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永远的吐火Godzilla!),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绍兴]《师爷故里话师爷》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5 15:02:41 2004), 站内信件
师爷馆位于绍兴市安昌镇,迎面而来的这尊雕像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位正在昂首赶路
、为衣食奔走的师爷。
师爷馆原本就是本地一所师爷的宅院,这座从外表看来极为普通的宅院,布局却是曲
折幽深,门套门,窗套窗,院套院,结构复杂,不禁让人感到主人的城府之深、心计之多
。
师爷又被称作幕友、幕客、幕僚,是明清时代地方主官聘请的辅助自己处理公务的人
员,师爷佐治这一特殊的政治现象在中国存在了大约300年的时间。
这是一组表现清代地方衙门的官员升堂审案时的情景,原被告跪在堂前,三班衙役持
棒伺候。
明镜高悬,正襟危坐,惊堂木一敲威风八面,喝令一声地动山摇,但是且住,真正的
“主心骨”却是这位坐在堂后的师爷,因为没有官方身份,师爷不便出现在公堂,就坐在
后面听审,一旦发现当事人的证供有问题,就差人递条子,遇到大老爷意气用事,更要及
时看做是
其实,堂后听审是刑名师爷的职责,在当时,师爷按职能可以分为刑名、钱谷、书启
、账房等许多种,其中处理刑事、民事案件的刑名师爷最为重要。清代有一个极其庞大复
杂的法律体系,从顺治到同治的200多年间,法律条文已经发展到1800多条,各样判例更是
累积无数,没有经过专门学习根本无法掌握。在另一方面,审案还需要专门的刑侦、解剖
知识,一般科举出身的官员更是对此一窍不通,但是,司法审判却是朝廷考察地方官政绩
的头等大事,必须要请精通此道的刑名师爷来处理,才能高枕无忧。这样,刑名师爷就成
了操纵官府生杀大权的关键人物。
这是专门帮助官员办理财政、税务事务的钱谷师爷,他的地位仅次于刑名师爷,因为
财税也是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方面,朝廷甚至规定,账目亏空的官员不许离任,什么时
候把钱还上什么时候走,因此,在衙门里掌握财政命脉的钱谷师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了。
此外,衙门里还有职责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的书启师爷,他们要根据政务需要起草上呈
下达的文稿,在逢年过节或是上司有婚丧事宜的时候,致函贺吊。
再有就是负责银钱出入、礼尚往来的账房师爷。这是一个清末师爷的账簿上记载的礼
单,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当时官场交际的风气,以及师爷在其间洞达世事、周
旋自若的能力。
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人们用这样的诗句描绘安昌古镇的水乡风情。人
说天下师爷出绍兴,但很少有人知道,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200年间由这里出去的师爷据
说不下一万人,今天的河道两侧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众多的师爷故居,比较著名的安昌师
爷有:
许思湄,一生为幕50载,所著《秋水轩尺牍》为后代幕学的教科书。
娄墨林,曾在东南沿海为幕几十年,惠及闽粤各地几十个州县的百姓。
姚润,学识渊博,博闻强记,曾参与编纂《大清律例》。
马逸臣,精通诗词,书法自成一家,曾入北京王爷府为幕。
徐云台,关系民生疾苦,多行善事,安昌十七桥中的师爷桥就是他所修。
在安昌古镇,至今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明清时期,绍兴籍的师爷遍布全国各地,一
回有位太守要招聘绍兴师爷,他先请应聘的人吃了一顿丰盛的宴席,餐桌上摆满了鸡、鸭、
鱼、肉,最后,又上了一盘不起眼的霉豆腐。结果等应聘者把鱼肉全都吃光了,太守却说
,考试到此结束。
在安昌,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被看做是积功德的事,回归乡里的师爷们从不吝惜在这
方面出钱出力,安昌的师爷桥、师爷路、师爷亭比比皆是。这位名叫娄同轨的老人是安昌
最后一代师爷,曾于民国初年担任过东北大帅张作霖的秘书,后因时局变乱告老还乡,当
了一名教书先生。娄先生写得一笔好字,常常为左近乡邻书写扇面条幅,至今为人称道。
听说他的后人至今还生活在原先的房子里,我们就决定前往拜访。据娄家后人讲,光是娄
