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阳春]探源漠水春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30 20:41:02 2004), 转信


  中国人有用河流的名字再加方位称呼城市的习惯,比如说淮阴、洛阳、汉阳三个城市,就分别位于淮河之南、洛水之北、汉江之东。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却有这样一个城市,它既使用了说明城市方位的“阳”字,又选用了一个表意丰富的“春”字,组合为城市的名字,这在中国城市中是十分罕见的。据说名字的来历与古代一位少数民族女首领有关,这个城市就是阳春。 

  阳春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地处漠阳江中上游流域,全市总面积4054平方公里。阳春位于亚热带地区,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广东省多种经济作物培植基地,过去曾是岭南冶炼、铸钱和制瓷中心。 

  这是阳春市双滘镇上的一座庙宇,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在演习古老的拜偈礼仪,他们在为每年一次的冼夫人诞辰纪念做准备。 

  被当地人当作神一样的冼夫人,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呢? 

  冼夫人出生于俚人部族,俚人是中国古代百越人的一支。公元552年,冼夫人与她的汉族丈夫高凉太守冯宝,在漠阳江畔积土筑墙,掘地为壕,修建郡城。城池建好后,两个人却为起什么名字犯了愁。后来,冼夫人与冯宝商定,当地俚人喜爱春天,有在春天结寮招亲的习俗;新的郡城修建在漠阳江的东岸,汉族人习惯上把那个方位称为阳,于是就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的涵义,把新的郡城叫做阳春。 

  冼夫人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岭南虽然远离中原,但也连年战火不熄。冼夫人多次率军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的叛乱,让岭南的百姓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冼夫人去世后,当地人感谢她为这里所做的贡献,阳春境内以及周围郡县,纷纷为冼夫人修庙立祠。 

  在阳春的几座冼庙,每天都有许多人来到庙里,除了一些人是为了祈福上香外,多数人是来这里坐一坐,聊聊天,这已经成了他们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 

  这是一幅冼夫人的画像,作者是当地的一位农民,他用常年挥舞锄头镰刀的手,一笔一画地勾勒出心目中冼夫人的形象,放置在纪念她的祠庙里。他叫钟万全,阳春市的一位公务员,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跑遍冼夫人生前到过的地方,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高凉女杰冼夫人》历史小说和十多篇有关冼夫人的研究论文。在钟万全的带领下,摄制组来到了阳春城北的校痒地村。这个村的人家无一例外都是冼姓,传说是冼夫人娘家冼氏族人的后代。 

  校痒地村就在当年校场的北侧,四十年前兴修水利时,曾在村中发现了深达四十厘米厚的夯土层,在夯土层上面,挖出了一百八十多个冼家军平整校场所用的石碾子。现在村子,还遗留着十多个当年出土的石碾子,在它的一侧,都刻有深浅不一的文字。 

  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这天,在校场北面的高流河上,都要举行规模庞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会,当地人称为高流河圩。 

  每年赶圩的人都有一、二万人,交易的商品中,绝大多数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竹木器皿。当地人有个说法,这一天把竹木制品放到高流河中浸一浸,就可以常年不生霉变。如果把孩子放到水里洗个澡,就可以不生痱子。所以那天的高流河两岸,到处都是泡在水中的竹筐、竹篮,还有一些母亲专程带孩子来洗河水澡。 

  农历五月初四阳春人高流河赶圩的习俗,传说来自冼夫人。当年她镇守阳春时,鼓励种田人改良农具,精耕细作,每年的五月还组织高流河岸边的物资交流大会,促进粤西的商业贸易。从那以后,高流河赶圩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 

  也许人们的记忆只能从一千多年前的冼夫人开始,但是大地却留下了亿万年地质变迁的痕迹。 

  早在距今5亿年前,阳春的土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几亿年地壳变迁,这块土地慢慢隆起,在地质构造和造山运动作用下,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抬升、褶皱,形成了阳春多变的地理环境。 

  
 
