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永远的吐火Godzilla!),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绍兴]《寻访秋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5 15:03:14 2004), 站内信件


  肌如白雪,眉如翠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人们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江南女子的美
,如果说女人是水做的,那么秋瑾就该是水乡绍兴的那一泓碧绿中凌波出水的芙蓉;两只
巧手织锦绣,一颗慧心缀珠玑,江南女子的工巧天下闻名,一根线就能铺陈出这样一大片
的美丽,而这两件华彩不减当年的旧物,不禁让人追想,它们的主人秋瑾该是怎样一个兰
心慧质的女子呢? 

  福建的闽江口岸,是中国最早遭受西方列强铁蹄蹂躏的地方,绍兴人秋嘉禾时任闽侯
县知县,1875年的11月8日,正当他在衙门里被所谓的洋务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忽然家人来
报,他的孙女儿出生了,秋嘉禾为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秋瑾。 

  秋瑾的母亲出身于绍兴的一个大户人家,心灵手巧,喜爱诗词。在她的教导下,秋瑾
绣得一手好针线,这是秋瑾亲手为女儿缝制的一件小花袄,针脚细密,图案纹样惟妙惟肖
。 

  在母亲的熏陶下,秋瑾小小年纪就抱着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反复吟咏,遇到妙词佳
句,母女俩总是一起赏玩揣摩。少女时代的秋瑾写了许多伤春咏花的闺阁诗,虽然题材相
对狭窄,但已表现出超群的才情和清新的风骨。 

  1890年,秋嘉禾告老还乡,16岁的秋瑾随爷爷第一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绍兴县福
全镇,后来她曾对别人说,这是她一生中最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期。福全镇以出产淡
水珍珠闻名,少女秋瑾经常手捧诗书,泛舟湖上,饱览湖光山色,体味农家之乐。 

  绍兴民间自古有习武之风,生性豪侠的秋瑾这下如鱼得水,跟随舅父和表兄闻鸡起舞
。从小她就仰慕朱家、郭解等上古游侠,曾写下“红颜谁说不封侯?始信英雄亦有雌”的
诗,为了学会骑马,秋瑾不知从马背上摔下多少次,吃了多少苦,最终,倔强的她实现了
骑马驰骋、快意江湖的愿望。 

  
 
  
  这是秋瑾的一张不为人所熟知的照片。1896年,秋瑾迫于压力,嫁给了湖南富商之子
王子芳,面对王家的深宅大院和森严的家规,像小鸟一样快乐的秋瑾犹如被关进了笼子,
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02年,秋瑾随丈夫来到了北京,新的环境改变了秋瑾的人生轨迹,她有机会读新书
看新报,接受新思潮,原先被压抑的个性迅速被释放出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她写道:人
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乎?这是秋瑾早年刻的一枚印章,几
乎很少有人知道,秋瑾原名叫秋闺瑾。1904年6月,秋瑾将名字中的闺字去掉,冲破了闺房
,踏上了去日本寻求新知的旅途,望着舱外波澜壮阔的海景,她的心潮也像波浪一样此起
彼伏。 

  留学日本期间,秋瑾学习并接受了"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思想,大胆泼辣地加入
到争取妇女解放的运动中去。这是她的一组男装像。可以想象,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这样
的形象是如何地惊世骇俗,秋瑾以怪异抵抗传统,以奇变标示独立,虽不免矫枉过正,但
却充分表达了她挑战传统的决心。 

  秋瑾素有辩才,她经常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活动中登台演讲,宣传革命,往往使听者
大受触动。与此同时,她结识了孙中山、徐锡麟等革命党人,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在
人们印象中,江南是一片温柔的土地,男人不刚,女子怯弱,而这份光复党人的名单却清
清楚楚向我们表明,绍兴人冲在了反清斗争的最前线。在归国的轮船上,秋瑾写下这样的
诗句: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故居位于绍兴市城南的塔山脚下,是一座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宅院,1905年12月的
一天,一个步伐矫健的女子推开了这里的大门。 

  她就是风尘仆仆地从日本归来的秋瑾,年迈的母亲望着平安归来的女儿,喜得流出了
眼泪。 

  
 
  
  从归国回乡到最后牺牲,秋瑾就生活在这所房子里,这间位于西面的小客厅,是当年
秋瑾和王金发等革命战友聚会商讨起义的地方。东首与此相对的耳房就是秋瑾的卧室,桌
上的笔砚、屋内的桌椅床铺,每一件都是当年的原物。 

