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风雨兼程迎来第二冬(),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肇庆] 端砚的故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21 08:57:24 2005), 转信


  十五年前,一位名叫陈国源的北京市民以五万元的价钱收藏了一方名为“星湖春晓”的端砚,五万元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也许是一生的收入。我们带着对“星湖春晓”的好奇和仰慕,来到了“星湖春晓”砚的故乡——广东省肇庆市。 


  端砚之名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那时端州的石砚已风行全国,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的地位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奠定的。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为中国文房四宝。 


  1978年,“星湖春晓”砚问世,在国内外展出后立刻引起轰动,此砚下方分布七颗名贵石眼,宛如“北斗七星”。“星湖春晓”砚的作者是目前端砚惟一的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 


  采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 


  “有一次,星期天休息,我就回厂里看看有什么创新的好的材料,刚好在车间里发现一方这么大的麻子坑的石料,有七个眼睛,还有鱼脑冻,冻上还有眼睛,七个眼睛,当时我眼睛一亮,有好的构思要有好的意念也好但没好材料,形式和内容要结合得好。” 


  “星湖春晓”砚从制坯、打磨到设计制作历时两个多月,刻成之后,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荣获轻工部科技一等奖。 


  采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 


  “当时这个砚台刚造好的时候,广东省博物馆的一个领导来看,也是专家,他对我们厂的领导说,那时我不是领导,我是青年艺人,还不是大师,这方砚最好不要卖到国外去。国内怎么样都可以,这么好的构思,这么好的雕刻手法,这么新的题材,本身肇庆是端砚故乡,本地的历史文化做成砚台,不要卖到国外去。” 


  获大奖后的“星湖春晓”砚被留在了北京,此后的十几年里,黎铿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星湖春晓”砚。十五年前,陈国源买走“星湖春晓”砚的消息传到了肇庆,当时已是一家端砚厂厂长的黎铿曾想用几倍的价钱将砚台买回来,作为他的镇厂之宝。 


  采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 


  “后来,陈老师说不行,那个砚台我已经和它结了缘分了。他收藏以后就找作者,知道是我了,难得他还在部队专门请假来到我这里,我印象很深的,我们一起到七星岩,游览七星岩,一直到现在都是很好很好的朋友。” 


  当年雕刻“星湖春晓”砚的时候,黎铿还是位普通的技术工人,他刻砚的手艺来自于白石村的刻砚师傅。白石村被认为是端砚的发源地,相传,1300多年前白石村人就开始了砚台的制作。我们跟随肇庆端砚协会秘书长来到了白石村。 


  当我们来到白石村时,发现这里几乎家家门口都堆着大大小小的砚石,村民们说,这门口堆的只是一般的砚石。好的砚石一般都存放在家里。 


  采访:肇庆市端砚协会秘书长 王建华 


  “每家每户都存了不少的石头,人们说家里存的是粮食,这里存的就是石头,谁家的石头越多,他就越富有。” 


  采访:白石村制砚艺人 程八 


  “珍贵的石头都藏起来,不是乱放乱堆的,这些材料很贵的,所以要像黄金一样放在最好的地方,最安全的地方,有一些人放在夹万里” 


  采访:肇庆市端砚协会秘书长:王建华 


  “夹万就是保险柜,过去就放在床底下。” 


  采访:白石村制砚艺人程八 


  “这些都是,是坑仔岩,也有很多眼的,这面有眼,反过来那面也有眼。” 


  白石村本来以制作磨刀石和墓碑为主,在砚文化从中原传入之后,人们发现端州产的石头是做砚台的上好材质,于是,砚台的加工制作渐渐成为白石村人的生活方式。 


  传统端砚制作的一切环节都只能依靠双手完成,制砚的主要工序有采石、选料、设计、雕刻、磨光、配盒等,所以制作一方精品砚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村民们把做砚台称为"猫墙角"。 


  采访:白石村小组组长李汉强 


  “这是一块记载端砚历史的碑文,光绪十五年立的,这块碑是我们村里保存下来的。” 


  这块刻于一百多年前的石碑,记载了端砚作为进贡皇家用砚的开采历史,也是目前中国仅存的一块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 