  
  这条江叫漠阳江,从漠阳江的源头河郎开始,在长达一百多公里的江水两岸,到处耸立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孤峰石崖,这些山峰有些像破土的春笋,突兀峭削,有些像初绽的莲花,筋骨清秀。崖壁经过近亿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众多的岩溶溶洞,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幔形形色色,百态千姿。一位学者在考察了阳春的地质地貌后说:阳春是中国内地上不可多得的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非常具有科学研究的意义。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部把这片地貌定为国家地质公园。 

  在阳春市的中心广场上,有两棵干枯的树干,被人们精心地保护起来。这可不是普通的枯树干,它们的木屑化石曾做过专业的年代鉴定,证明它们生活在距今一万六千年前。在阳春城北漠阳江两岸的沙土下面,还埋藏着不知多少株这样的古木化石。 

  一万六千年前,阳春的土地到处是茂密的森林,森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这其中,也有人类的祖先——史前古人类。 

  1960年夏天,广东省文物普查队的几位工作人员为了躲避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跑进了阳春城北一个名叫独石仔的石山溶洞,无意中发现了洞里两侧的岩石上,布满了田螺的化石。经过初步测量,化石的厚度在一米以上,是什么原因促使原本生活在河流里的田螺爬上岸来,跑到这个山洞中形成化石了呢? 

  经过文物工作者初步探查,发现这些田螺不是自己爬进溶洞的,而是被人从河里打捞起来,带进溶洞的。这些田螺还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螺壳的尾部都被人敲掉了。这可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在一万多年前,是什么人把这些田螺带进洞里吃掉的呢? 

  
 
  
  经过前后五次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又在洞里发现了大批烧过的兽骨和打磨加工过的石器,还有一颗属于人类的牙齿。考古人员把这个古人,称为独石仔人。令人惊奇的是,独石仔人吃螺的方法,竟和今天阳春人非常相似。 

  独石仔人的出土,是考古学的重大发现,它与广东曲江的马坝人、北京房山的山顶洞人形成一个古人类的发展脉络,猿人一步步地从动物向人进化,最后形成今天的人类。考古工作者向我们清晰地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万四千多年前,漠阳江西岸生活着一个智人部落,他们居住在独石仔的山洞中,用火烧烤捕到的野猪、马鹿、山鸡和田螺等动物,使用兽骨磨制的骨针,把兽皮、树叶缝合在一起,做成简单的衣物。这些人就叫独石仔人。 

  可是独石仔人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突然不见了,他们是自然消亡,还是沿着漠阳江迁徙到了别的地方,或许进化成新人,最后融进岭南的原始部落?这还都是个谜。也许今天阳春人的血管里,就有独石仔人滚烫的血液? 

  人们发现,独石仔人是与阳春土地上茂密的森林几乎同时消失的。那些生机勃勃的大树,生命的时钟都停止在一万多年前。也许独石仔人的消失,与阳春森林的消亡有关?这都还是一种假设,一个科学之谜。若干年后,考古学家也许能为人们找到这些被漠阳江深藏着的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阳春属百越之地,公元238年,也就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在阳春地界设立县治,县名就起自境内的河流,名叫莫阳。之后,还建立过甘泉县、龙潭县、铜陵县等,梁武帝普通四年,也就是公元523年,在今天的阳春市南部,设立阳春县,三十年后,冼夫人在漠阳江东的晾伞岗上修建阳春郡城,今天阳春城的市中心,就修建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冼夫人的郡城城址上。 

  阳春矿产丰富,当年冼夫人就在阳春郡城周围广设冶炼作坊,招募能工巧匠,冶炼铜、铁等金属,用于制造兵器和农具。后来,当地的手工业得益于矿山和冶炼的迅速发展,阳春成为岭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手工业基地和金属制品的商贸集散地。 

