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温州]《南戏之乡》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May 13 08:39:27 2004)
温州人把看戏的日子也常常叫庙会,但今天的庙会同过去的概念差别太大了,敬完菩
萨就看戏,哪里还有庙会可以去闲逛呢?锣鼓一打起来,场下的人就坐满了;温州的戏剧
市场就是这么好;今天出场的剧团叫永嘉白鹿城京瓯剧团,这种剧团就是温州有,也就是
既演京剧也演当地的瓯剧,是一个南北市场结合的产物。
既然是南北结合,剧团里自然有很多来自北方的演员;大刚算是团里的老人了。
这样的北方演员既能打又能唱,在当地很受欢迎;大刚15年前从保定唐县京剧团下岗
后来到温州,现在一天的收入至少是200元,有些名角演员在好的剧团一天可以收到400元
。平时演员吃住都在剧团中,条件虽然差一点,演员也有来有走;但收入可观。
在永嘉的剧团中,有一个全国同行业内很有名气的昆剧团,永嘉昆剧团;所以有名气
,是因为演唱风格与别的昆曲不同,永昆唱的是海盐腔,在表演风格上粗狂而不粗糙;至
今保持着许多南戏的风格,而不幸的是永昆的市场在温州是最差的。
永昆缺少市场运作,同样也缺少演员,全剧团在编人员仅为十人;每逢有演出任务,
编剧、乐队到演员都是借来的;即便如此艺术水准还不低,全国性的大奖也拿过。可就是
没能走下去与民间剧团争市场,其实50年前永昆也是在庙会上生存的。那么永嘉县内各个
剧团的生存市场到底有多大呢?
大刚这样从北方来闯世界的在永嘉有100多人,加上本地的演员共有700人,这些人组
成了19支各类剧团;其中以京瓯形式出现的最多,其他还有越剧、瓯剧、木瓯剧等等。
从年初到年末,天天有演出,一支普通的京瓯剧团一年要演到300场戏,好的可以达到
400场;也就是说有时一天要演两到三场。
为了参加全国汇演,永昆改排了南戏杀狗记。永昆又要出场了,在他们身上,不会再
有南戏演出那种粗狂的风格;而是清秀中增加了一份悲壮。
在温州永嘉生活的人都知道,所有的村子里都有一个相同的建筑------戏台,这些大
大小小的戏台分属于不同的家族;按民间习俗,村中有几个大家族大姓氏就有几个戏台,
全县共有1000多戏台,很多戏台经历了几个朝代的风风雨雨,这也算是个文物了吧。
瑞安塘桥镇上村的这座新建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外面画满了各路神仙,里面画满了
戏剧人物;这是庙还是祠堂呢?这座建筑是村中老年协会组织筹款修建的;温州的老年协
会很有点特别,村里的壮劳力一年四季在外奔波,有外出打工的,有自办企业的;村中生
活的主体自然变成了老人。老人协会的活动主要还是围绕着老人的利益来开展,有事情要
与村民委员会协商解决。
戏班的活动也要由老人协会安排,先敬祖上牌位然后演戏;演出前,班里的主要演员
先去向村里的宗族牌位献演,而牌位不在这类庙里;过去是放在各个家族的祠堂上,如今
是放在老人活动的另一个点--文化宫里,请牌位的活动很简单,演员唱上几分钟的道福;
便也算完成任务;接下来是老人们将事先供奉牌位的食品、水果等交于演员,算是这一场
活动的报酬。等演员们都走了,各家族的人开始抬上牌位向戏院出发;每个家族出三个人
,一个打锣、一个抬香案、最后一个抬牌位,而哪一个姓氏先走没有规定,第一个牌位到
达剧场时,会有人放鞭炮迎接,后到的就没这种要求。牌位要放到菩萨前的案台上,正对
着戏台,表明看戏的主角是他们。
第一个牌位到了,戏也就可以开始了,依旧是全体演员的开场白;这一套程序是不能
