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我佛慈悲|别样07?守望100天(),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嘉兴]活着的千年古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Dec 31 23:09:15 2006), 转信
西塘的清晨就是伴着这独特的叫卖声开始的。自从从父亲的手中接过这个馄饨摊起,这样的生活陆根福已经度过了接近二十个年头。如今,早晨吃一碗陆家世代相传的馄饨成为很多古镇人的生活习惯,这别具特色的馄饨摊也成为了西塘古镇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西塘,古称胥塘、斜塘,又名平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故也有吴根越角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吴国的大将伍子胥在两千多年前就留意到了这个地方。
伍子胥就在这里屯兵,他看到我们西唐水利方面还是比较落后,他就挖了一条河,便利他的军队运输,挖了这条胥唐河。
伍子胥不会想到,自己挖建的用于兵戈之争的胥塘河在两千多年后依然健在,并且成为今天的一笔宝贵的遗产。而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他们很难想象,在上海与杭州之间这条繁华绮丽的沪杭线上,还会保存着这样的一个民风淳朴的古镇,依旧是一拱如月的石桥,依旧是桨声四起的流水,依旧是青瓦灰墙的人家。
从清晨开始,各种各样生活的气息在这里扑面而来。想真正融化在水乡温暖湿润的空气里,眼睛的功能似乎太有限,要倾听,要触摸,要品尝,要深深吸一口气嗅一嗅这里的气息。小桥、流水、人家,历史与现实交织成的画面,却是古镇人实实在在生活环境。
别样的风景是西塘人献给远来的客人的,对于他们来讲,生活就是这样每天都在继续。每天吃过早饭,钱志明就会照例带上他的鸬鹚,和他的兄弟一起到古镇附近的河塘中捕鱼。过去,用鸬鹚捕鱼在江南很常见,时只今日,会养鸬鹚的人已经很少了,也因此钱志明兄弟俩在西塘远近闻名,人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们鸬鹚老人。
几十年的捕鱼经验让鸬鹚老人很快就能够判断出这一大片水塘中哪里的鱼较多,他们就在这片水域中撒下渔网,为鸬鹚划定了一个范围。而这时几只鸬鹚似乎也已经问到了味道,开始兴奋起来。它们的表现将决定鸬鹚老人今天的收成。
鸬鹚老人在鸬鹚的脖颈处系上了一根稻草,一场人们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战斗即将打响。
鸬鹚老人操着只有他们和鸬鹚才能听得懂的语言大声吆喝着,没一会便有了收获。
还没有一个小时的工夫,便捕到了二三十斤的鱼,鸬鹚老人告诉我们,今天就算丰收了。但即便如此,也比不了那些有机械化动力的船只,他们可以到更远更大的湖泊中用拖网捕到更多的鱼。他说他也完全可以造一只这样的船,但舍不得这些养了多年的鸬鹚,也舍不得这种熟悉捕鱼方式。而这些鸬鹚在他的眼中便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是老大,老三,老四,老大,有两个老大。
鸬鹚老人告诉我们,他和这些鸬鹚的感情很好,以往有鸬鹚死掉,他都会觉得很难过,要象对人一样把他们埋葬起来。从鸬鹚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西塘人最为质朴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与环境,人与鸟之间其实原本就是这样的和谐。
接近中午时分,当鸬鹚老人带着刚刚打上来的鱼到古镇的市场上贩卖的时候,古镇上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伴随着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热潮,西塘,这个一度被世人遗忘的小镇到了今天才愈发显现出她的独特魅力。
西塘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了集市,集市的形成依赖的是江南发达的农耕文明。当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人们需要一个地方交换农具等产品。而嘉兴多河流,人们在临河筑屋,交换农具,日子久了,便形成闹市。江南的多数集镇,就是这样形成的。到了明代,西塘才形成一个为一个镇。
到了清代中期呢,又是徽商东进,徽商到了我们这一带,这些徽商东进给江南的许多古镇,不光是这个西塘,形成的规模他们带来一股建设之风。
徽商的到来影响着小镇的方方面面,最直观的便是在建筑方面。西塘至今保存完好的建筑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建筑,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典型的徽派建筑的特色。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码头墙。徽派建筑中原有的烽火墙结合了江南建筑中的观音兜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节一节的码头墙。码头墙微微的向上翘起,使得整个古镇的建筑仿佛在水中漂移。
西塘水网交错,河道纵横。9条河道在镇内交汇,将古镇分隔成8块,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河多,桥自然就多,小小的古镇上104座说不上年岁的桥让江南才子余十眉有了"横槊曹瞒休更问,负他铁马与金戈"的惊艳豪情。
家家户户,门前是街,门后是河,河埠头就建在自家的后门口。沿河望去,一个个石砌的河埠头就像一架架古琴,在河的两侧次第排开,弹奏出一江清音。这清凌凌的河水如同西塘人家的血脉。于是,将人家与这血脉紧密相连的就是江南独特的弄堂。
这条是街弄,什么叫街弄呢,它就是可以作为一种小街行走的,两边都有人家的,像普通的街一样。这里是叫水弄,它的特点就是一边通河流,一边通街道,这样取水的人可以从那边过马路,过小街可以到河边去取水,在小河里面有船的话,行人货物可以都从这条水弄上来。