  1982年初秋,阳春市一位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里。这位工作人员在一家农户的院子里,又发现了一件样子十分奇怪的磨刀石。就是这块磨刀石,又在阳春的历史上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这就是发现奇怪磨刀石的那个村子,叫铁屎迳。在这个村子周围,到处散布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村民们叫它铁屎,山村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情况立刻报告了阳春市博物馆,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广东省文物专家的鉴定,认定这些村名们称为铁屎的东西,是几百年前冶炼后废弃的炉渣,而那块磨刀石,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钱范,也就是铸钱的模具。 

  钱范上的文字是“乾亨重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曾经用过乾亨的年号,一个是辽景宗耶律贤,另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主刘龙。辽朝的耶律氏称雄在长江以北,势力范围远没有达到广东,而另一个皇帝刘龙,公元911年在广州称帝,六年后改元乾亨,历史上称为南汉。刘龙当年称帝后国力不足,造钱用的青铜更是少得可怜。所以南汉开始铸造和使用廉价的铅钱。 

  广州没有铅矿,也从来没有发现过铸造铅钱的场所。那么,这些铅钱是刘龙在哪里铸造的呢?难道说南汉的国家制币厂就在阳春这远离广州的大山深处吗?经过考古部门在铁屎迳的发掘,又出土了三块钱范和大量的炉渣。经过分析,这些炉渣有相当一部分是废弃的铅炉渣。 

  问题有了答案:南汉王国的铅钱铸币厂,就在阳春的铁屎迳。 

  可是,铁屎迳多次发掘也没有发现过一枚铅钱。两年后,在阳春城南一个叫官塘小村子,又发生了一件让人疑惑不解的事情。 

  他叫邹杨维,阳春市糖厂的一名工人。邹杨维喜爱收集古代钱币,工作之余,他总爱拿出他的收藏,一个人静静地欣赏。 

  1984年,邹杨维来到官塘收集古钱币。听村里的人讲,这个村有一个小男孩,每天都会拿出一枚钱币,到村中的小商店里,换上几颗糖果。那种钱,可不是今天用的人民币,而是长满了铜锈的古代制钱。邹杨维找到那个小孩的家人,从他家里换回了一千多枚各个朝代的钱币。在整理中,邹杨维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没见过的特殊钱币。 

  
 
  
  这些钱都是我20多年前在官塘那个地方找到的,大部分都是铜的。这是北宋的,搞不动。这是南宋的,铜的,搞不动。最奇怪其中有十多枚是铅的,这是铅钱,很薄,你看,一搞,它很软,很薄很软,一搞就弯了,但是也很快把它复原。文物工作人员在阳春春北石望那个地方,找到几个钱范,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钱,这几个钱,今天给我找到了。 

  把邹杨维的铅钱放到钱范上,钱币与石范严丝合缝。但是,文物工作者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南汉国规定铅钱只能在广州地区流通,铁屎迳铸造的铅钱,要在重兵护卫下,全部押运广州。那么,邹杨维手中的铅钱,是怎么流到官塘的呢? 

  有人说:运送铅钱的船只遇上了风浪,翻在了漠阳江中,当地人把沉在江底的钱打捞上来,但又不能使用,只好深埋在地下。也有人说,是生活极端苦难的乡民铤而走险,抢劫了运送铸钱的船只,但铅钱无法使用,只好弃置一边。 

  然而,造成南汉王钱币外流的真正原因,现在还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谜。 

  走进阳春境内,一条大河静静地横亘在人们眼前,这就是那条南汉国运送铅钱的漠阳江。 

  阳春人深情地把漠阳江称为母亲河,这不仅是漠阳江灌溉了两岸几十万亩土地,养育了清新秀丽的阳春山水,更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漠阳江是文明的源头,是城市的母亲,是阳春几千年来搏动的命脉。 

  阳春曾是广东省的冶炼、铸钱和制瓷业的重要基地,阳春的经济对岭南举足轻重。今天,阳春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业,重新振兴往日的辉煌。旅游小姐大赛,是阳春两年一届的盛会。这些才艺出众的佳丽,离不开阳春秀美山水的滋养,离不开春城千年文化的熏陶。 

--

※ 修改:·Gforce 于 Nov 30 20:43:34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5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