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丽水]侨史丹青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27 20:40:54 2004), 转信


  这里是浙江西部山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青田县龙现村。这是小山村里的一个普通幼儿园。我们走进这个普通幼儿园,看到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时,却发现了他们的不普通之处。原来这个普通山村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国外。还有人告诉我们这儿也叫“联合国”村,在青田还有很多这样的山村。 

  在青田,父母出国以后,就把孩子留在了国内,因为不论走多远,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村里的幼儿园就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园地。 

  青田县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自古就是江浙一带非常有名的华侨之乡。这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在海外闯荡,人人都有外籍亲戚。 

  如今散布在海外120多个国家的青田华侨已有18万人,归侨侨眷也达20万人之多。以至于到今天还有许多欧洲人认为中国人就是青田人,“青田”就是“中国”。 

  “青田”这个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一代又一代的青田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人生梦想都选择到国外? 

  青田过去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地形多山少水,可耕种的田地就更少了。为了生活,三百年前青田人就有“排排秩走番邦”的传统。 

  这是至今还保存在青田县华侨资料馆的一些老护照,护照上的这些人早已不在人世,但是从这些年轻的面孔依然可以看出他们是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国外。 

  这是一个叫林子才的青田华侨的《旅欧日记》,日记里有一首诗,也许可以解释早年的青田华侨背井离乡闯世界的原因。诗中这样写道:“世人有意出外番,难守家中一亩田,若得千金回中国,一靠祖德二靠天。” 

  
 
  
  青田以盛产青田石雕而闻名,这些石雕晶莹剔透,价值连城,明末清初,早期青田人就是带着这些家乡特有的石雕工艺品。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闯荡。 

  这是一张保存在青田县华侨资料馆的巴黎市区交通图,当年,老一辈青田华侨就是靠这样的地图,按图索骥,一路叫卖。由于言语不通,经常被人踢打,他们戏成自己是“皮鞋踢”。他们就这样靠着超常的韧性和吃苦精神,凭着一点一滴的辛苦积累,陆续在俄国彼得堡、明斯克,英国伦敦和意大利罗马等地定居。 

  青田以山区为主,我们沿着当年老一辈青田人出国闯荡的这条蜿蜒的山路,来到了这些小山村。在这些偏僻的山村,我们看到很多无人居住的老房子,据说这是当年在海外闯荡的老华侨盖的。 我们来到房山乡龙现村,这位老人告诉我们这所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叫吴乾奎的老华侨。 

  1905年,就是这个叫吴乾奎的人,带着青田特产的茶叶和石雕来到比利时。当时比利时流行一种传染病,几乎无药可医。吴乾奎带去的神奇的青田茶叶比利时人吃到哪里,病好到哪里。在比利时赛会上青田茶叶还获得了银奖,后来茶叶还在意大利、美国频频获奖,吴乾奎也因此名声大噪。 

  这所气度不凡的吴氏老宅就是当年吴乾奎为了光宗耀祖,专门从远隔万里的美国运回水泥建造的。 

  老宅子虽然已经斑驳陈旧,但墙上这些外国国旗和地球仪,仿佛在告诉我们当年主人在海外的豪华生活和衣锦还乡的气派。 

  早期出国的华侨中,还有一位叫孙言川的青田华侨显得非同一般。孙言川,仁庄乡孙山村人。 

  早在俄国经商期间,他就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还曾经和列宁同桌用餐,被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亲切地称为“孙先生”。 

  1918年,全俄第三次华工代表大会上孙言川被选为名誉主席。1921年孙言川回国,列宁嘱咐他回国以后要发动革命。可惜孙先生因病在杭州早逝。 

  同年在离杭州不远的嘉兴南湖,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诞生了。 

  20多年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海外华侨投身其中,青田华侨也不甘落后。这是保存在青田县华侨资料馆的87张捐款收据,收据的主人是青田华侨陈进明。在祖国处于最危急的关头,青田华侨表现出了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青田华侨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投身于祖国建设。这张观礼条,是一位叫陈铭奎的青田华侨参加国庆观礼时戴的。1963年,中国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陈铭奎费尽周折,毅然从德国回乡积极投身祖国建设。 

