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无欲则刚),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广州] 海上贸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Aug 17 21:54:25 2004), 转信
在广州黄埔区的庙头村,有座南海神庙。因庙前原来有两棵波罗树,故又称波罗庙。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有个来朝贡的使者。回程时经过广州来到南海神庙,祭拜海神。他将两颗从国内带来的波罗树的种子种在庙中,因为迷恋庙中的景色,误了返程的海船。他举手张望,盼着船来接他回国,后来立化在了海边。
南海神庙是广州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古时庙前有码头,海船进出,都要到庙中拜祭,并在庙旁的扶胥镇交易。
历史上的广州不仅一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自汉唐以来,还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更发展成为驰名世界的贸易集散地。《史记 货殖列传》曾煌煌大观地说“番禺亦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遍布岭南的一幅对联为此作了恰如其分的注脚:“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今天在许多的出土文物中,人们不时能发现一些海外舶来品。这是在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银盒,上面的花纹显然是古波斯风格的。无论它是否来自海上,但可以证明,那时广州已经是各种外来品的集散地。
到了晋代,广州的造船业发展起来,海船有4到7个帆,已经能够远洋航行。
唐代更是广州海上贸易高速发展的时期,广州不仅成了各种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很多的海外商人,也云集广州,有史料记载,公元891年时,广州的外商据称不下12万人,也有些海外商人不幸,永远的留在了广州,这就是波斯商人留下的墓碑。碑文中也许就是他对祖国的思念。
广州的海上贸易通道,是从广州启程,途径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东非,地中海沿岸,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一世界记录保持了八九百年,直到公元16世纪中叶,才在欧洲人开辟东方航道时被打破。
当时在出口的货物中,丝绸和瓷器是主要的。象景德镇的瓷器,南方越州和洪州的瓷器,都是国际市场最受欢迎的商品,这些产品多是运到广州再出口的。
由于广州成为了从海路进入中国的门户,早在公元714年前,唐王朝就在广州开设了掌管海外贸易事务的管理机关--市舶司。广州成了中国最早设市舶司的港口城市。
清代,由于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成为了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所有的外国商船都停靠在珠江的入海口处,等待着装满货物。
1745年1月11日一艘瑞典商船,哥德堡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了700多吨货物。有茶叶,丝绸,瓷器,藤器等。光是茶叶就有370多吨。不幸的是,9月12日,哥德堡号在艰苦航行了九个月后,在离故乡哥德堡市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触礁沉没。
船沉了,船员全部得救,人们还从海底打捞上来了几十吨的茶叶和许多丝绸。此后人们不断的打捞这只船上的物品,每次都等有丰富的收获。
1997年的最后一次打捞,人们获得了400多件完成的瓷器。
在广州,有一条路叫光塔路,是因为那里的一座建于唐代的光塔而得名的。这座光塔一直是海上航行船只的导航灯塔,它在这里已经站立了一千多年了。塔顶原来有金鸡,随风旋转以示风向。古代每年的5月、6月间,阿拉伯海船乘季风至广州时,人们常登塔祈风讯。
没有什么比“粤东多商”更具有岭南社会的特色了。自古以来,粤商的积极开拓、善于吸收和勇于改革,一直就是岭南经济发达的动因也是经济实践的结果。粤地的“重商”与他处迥异而最具地域特色的是,外贸活动繁盛带来的外来文化烙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