  回到绍兴以后,秋瑾和徐锡麟等积极筹划反清起义,约定安徽浙江两省同举义旗,互
为呼应。就在这间屋子里,秋瑾起草了《光复军起义檄稿》等文件,痛斥清王朝的罪行,
号召人民响应起义。与此同时,秋瑾跋山涉水跑遍了诸暨、义乌、金华等附近各县, 广泛
地发动群众,为起义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这座以秋瑾为校名的中学,位于秋瑾的祖居地绍兴县福全镇。这首歌曲名为《勉女权
歌》,是惟一一首由秋瑾亲自作词作曲的歌,创作时间为1907年,在秋瑾从日本回到绍兴
之后。今天,这首歌已成为秋瑾中学的校歌。 

  崇德、竞雄这是秋瑾中学的校训,最后的竞雄二字别具深意。 

  这是绍兴的一个普通人家,男主人是位退休的中学物理教师,墙上挂的这些旧照片里
,有他的姑祖母——秋瑾。 

  取号竞雄的秋瑾的确是气概不让须眉,从日本归国之后,她曾创办《中国女报》,宣
传男女平等,唤起妇女的觉醒。后人回忆,身居乡里的秋瑾,经常雇一叶扁舟,备酒一斤
,虾一碗,一路饮酒赋诗,颇有魏晋名士雪夜访戴的风骨。 

  
 
  
  位于绍兴卧龙山北的大通学堂,是光复会领袖徐锡麟为培训的武装起义军事力量而创
办的学校,全称为"大通体育师范学堂"。1907年,秋瑾接替徐锡麟担任大通学堂督办,承
担起以学堂为中心,组织浙江革命力量准备起义的重任。 

  这是学堂内秋瑾办公室墙上挂的条幅,读书、击剑,是当年这位侠女鞭策自己,也是
鞭策学生的座右铭。据说,每天清晨,当号声响起,学员奔向操场的时候,秋瑾督办就已
经身着军衣、怀藏手枪、跨马佩刀等候在操场了。她和学员们一起跑步,一起训练。飒爽
英姿,不怒自威。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瑾已经把自己比做是一把悬挂在
墙壁上的利剑,时刻准备着在反清斗争中一试身手。 

  1907年7月10日,正当一切即将准备就绪时,忽然传来了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并惨遭
杀害的消息。 

  自从当年在日本结识,秋瑾和徐锡麟就一直在革命路上结伴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就在徐锡麟牺牲前不久,还致信与竞雄同志共勉,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怎料得须臾之间
阴阳两隔,壮志未酬身先去! 

  安徽起义失败后,有人供出了秋瑾。在这份清政府的密件中,点名要缉捕秋瑾等人。
本来,秋瑾有足够的时间隐蔽或者转移,可是她却做了另一种选择。在沉着地藏好枪支弹
药、遣散学生之后,她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提笔给友人写了一封绝命书,她说,
今天中国还没有一个女子为救国而献身,这是女界的耻辱,"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
陆沉推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
任;即此永别,中原回首肠堪断!" 

  此时,门外清兵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了┅┅ 

  
 
  
  2003年7月,正当我们的节目拍摄的时候,绍兴迎来了59年以来的最高气温。据史料记
载,1907年7月,绍兴也是酷暑难当,异乎寻常得热。可在这炎炎的苦夏,秋瑾却在官府的
自供状上,写下了这样七个字:秋雨秋风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队清兵冲进了秋瑾的监牢,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就提出了
三点要求:一、准许她写一封家书诀别;二、死后首级不要示众;三、死后不要剥衣服,
那时,人被杀之后要剥去衣服示众,秋瑾并不畏惧死亡,但只想捍卫女性最后的尊严,不
把纯洁的躯体暴露在这丑恶的世间。最终,她的第二、第三个要求被答应了,于是她从容
走出了牢房。 

  这就是古轩亭口,秋瑾烈士当年碧血飞溅之地。1930年,一座纪念碑在此落成。蔡元
培先生撰写碑文,言道,轩亭口人烟稠密,往来肩摩,睹纪念碑之矗立,尤足以感动群众
。1980年代,曾有人提出该纪念碑堵塞交通,意欲搬迁,结果遭到绝大多数绍兴人的反对
,于是到今天,秋瑾还和她的乡亲们生活在一起。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