同轨那一代,娄家就出了五个师爷。而娄同轨是最先走出去的,是其他四位的引荐人。当
年他之所以回归乡里,主要是因为性格耿直,不为乱世所容。
据说,娄家后代中之所以没再出现做师爷的,是因为娄同轨返乡途中带儿子去了一趟
故宫。
也许真是天意使然,返回故乡的娄同轨一直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他把自家的这间老
房子命名为可久堂,办起了私塾,乡间的子弟无论贫富贤愚,他通通收入门下,悉心教诲
,所谓师恩难忘,许多安昌的老人至今对他感怀不已。
十年种树,百年树人,如果说修桥造路是做功德,那么,娄师爷给安昌人留下的应该
是比这多得多。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历史上一件著名的冤案。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层层上告,却层层
碰壁,最后不得不滚刑部大堂的钉板告御状。原来,这一切都是这位姓何的师爷捣的鬼。
他用移花接木之计嫁祸给杨乃武,之后上下打通关节。
人们对绍兴师爷的印象历来不好,认为他们都是奸刁乖巧、以刀笔杀人,然而,我们
在安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况。这是一个师爷的卧室,陈设之简陋,已近寒酸的地步。据
说,做这一行首先要求在人品上要立得住,清廉正直,不受贿赂以害无辜,业务更要精熟
,他们深知手中的笔往往决人生死。
师爷这一行有自己的职业道德,第一是“立心要正”,就是必须心存正直,做事不存
私心;第二是要“尽心”,从公而言,师爷是为国家做事;从私而言,是为主官效力,于
公于私都应该忠心耿耿;第三要“尽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是有利于公事有利
于主官,不管对方愿不愿听,都要说;第四是要“勤事慎事”,不但要勤于办事,不偷懒
,而且要审慎从事,不草率下结论。最后一条,也是最特别的一条,就是“不合则去”,
如果主官不听劝告,执意做贪赃枉法之事,就不能与之同流合污,应该拂袖而去。
然而,清高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正直的师爷往往要不断地在一个又一个衙门之间颠
沛流离,安昌著名的师爷许思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刚直不阿,时常抨击官场的丑恶,却
郁郁不得志,在著名的《秋水轩尺牍》中,他这样描绘自己的生活:为幕半生,辗转万里
,惟留半担琴书,一肩风雨,做东西南北之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这样的话,我们绍兴师爷的箱子里总放着回家的盘缠,合则留,不合
则去,这是绍兴师爷傲岸自尊的骨气。
按照清代官府的规定,师爷必须回避本乡本土,到外省外府去工作,因此,他们只能
离妻别子,飘零在外,一个人住在狭窄的衙门内院儿,枯守孤馆寒舍,在这样的夜晚,许
思湄师爷曾经叹道,天涯浪迹,顾影自怜,探我行囊,惟有清风明月尔。
这是文史学家收集整理到的一套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清代幕业资料,包括律例、成案、
责例、公文、书信、告示以及钱谷账册,全部大约有200万字,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全部是
由一个人笔录而成的,他就是光绪年间的绍兴师爷孙云章。在过去,师爷这一行都是子承
父业,代代相传,秘籍资料决不外露,而有些第一手的公文材料往往是最好的学习教材。
为了让自己的儿孙辈学有所凭,干好师爷这一行,孙云章用30年的时间笔耕心织,完成了
这项浩大的工程,殷殷期盼之情,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另一方面,孙师爷督责儿孙们研习八股文更是一丝不苟,每日考评检查决不含糊
,乃至有人偷偷制作了这份用于作弊的试卷。
虽然在幕后掌控风云、把握乾坤,可是和主官的地位和威仪比起来,师爷的那点儿成
就感就实在算不得什么了。忠厚传家久,时书启后人,师爷馆堂上的这幅夜半课孙图,几
乎就是孙云章师爷心态的写照,他期望儿孙们在做师爷的同时,不要忘记揣摩研读八股文
,有朝一日参加科举考试,得个一官半职,真正做到光宗耀祖。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只有做官才算正路,可是,很少有人能一跃龙门、通过万中取一的
科举考试,但即便如此,又有几位师爷能放下心中的入仕之梦呢?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