加以描绘和演绎。其实,出身寒微的西施本
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农家姑娘,正是以身许国之举,才赢得千百年来人们的敬重。 

  古往今来,越国女子不仅以美貌出众,而且侠义之气闻名天下。历史记载越国是一个
尚武的国度。据传,身怀绝技的越女曾经为将士们教授剑术,训练出大批精壮的士卒。 


  卧薪尝胆的勾践暗中聚集敢于拼死的将士,加紧了兵器的打造。会稽山下云集了铸剑
的名师和高手。一时间炉火剑光,人声鼎沸。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楚墓中发现了这把越王剑,虽然埋藏于地下已经二千五百多年
了,出土后依然熠熠生辉,锋利无比,足见其精湛。 

  在整兵备战的同时,勾践命范蠡将从山上迁下来的都城城防进行了加固和扩建。 

  而在城的北面不筑城墙,有意空出,以示对吴国毫无防备,意在麻痹吴军。与此同时
却在城内最高点的府山顶上建起了这座飞翼楼。 

  两千五百年以前,从这座飞翼楼向北望去是一览无余的大海,据说可以远眺杭州湾一
带。飞翼楼不仅是当年越国君臣研究军事的秘密的场所,也是一座军事的瞭望哨,可以随
时随地严密监视吴军的动向。 

  范蠡等大臣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发展了生产、恢复了人口,逐
渐积聚起了力量,完成了复国战争的物质准备。 

  
 
  
  越国百姓献上美酒犒劳即将出征的将士,勾践命令将酒投入河中,三军将士承流共饮
,士气大振,一战攻破吴国。 

  印山大墓发掘的同时,经过进一步考察,在印山西侧的木客山也发现同类型墓葬。证
实了古籍记载的木客大冢的存在,葛国庆由此提出可以排除印山大墓是允常墓的可能性。
但它是否就一定是勾践之墓呢?不少史料对越王勾践在位阶段的很多细节都写得非常具体
。但是惟独对勾践的死讳莫如深,坟墓又葬在哪里呢?史料上也都只字不提。这又是一个
谜。 

  勾践曾在印山、木客山一带,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伐木行动。第一次是为奴三年归来
后。当时三千多人伐了一年多。而记载说献给吴国仅仅只有两根巨大的神木。勾践称霸中
原、移都琅琊的第二年,又一次不远万里到印山来进行大规模的伐木。这次伐木,他动用
了大型战船和数千士兵。 

  与此同时《越绝书》记载,勾践曾经在距城十五里为自己建造独山大冢。后来因为迁
都琅琊而停建。 

  一边是大张旗鼓的动作最终半途而废,另一边,却在费尽心机、极力掩饰动机。葛国
庆认为这里边的蹊跷不难识破。 

  在印山大墓发现有武士身上穿戴的铠甲片遗存,这是人殉的物证。墓主人显然希望印
山大墓找不到只言片语的历史记载。因为,对他来说,伍子胥将楚平王挖眼鞭尸的情景就
如同昨日之事历历在目。 

  一九九八年,发掘工作进入了第三个年头,随着棺木的清理,印山大墓墓主之谜眼看
就将水落石出。这是一个并不使人感到意外的结局。因为,两千多年来,印山大墓从来没
有隔绝于世。先后发现了自古以来的大大小小七个盗洞。盗的如此之彻底,除了少量价值
不高的文物外,墓椁中甚至没有留下丝毫有关尸骨的痕迹。 

  谁有可能毁灭性的盗掘越王墓呢?历史记载,勾践之后越国逐渐走向衰落,败于楚国
,而最终灭于秦。当时楚威王杀越王无疆,收吴国故土至钱塘江,但是没有灭越国。 

  秦始皇统一后,置会稽郡,从而结束了越国在这块土地上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这已经是墓主人长眠于此一百多年以后的事了。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