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永远的吐火Godzilla!),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绍兴]《寻找远去的水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5 15:02:56 2004), 站内信件


  迷恋摄影对董建成来说仅仅是近几年的事。但是,这一爱好却令他几乎每天不停的奔
忙。几年来,董建成总是早出晚归地抢时间赶拍。 

  不知从何时起,乌篷船就被看做是水乡的精灵、流动的生命,是绍兴的象征。但是今
天作为实用的功能已经渐渐被取代,仅仅是鉴湖里的一道风景。 

  董建成相信,人们透过他的镜头会寻找到深藏其中的人文和历史价值。 

  在老船工的水上生涯中,不分路途长短,日夜兼程接送客人曾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船底江声篷背雨,旅人听得最分明。这曾经是远途跋涉的客商雨夜乘舟时的感受。 


  在吴阿土这样划了一辈子乌篷船的老人看来,一叶扁舟、一支桨,往来交通的景象已
经是久远的回忆。 

  
 
  
  今天的游客饱览古镇风光,大多靠乘坐乌篷船,慢慢行,细细品。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诗人陆游笔下的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交通工具。可见绍
兴的乌篷船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了。 

  绍兴的乌篷船有小型的,也有大船,绍兴人把篷上涂黑漆的船都叫乌篷船,有的大船
可坐二三十人,是交通船,叫"埠船"。还有更考究的,叫明瓦船——一种用半透明的贝壳
片拼起来,功能如玻璃,冷天或雨天关上篷,舱内仍有光线。据说这种船是从前大户人家
游山玩水,嫁娶喜事,或清明扫墓等用的。《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家财
到未庄避难用的也许就是这种大船。 

  有人说绍兴城就像是这块飘浮在水面的陆地。但是它却是中国位置最稳定的古都。在
两千五百年历史中,不曾稍有移动。 

  鉴湖水到了绍兴城里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巷,所以有家家临水、户户行船之说。 

  绍兴城内的河道,纵横交织,多为一路一河,并行而设。如今河道已被填掉许多,但
市井水乡之景观,还依稀可见。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构成了水乡市井的图画
。 

  
 
  
  人们往往借用一句古诗来描述这种景致:"人家尽枕河"。枕河人家的生活,以水展开
,住在水边,吃水、用水、乘舟而行于水,也以水景孕育着水乡人的个性和特征。 

  历史上,广大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各朝代的都城大多曾有不断迁移的历史,而绍兴地
处东南海滨,土地肥美、物产丰富,统治者偏安一隅,到也相对稳定。直至今天,古城绍
兴仍在原来的基地上存在、发展,这大概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多少人感慨于水乡变迁的时候,不经意间又会让你有所发现。这是一间几代从事造
船的小作坊。 

  谈话间,老工匠也不时流露出愁容。这一带的改扩建已经将船棚纳入拆迁的范围。今
后是另觅生计还是延续前辈人留下的造船手艺,老工匠面临着选择。 

  今天的城市改造已不再被当成简单的拆建,人们通过一项旨在还绍兴水乡风貌的环城
河综合整治工程,让水清岸绿的意境变成绍兴人触手可及的现实景观。 

  畅游这条十多公里长的环城河,犹如翻看千年水城的历史画卷,给人以颇多的联想。
环城河边上树立起这尊东汉时马臻的雕像,他被看做是鉴湖之父。 

  
 
  
  正是这位来自长安的会稽 太守,改变了绍兴的荒芜。 

  马臻筑坝纳三十六源之水汇成鉴湖。因为工程耗资巨大,他不得不动用皇粮,在围湖
中,有不可避免的淹没了当地豪绅的田宅和墓地。豪绅们联名上诉控告马臻,昏庸的朝廷
竟将他处以极刑,令人扼腕叹息。 

  一直到九百年后,为了纪念这位造福世代绍兴人的功臣,绍兴人在古山阴道旁为他设
立了衣冠冢,立庙祭祀。 

  一座攀援着藤蔓和野花的石桥,找不到镌刻名字的地方,但绍兴的男女老少都能讲出
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题扇桥 

  骄阳下的老婆婆为卖不掉手中的纸扇而担心无米下锅,王羲之欣笔题字,粗糙的纸扇
顿时身价倍增。“晋王右军题扇桥”。 

  就像人们多用桥作地名,而较少用路作地名一样,绍兴几乎每一座古桥都有它的出典
、传说和故事。 

  
 
