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珠海]容闳与留美幼童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May 30 14:25:40 2004)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出国留学已经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有谁能够想
象,在150年前,也就是中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候,在南中国海边的小渔村里走
出了一个人,他先后带着120名幼童,漂洋过海,跨过大半个地球,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创
造了史无前例的幼童留美传奇。
当新世纪的曙光再次来临的时候,他的名字被后人永远铭刻在了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
道上。 从中华世纪坛甬道上的青铜文字,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发展
脉络,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到
孙中山、毛泽东,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令后人景仰,同样在这记载
光荣与梦想的青铜上,我们也看到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容闳。这个人究竟是谁?他来
自哪里?为什么能够和那些伟大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如果探究容闳是谁?就一定要从一百多年前的一个传奇故事说起,我们看到的这张奇
异的相片,这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中国孩子,他们所处的年代背景虽已久远,扑入眼
帘的一切却依然鲜活:那怯生生的眼神和紧紧抿住的嘴,还有那握着折扇的手,透着几分
优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从公元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九岁到十五岁的官费留学生,
远涉重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容闳是120位留美幼童计划的组织者和倡议的人,那么120个留美幼童留美这件事情应
该说是容闳毕生的追求,他的夙愿,也可以说是他终生都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事业。有人
说,如果没有容闳,中国迟早也派遣学生出洋,然而即使会派,也不会这样早。更不可想
象会有“幼童留美”这样的奇想,容闳个人的传奇经历,酿成了这个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
都可谓“石破天惊”的留学计划,时至今天,作为研究学者的石霓博士也多次来寻访关于
容闳的那段往事。
这个计划在美国实行了10个年头,从1872到1881年,容闳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因为
容闳,也使中国从美国带回来一批种子,就这批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
用,他们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就是窄窄巷子里的这个小院落,1828年11月
17日,容闳出生在这里,今天珠海市香洲区的南屏镇。随着岁月流逝,房主也几易其人,
旧居早已不在,惟有这段残破不堪的院墙是那时留下来的,泥墙上斑驳的树影是否见证了
一个多世纪的沧桑。
1835年,七岁的容闳被父母送到澳门一间英文学校读书,旧称“西塾”,在那个以科
举取士的年代,容闳为什么会入西塾学洋文,而不进私塾学孔孟呢?
我认为首先要从珠海的地理位置上来考虑,珠海与澳门本是一水之隔,澳门作为葡萄
牙人的殖民地虽然只有16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真正被葡萄牙人占领却有500多年的历史,
那么懂得洋文和外国人接触在香山人看来,也就是今天的珠海人看来,应该不是什么稀奇
的事儿,有很多的香山人有给洋人打工的经历,于是,在香山人的眼光中,熟悉洋文又成
了香山人谋生和求学的另外一条道路。
1847年1月4日,容闳在广州搭乘“亨特利思”号商船前往纽约,开始了他的留学之旅
。这幅画像中的容闳正值大学时代,留短发、穿黑色西装、系黑色领结。据记载,容闳当
年是拖着辫子,穿着长袍来到美国的,直到进入耶鲁大学才割弃了这大清国的仪表,不知
道这样的改头换面是否也显示了容闳的心理变化。当时他这样写道: “以西方之学术,灌
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可见,容闳在美国接受资产阶级教育的同时,
就注意了美国文明与中国政治经济落后状况的比较,逐渐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容闳毕
业回国后,投身洋务运动20多年,积极提出选派聪颖幼童赴美国留学的意见。
他为了这个计划在回国以后能够实现,他在来回地奔走,一共差不多经历了十七八年
,最后终于批准了,就由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上奏批准,可以派遣这120位幼童出国,这样
这个时候,他曾高兴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眼睁睁的一直到天亮。“中华创始之举,古今
未有之事”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报给朝廷的奏折里说的。当年,清政府批准容
闳的留学教育计划是这样的:四年内每年选派30名幼童,总计120名到美国留学,学费由政
府提供,学业为十五年,学成后归国。清政府为此成立了一个幼童出洋肄业局。容闳任副
主委,负责挑选幼童事宜。实际上当时几乎没有哪家的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一个远
得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国家,而且时间是如此之长。因此招生的困难可想而知,
容闳在无奈的情况下,很自然把眼光投向眦邻港、澳,风气早开的故乡。统计显示,120名
幼童中,来自广东一省的就有82人。
当年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中,来自今天珠海唐家的就有12名,包括日后成为民国第一
任总理的唐绍仪和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始建于1910年的唐家共乐园是至今还可以寻访到留美幼童唐绍仪生平轶事的地方,园
内遍布奇花异草,主要建筑有田园别墅、信鸽巢、观景阁等,这座暖房是唐绍仪当年为迎
接他的同学,美国前总统胡佛而特地修建的,据说是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当年亲手种植了
这株美人树!在共乐园展出的老照片中,有这样一幅幼童时唐绍仪与梁如浩的合影。在那
英气勃发的年代,面对即将奔赴的新大陆,他们的目光和身姿,难道不正是“少年中国”
的写照?唐绍仪跌宕起伏的一生,功过是非自有公论,对于今天关心和了解中国近代史的
游客来说,唐家共乐园,不过是一处寻觅过往,发思古之幽情的所在吧!
与唐家共乐园相距不远的鸡山镇,至今还完好保留着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的故
居。更为难得的是,与这栋低矮的旧屋遥遥相对,就是刚刚建成不久的清华大学珠海校区
。唐国安先生生前一定不会料到,清华大学在百年之后办到了他的家乡,这难道是一种巧
合吗? 多年以来,留美幼童中,除了中国铁路开拓者詹天佑的故事人们熟悉外,其他人
大都不为人知。随着近年来研究学者对这段历史的挖掘,更多留美幼童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中国幼童留美史》一书这样评论:留美幼童身体力行,勇于任事,与过去暮气沉沉的
官僚迥然不同,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崭露头角,绝大多数在中国现代化的锐变中做出相当
的贡献。
这是今天容闳故里,珠海市南屏镇的孩子们正有板有眼地表演武术功夫扇,他们现在
都就读于这所刚刚落成的现代化学校——珠海容闳学校,故乡的人不仅以容闳的名字命名
了这所学校,还在校门前的广场上矗立起容闳的铜像,人们希望这位教育救国的先行者10
0多年后依然是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见证人。铜像底座的碑文撰写着容闳的生平。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可以说容闳启动了中美的教育交流,所以用
容闳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学校,是珠海容闳的家乡人民对他表示怀念和敬重,那么容闳学校
它的教育使命我想不仅仅是说继承发挥容闳的思想和精神,在更深一个层面上,我们是追
求将容闳的教育思想给予弘扬和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办学口号是:文化传承,与时俱
进。这样的办学思想已经渗透在了学校独特的教学设计中,陶艺,木刻,版画这些课程都
能充分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边学习拉胚,成型,上釉,烧制等陶艺技术,一边
感受古老文化的智慧与神奇。陶艺室里也陈列着学生们制作的各种作品。木刻和版画可以
培养孩子掌握更加丰富的视觉语言。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用英语上的生物课,妙趣横生。在这里所有的老师都必须使用汉英两种语言教学,学
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高很快,容闳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国际人。17间独立的钢琴房,也为那
些具备演奏天分的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练习空间。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