  这是陈铭奎的德国妻子和儿子陈耀东,陈耀东现在就在青田定居。 

  在青田,人们常谈起的还有一位叫林三渔的老华侨。他是仁庄乡罗溪村人。旅日多年,却始终保持中国国籍。 

  当年回乡时,林先生衣着非常朴素,以至于有很多人都认为他不像别人一样在国外发财,是衣锦还乡。但是三十多年里,他却一直坚持不断地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赠,直到1987年去世,他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捐赠总数超过了200余万元。 

  眼前这个村庄叫平风寨,是旅居荷兰的老华侨吴德池的家乡。吴老先生的儿子吴洪刚带着我们来到了这儿。1963年,吴老先生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上学条件在家乡建了这座平风寨小学,30年间负担了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所有开销。虽然校址已经破旧,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老先生把在荷兰辛苦大半辈子的积蓄,全部由荷兰盾兑换成人民币,然后存入香港的中国银行,而当时他的百万荷兰盾只兑换了六十万人民币。 

  吴洪刚先生是荷兰你好集团董事长,他经常来往于荷兰和中国之间,和父亲一样,他尽自己所能积极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 

  如果说三百年前老一辈青田华侨去海外闯荡是迫于生计,而新一代青田华侨已经把出国作为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打工挣钱开餐馆,已经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 

  山村深处的这座建筑叫聚龙山庄, 是青田小有名气的一处度假景区。他是由一个杨姓华侨修建的。杨家就住在离这儿不远的这所老房子,如今,杨家六个孩子全部都在国外,只有老两口住在这里。看着村子里的人旧房子不断翻新,老两口也希望自己能有一所新房子住,于是就把这所老房子拆了重建。 

  这是现在在国外的老四和老五打电话来询问家里拆房子的情况。盖房子是大事,老杨一定要和儿子们慎重商量商量,因为几个儿子大部分时候都在国外,家中的事情,杨家父子经常通过电话解决。 

  眼前走过来的是杨家的二儿子杨则彬,他就是聚龙山庄的董事长,在德国打拼了十多年。闲暇时杨则彬总爱顺着家乡的小巷走走看看。因为这些幽静的小巷已经越来越少。 

  傍晚,杨家老房子里最近在国内的老老少少11口人都聚集起来了。老两口为回国的儿子和在国内上学的孙子做好了丰盛的晚餐。这是杨家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次聚餐。 

  老房子在不断的拆,新房子在不断的盖。不断有人出国,也不断有人回来。故乡青田就像这些海外游子的加油站。每次的故乡之行对他们的事业都有新的启迪。 

  在青田县阜山镇,我们碰上了 一个刚回乡的华侨,他叫陈晓耕,他的事业在西班牙。他领着国外的朋友一道回乡,一到故土,他首先带朋友们去的就是他原来住过的老房子。因为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这次回乡,他不光是为了探亲,也是为了他们在西班牙刚刚兴建的“中国商城”来国内招商。今年七月,我们《走遍中国》的记者在西班牙拍摄到了位于首都马德里市郊的“中国商城”,这就是陈晓耕即将完成的一个大手笔项目。 

  “中国商城”不同于一般的贸易或者餐馆业,它是陈晓耕精心搭建的一个双向平台,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有更多的同胞能去西班牙顺利发展,也能有更多的西班牙人甚至欧洲人了解中国。 

  陈晓耕今年8月份回国后举办了多次招商活动。令他欣慰的是,招商活动得到了国内厂商的热烈响应。 

  
 
  
  简单的人生,不简单的事业,正是青田新一代华侨的追求。在青田县城,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酒吧,眼前这些五光十色的夜景,仿佛把人带到了欧洲的某一个小镇上。而走进这些酒吧,可以喝到世界各地各种不同口味的咖啡。体会到风格迥异的异国风情。 

  这些从国外回来的酒吧老板,在家乡的母亲河瓯江岸边,开了很多酒吧。这是一个叫"瓯洲之星"的酒吧,一个瓯江的“瓯”字拉近了青田人和世界的距离。 

  从瓯江到欧洲,从故乡到他乡,300年间,青田人在两地间来来往往。今天瓯江两岸不断有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青田县城依然繁华热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这座小县城里温和的交融。 

--

※ 修改:·Gforce 于 Nov 27 20:41:02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5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