  采访:肇庆端砚协会秘书长王建华 


  “当时在白石村做砚台的主要有四大姓,一个郭,一个程,一个罗,一个蔡,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每家都有自己做的特点,而且这些他们都不外传,也不通婚,是传男不传女,挺有意思的。另外这个村,你看这是文星坊三巷,这个村里有四个坊,四个坊里其中有两个坊是做砚台的,另外两个坊不做砚台。所以也挺奇怪,也不是说全部都做,就局限在这很小的部分内,现在是全民皆兵都在做了。” 


  家家门口堆砚石,进村相闻敲石声。在白石村有条不成文的风俗:有劳动力的男人如果不会做砚,就会被大家笑话。各种家庭手工作坊式制作,在村里随处可见,只需要简单的工具和原料就可以制作,如今这个有1000多人的村,90%以上的家庭从事端砚制作,对于端砚制作工艺,家家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我们的采访又勾起了黎铿大师对“星湖春晓”砚的思念,当我们结束了白石村的采访时,接到了黎铿大师的电话,他找到了当年“星湖春晓”砚的奖章。 


  采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 


  “这个对我“星湖春晓”作品的一个最高肯定,另外还有一个钟,这是当时国家的奖励,一直都在用,到现在都没停。” 


  “星湖春晓”砚引领了当代端砚山水题材的崛起,此后,出现了许多以七星岩为题材的端砚作品。但它们都没能超过“星湖春晓”砚。当年就是因为砚石上的七个石眼让黎铿大师思路顿开,创作了他一生的代表作“星湖春晓”。石眼是区别端砚和中国其他砚台的重要标志,那么,端砚到底好在哪?又如何去欣赏端砚呢? 


  采访: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刘演良 


  “欣赏端砚主要看端砚的石质,其次才是雕刻工艺、设计、题材等等。石质原来古人讲,是紫蓝色最好,其实好的端砚的颜色层次很多很丰富。其实好的老坑砚它不是一种颜色,有紫兰,有白白的好像天空的云,白云一样。还有用手感来摸它,抚摸它,润滑,像小孩的肌肤。第三点是听它的声音,老坑它就是木头的声音,这是老坑,它没有石头的声音。” 


  端砚因石质坚实、细腻,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不坏笔,字迹经久不褪色而闻名于世,被历代文人墨客推崇为众砚之首。 


  开采砚石是端砚制作的重要一环,砚石有坑洞之别,而坑洞又有优劣之分,名坑质优的砚石,加上制砚高手制作,才可以做出精品端砚。一方端砚是否名贵,最重要的就在于砚石的好坏。 


  端砚石经历了约4亿年的演变才形成的,因而储藏量十分有限。肇庆的老坑是现存端砚矿坑中开采最早、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矿坑。老坑砚石中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为老坑所独有,历代的极品端砚大多都出自于老坑。 


  采访:肇庆市博物馆副馆长陈宇 


  “这是古代老坑采砚石的场景,老坑的洞口从西江河岸边一直向西江河床底下延伸,长度有130多米,在距离西江河床底下有25米,再加上老坑的洞口平均的宽度只有七、八十厘米,所以仅能容一个采石工爬进去。每一年的开采时间是从11月份的枯水期到第二年的4、5月份,开采的时间只有五到六个月,开始开采的时候,首先要把里面的水淘干,用这个陶罐,那些砚工排着队,一罐一罐地把里面的水淘干。整个淘水的时间就用了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所以真正开采砚石只能是两到三个月。我们现在看到当年老砚工采石的时候都没有穿衣服,一个是在古代端砚是非常的名贵,朝廷就派了一个太监专门过来把守洞口,不让砚工穿衣服进去,防止他们私自携带砚石出来。以前的砚工非常的贫穷,他们宁可磨破皮肤,也不愿意把衣服磨烂了。” 


  一千多年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老坑的保护性开采。到清代,老坑必须要经过两广总督的批准才能开采。老坑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开坑之后,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矿材。为了保存资源,现在老坑已经禁止开采,这是十几年前拍摄的老坑开采的资料。 