  
  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有"万古名桥出越州"之说。 

  盛产青石的绍兴,因地制宜,在一千四百平方公里的河网和湖泊上构筑了上万座或古
朴或精练的石拱桥。可以说绍兴的古桥是登峰造极了。 

  中国古桥珍品之一的绍兴八字桥,在城东南,它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在绍兴的历史上,名流雅士、平民百姓都与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听董建成反复讲
过一个故事,说绍兴曾经有座古桥坍塌,一青年立誓重建,苦于家境贫寒,于是外出经商
。十多年后携带全部资产归来建桥。没成想,工程过半时,经费已经用光,他倾尽家产,
终于建成此桥。而此时,青年也因心力交瘁去世了。 

  故事本身已经是古董了,而绍兴的桥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早已经超出了实用的意义。 


  桥头往往成为店铺林立的繁闹之地。因为它沟通了原先相互隔绝的河道和小巷。在这
里,王羲之题扇的故事还有下文:被涂了几笔的纸扇竟然被蜂拥而来的人们高价抢购,老
婆婆索性天天在桥上等待这只点石成金的手。从此王羲之只好绕道行走。于是从无记载小
巷也有了故事。 

  
 
  
  过去有种说法,绍兴城人口五万,台门三千。 

  每一座台门,关上是一个聚居的家族,打开来都能找到某些历史的遗迹。尽管已经失
去了原貌,但是主人留下的种种轶事还是俯拾皆是。 

  不知有多少人感叹绍兴历史的丰厚,因为在这些充满浓郁书香气的院落里一不小心脚
下就会踩着一段故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
千年前回乡人难以用酒化解的乡愁。 

  诗人杜甫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开头两句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
眠。” 

  今天,在绍兴乡间,每当人喝得酩酊大醉时,就会跳入水中,散去燥热,贺知章熟悉
的习惯,在诗圣杜甫的笔下变成了风趣浪漫的诗句。 

  
 
  
  回乡前,贺知章向朝廷提出“乞鉴湖一曲”落脚,别无它求。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年已八旬的贺知章执著的返还故土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的灵感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穿行中产生的。东湖初来的游客会于此惊叹绍兴山水的
鬼斧神工,其实他们是劳动大众的杰作。 

  
 
  
  采石是一项远比绍兴城更为古老的生计,今天,绍兴仍有很多靠山吃山的石宕。千百
年来,打出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供人们修桥、铺路、建房。 

  绍兴的得名始于南宋初年,当时这里曾经作过临时都城。 

  各地蜂拥而起抗击金军入侵,扭转了南宋的颓势,当时的越州城云集了失散的官员,
避难的客商,一时间繁闹异常。 

  来到越州的宋高宗为当时的形势而感奋,挥笔题写了“绍祚中兴”四个字,意思是振
兴江山社稷。绍祚中兴,绍兴人对这个预示兴旺发达的名称格外喜爱,沿用至今。 

  今天,穿过这座曾迎接皇帝的水城门,却仅存一片瓦砾,只有长满荒草的河埠头,会
提醒你这里曾经拥有的繁华。 

  一位画家曾经为此感叹: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绍兴消失了。 

  
 
  
  他一方面感叹砖木构建的绍兴民居无法耐久,同时又指出一些新生的不伦不类的房屋
面貌抹尽水乡旧画图。 

  建于唐代的古纤道以绍兴城区为起点向东西绵延百里,它是一部纯粹的寻常百姓的历
史。它由一家一户捐建而成,每一块石板留有捐献者的名字,经年累代背纤人在上面行走
、小船在旁边避风,感受的是一种水乡人默默的关怀。 

  古往今来,绍兴诞生了多种戏剧。至今影响最为广泛的首先应推越剧。仿佛是水乡的
写照,越剧中即使是扮演男性的人物,其演唱和表演都会留下女性的痕迹。 

  绍兴的乡间,仍能看到这样古朴的戏台,它们一般都构筑在水边,一半搭在岸上、另
一半搭在水面,人称河台。绍兴人喜欢越剧,更喜欢绍剧。 

  与清丽委婉的才子佳人戏不同,绍剧则以善于表达高亢悲壮、慷慨激昂的厚重情感见
长。据说,这是受到了来自北方的秦腔的感染。虽说与秦腔等戏曲相比,绍剧透出了委婉
和典雅的一面,但其刚烈的性格却依然明显。刚与柔之间,构成了绍兴平常百姓的性格。
 

  阅尽沧桑的古戏台,又在表现着今天绍兴人的生活。 

  绍兴的昨天留给了记忆,明天的绍兴属于孩子们,而她们将有自己的生活。 

  经过几年的心血和汗水,董建成的摄影集出版了。尽管书中的一些景物今天已经无处
寻觅。但是它们将长久地泛起于水乡人的心底。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