水乡的人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于是有人将弄堂比做古镇的毛细血管。小小的西塘古镇竟曲折蜿蜒着122条弄堂,青石板历经千年还是依然平整,些须青苔或漫上墙角或生于石缝,衬着古宅的白墙灰瓦,悠远神秘,江南神韵倦淡而至。
这条弄塘名叫石皮弄,因地上铺的石板薄如皮而得名。全长68米,最宽的地方有一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8米,被誉为“江南第一弄”。
在西塘的弄塘里漫步,这种体验是奇特的。高高的粉墙因为年久而色彩斑驳,回响在青石板上的足音,不禁使人生出走进时间隧道里的错觉。许多游客循着戴望舒诗中的雨巷,来西塘的古弄里寻觅那位穿着蓝印花布,身后拖着长长花辫的丁香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高墙之后隐藏着的是西塘人家的庭院,也是西塘人的处世哲学。而西塘人的文化品格从一些建筑的特点上就清晰的传达了出来。
这个门是在院子的内部,也就是院子和院子,天井和天井相隔的地方,我们把它叫仪门,这个仪门很怪,和其他的地方又不一样,你看他这个石头叫石库门,石库门它面对着是大门的,刚好它的反面是精雕细刻的一个门楼,这个门楼倒是正对着主人的,这样外面进来的人他看不见这个精雕细刻的东西,你要到里面以后才能够看到这个精雕细刻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就是反映了这个主人他的一种文化上的不张扬的一种风格,他还是比较内敛的。
建筑中融入了西塘人的文化品格,深沉,内敛,不喜张扬。西塘的民居无论大小,大多遵循着这样的一种的原则。
这座水阳楼是西塘的一户普通的人家,古色古香的陈设常吸引许多游客走进来参观,而这里的主人也愿意向游客们介绍西塘的文化。
为了让你们这些来西塘旅游的朋友了解我们西塘人的生活,一种文化,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清朝的八仙桌,这两旁的太师椅有讲究,面朝大门左手为上座,朋友们到了我的家,是客人,那么朋友请上坐。这是客人坐的坐一下。如果在古代的话呢,长辈上坐,男左女右。客厅呢取名为聚竹堂,这三个字呢是上海书法学院副主席为许老师所题的,因为我的先生喜欢种竹,刻竹,所以上海著名书法家为他题写了聚竹堂这三个字。
徐永明是水阳楼的主人,是镇中学的一名教物理的老师。他的职业让人很难与他这个独特的爱好联系在一起。一手雕竹子的绝活让他在西塘有了些名气,但他说这仅是他的个人爱好。尽管有许多上门求购的人,但他却从来不买,只会送给自己的好友。西塘人的文化追求令很多人感到惊讶,但许却说这在西塘是很平常的事。
千年的历史,依然延续着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西塘的生命依然是如此的鲜活。而在一处又一处诱人的景色中,或许那些寻常的巷陌、寻常的人家,才是西塘最为迷人的景致。
江南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就下起来了。这对游西塘的人来讲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看到西塘最美的一面。江南的雨,细、疏、轻、软,如烟如雾,一丝丝一线线地飘洒在枕河人家的白墙黑瓦上,于是那颜色渐自深浓而更加黑白分明的房舍,便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烟雨迷濛的西塘小镇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河水在缓缓地流淌,船橹在慢慢地摇晃。此刻,古镇的时间模糊了跳跃的刻度,会让人忘记了身处何时何处。
在这样的雨天,张金新总会拉起这首他最喜欢的这首《二泉映月》。张金新出生在上海,祖辈在西塘留下了这个老宅,二十多年前他来到西塘后,便再也不想离开了。琴艺曾广受好评的张金新完全有条件在都市中过另外一种生活,但是现在偶尔回到都市中,也已经不习惯都市的生活状态了。
这边的生活方式现在和大城市好像已经是格格不入了,有些大城市来旅游住上一两晚上,和当地人接触一下,他们感觉太新奇了,现在这种环境,这种心态,好像我们大城市就没有,你们这边好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那个世外桃源一样,有这种感觉。
张金新选择了在古镇上教教学生,闲下来拉拉琴,独自享受这份淡然的生活。在这个小小的古镇上,生活着很多像张金新一样的艺术家。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几分看透世事的冷静和一份淡然的心态。
有了这飘忽在雨中的琴音,有了雨帘下作画人的身影,我们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西塘的雨,是因为下在西塘才了眼前的这番韵味。西塘的雨,下得这般温暖人心,是因为西塘还有别处少有的烟雨长廊!
善良的西塘人有着自己的处世哲学,沿街的商铺为了给顾客遮风避雨,便自发的建起了廊棚,最初是一两家,之后是家家户户,于是就形成了今天这长达一公里的造型古朴的烟雨长廊。
有人说,在西塘找不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迹,西塘有的就是这廊棚下千百年来不断重演着的有关寻常人家的生生死死,也正是这淡泊出世的气质使它在历史的洪流中并不时常被人顾及,倒是让它在种种冲撞中得以幸存。
雨停之后便是一派夕阳的美景,旅游开发让鸬鹚老人有了新的工作,到古镇上向人们展示西塘人的传统生活。画家冯强也不失时机的来到外面写生,繁忙的都市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稍许片刻的宁静。今天的西塘实在承载了太多的使命,让很多人担心他的命运会否像许多开发后的古镇一样,只剩下一个只有建筑的躯壳。活着的西塘真正的魅力就在于生活在这古镇上的人和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传统。
--
Enjoy academia+66 & Design career
-----→-----→----→---→----→---→----→--→
↑ Stroustrup Oppenheim Gonzalez Haykin Forouzan Trees Manolakis Kay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98.4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