  那块名贵的“星湖春晓”砚石来自于三大名坑之一的麻子坑,星湖春晓砚的天生丽质让我们对它的出产地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去麻子坑要走几小时的山路,幸亏我们搭上了一辆去山里拉石头的手扶拖拉机,减少了很大的一段行程。我们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而行了一个多小时,远方的麻子坑口隐约可见。 


  由于山路陡峭,拖拉机只能把我们送到半山腰,剩下的路只能爬上去,山上本来没有路,而这条路是石工们拖砚石下山拖出来的一条路。 


  采访:肇庆市端砚协会秘书长王建华: 


  “这个地方就是麻子坑的产地了,在这个地方自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在这里开了很多的坑。现在我们看到下面就是朝天岩,再上一点有砍罗蕉、宣德岩,总共历史上开了有十多个坑。最高的就是麻子坑了,它是最高,石头的质量也是最好。” 


  相传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脸上长有麻子的采石砚工,这个砚工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一次在追一只野兔时偶然发现此坑,并冒险开采。为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为麻子坑。麻子坑的砚石,以石质细腻,石眼多而著称。 


  采访:肇庆市端砚协会秘书长王建华 


  “这挺有意思。这里有一个石头的棋盘,以前的那些石工,没事的时候刻了以后,就用这种砚石,这种小的砚石在这里下棋。 


  这边也是一个朝天岩的洞口,这个石头就是刚刚开采出来的,开采出来就可以做砚台的了,首先要把铁丝捆住以后,起码得几个人,下面有人往下拖,上面有人拽着,慢慢地把它拉下去,滚下去就怕把它摔烂了。 


  像这些就算是可以做砚台的石头了,这些都是废料了,这些都不能用了,一般开坑道就是需要拿这里的石头,他就把这里的废料就把它堆在一边,这一边的石头开了以后已经没有什么好石头了,就在其他地方找,找到之后又把废料堆到这一边,就是这么一个形式,一直往下开。 


  咱们要到麻子坑还要穿过这片碎石区,一般走到这里要向上面打个招呼,喂,有人走过来了,怕上面倒碎石头下来,砸着了,这挺高的,几百年开采的碎石头落了多少。” 


  我们到麻子坑时已是中午,正赶上石工们吃午饭。由于麻子坑在山上,所以一年四季都可开采,这里的石工们在山上一住就是两三个月。 


  端砚石大多不抗震,砚石的开采从古至今都是手工开采,采石工必须掌握砚石生长的规律,根据石脉的走向寻找石源,故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在下山的路上我们遇到了背石头下山的石工,他们说只有最好的石头才这样背下山去,一般的石头都是往下拉的。我们发现,这条山路分成两边。 


  你们这边拖石头,土都拖松了,石头也磨滑溜了,常年磨出来的道。一路上去都是这样。这挺艰难的。不过他们也挺有方法的,石头这么拖起来轻了很多。从山上用绳子绑着,后面用绳子牵着,不让它到处乱跑,就顺着这个道,一直下去。 


  就在即将结束这次端砚故乡的采访时,我们在肇庆举办的首届端砚文化节上发现了“星湖春晓”砚的收藏者陈国源先生。 


  我一定护送星湖春晓砚回故乡,参加展览,而且这几天很受欢迎。大家都感到大饱眼福。这个星湖春晓砚26年来,魅力无穷,成为我们家的镇宅之宝。我现在收藏了300多方砚, 但是最好的砚还是星湖春晓砚。因为这方砚,可以说它是一个艺术的结晶,也可以说是天工和人工两全其美。上面是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的雕刻,非常精美,可以说一绝。中间这个砚堂里面是天工。像这个鱼脑冻带眼,冻上带眼,历史上最好的就是这个。 


  “星湖春晓砚”,集大自然造物的恩宠于一身,在刻刀磨石的精雕细琢之中,成就了艺术家一生的梦想。一方“星湖春晓砚”,使本来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结缘相知,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在这一方“星湖春晓砚”里,凝结的是中国端砚制作的优良传统,还有无数热爱端砚的人心中那份无法割舍的惦念。 


--
钻过裤裆又是一片蓝天!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