省去的,还是讲一套敬神敬老祖话,然后道福退场;这一切已经比过去简化了许多;以前
村里所有姓氏的宗族要全部过一遍,一遍下来半个小时就过去了;这是为祖宗演的戏,想
看戏的人就必须耐心等着。
正戏终于开场了,现在的乡间演出都是武戏开头,先热闹热闹。看着这老人们神情专
注的眼神,在看看这满满当当的剧场,这一下你心理明白了,这哪里是庙,这就是戏园子
,这也不是单独为菩萨上演的戏;而就是为人演的戏,人们娱乐找乐子也要给自己一个理
由。
戏还在继续演着,大门外的香案上,也不断有人去把蜡烛点燃,这看戏的和敬神的都
不耽误。
戏已经开场了,还有牌位不断被请进来,哪个姓氏的牌位来了,这个姓的人就要起立
迎接;而这时戏还照样演,其他人也照样看他的戏;互相不影响。
老人协会组织这种演出,虽然是为了给老人娱乐,但都要有个说法,例如,今天是某
一个日子,应该给菩萨过生日等等;这样的活动是不卖票的,全部由老人协会包场。老人
协会有专门的资金,这些资金来源渠道很多,有老人集资的也有村办企业赞助的;另一种
情况是个人或者企业搞活动,他们也要将钱交与协会,由协会出面组织;只是在演戏的时
候要说明今天是谁请大家看戏。
这样的演出很少只演一天,一般都在两天以上;在最后一场戏要结束之前,首先要做
的事就是请老祖宗先走;就是要分别送各个姓氏的牌位回去。
有时还剩一个牌位没有走,送前面去的开道锣还没有回来,那就要让戏再延长一会儿
,直到牌位离开戏院为止;这时老人们才起身慢慢散去。
温州瑞安乡村间水网密布,人们以船代步为多,很少有人会喂养马匹;阁巷镇柏树村
陈柄金老人家中20年前喂养过一匹马,用来挤奶接济家中生活;村中有陈与高两大姓氏,
后来陈柄金了解到村中曾经出过一位高姓戏剧创作大师,他觉得这是全村的光荣,就执意
要卖掉家中的马,筹集资金修建纪念馆。那匹马卖出的603元钱,成了纪念馆的启动资金。
这座简单的纪念馆就是纪念元末明初人高则诚的;高则诚出生年月不详,中过进士,
做过小官;为官时数次碰壁,怀才不遇,最终挂冠而去,晚年隐居于宁波,以词曲自娱;
但心中又难以忘掉世间人情世故;琵琶记就是此时创作改编的。
琵琶记,源自宋代戏文《赵贞女与菜二郎》;原本讲述菜伯喈进京赶考后弃亲背妇,
终为暴雷震死;是一出悲剧。改变成琵琶记后,菜伯喈变为舍忠取孝的孝子,最终以一夫
二妻,夫妻团员旌表结束。
琵琶记之前的戏剧结构主要是单线递进的,而琵琶记在布局和结构上经过作者的刻意
经营后,极富想像力与独创性;戏中采用了富家的奢华与平民的悲惨这样两条主线同时平
行发展。这种布局与结构方式被后世的传奇作者与编剧视为圭臬(guinie)。
琵琶记并非最早的南戏,而为何被视为曲祖呢? 早期南戏是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
谣,不叶宫调”的形态出现;而“士夫罕有留意者”,更不要说参与创作了。高则诚及元
代其他作家的加入,标志着南戏已由民间自然状态,开始得到社会正统势力某种程度的认
可。也就首先开创了南戏由民间形态向文人士大夫的转变。
同其他农民一样,陈柄金老人在收获了秋季稻谷后,也可以踏踏实实看上几场戏。不
过今天看到的琵琶记已经不再是南戏,而是越剧、昆剧等其他剧种的琵琶记;600年前,琵
琶记的诞生结束了以温州永嘉杂剧为基础的民间南戏,而开创了戏剧的明清传奇阶段。剧
中高则诚不断的加入自己的理想,最终使赵五娘与菜二郎团聚;而生活中的高则诚依然没
有变化,在完成琵琶记后悄然离去;死于何处逝于何时都已无从考证。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