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风雨兼程迎来第二冬(),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肇庆] 神奇的鼎湖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21 08:57:50 2005), 转信
清晨,阳光照射在撒哈拉,这片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的土地,古老的建筑和沙漠糅合在一起,它让人们感叹,当人类创造文明的同时,大自然也在悄然改变着,它把人类创造的文明慢慢的吞蚀掉了,昔日遍地水草和牛羊的撒哈拉,变成了沙漠。这里是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
这静谧的原始森林,离现代都市肇庆仅一步之遥,这片只有1133公顷的森林,被世界植物学界看得和大熊猫一样珍贵,早在1957年,中国科学家就在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二十年后,联合国又在鼎湖山建起了“人和生物圈”研究中心。
初冬时节我们摄制组和中国华南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起,走进了这片北回归线上神秘的原始森林。
1993年,中国和美国的动植物科学家在对广东肇庆鼎湖山进行了全面观测和考察后,得出结论:地球同纬度的大部分地方的森林已经残缺不全,只有鼎湖山的森林保存完好。
今天,我们就是沿着中美科学家走过的考察路线,探寻这片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原始森林。
走进森林,太阳也在这密林中变小了,高大的乔木中,掺杂着一些热带的果树,尽管已是冬天,树上仍然挂着累累硕果。
在美国做了八年动植物研究的留美博士莫江明,回国后拒绝了很多单位的邀请,来到鼎湖山。
当北回归线上的不少植物树种,被季风带来的沙漠淹没,进而灭绝的时候,鼎湖山上的濒危树种,不但没有消失,并且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从我们进山开始,鼎湖山一直都是阴天,有时还会下上几滴雨,但是,走在山中,瀑布,溪流和遍地的藤条倒木依然生机勃勃,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充满魅力的,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并且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多种,和恐龙同时代的娑罗树,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很少见,在鼎湖山却长得漫山遍野都是。
植物和动物一样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走在山中,到处是倒木和茂密的藤本植物,藤条和银杏树紧紧缠在一起,有趣的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树木相互缠绕在一起,莫教授说,鼎湖山的植物有着不同的习性,每个树种之间,同样有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当大自然在冷酷的营造沙漠的时候,在鼎湖山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原始森林里,高大的乔木在上面,中间是灌木,贴在地面是藤木和小草,瀑布溪流,形成了茂密的绿色阔叶网,不管人站在什么位置,都会被层层的绿叶林罩在底下,林子里不时有鸟叫的声音传来,莫教授说,这片森林里不少珍稀鸟类,最有名的就是广东省的省鸟白娴。正说着同行的小徐惊叫起来。
溪水里、岩石上到处散落着白娴的羽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远处传来啪啪的声响,老蔡说这就是白娴飞起来发出的声音,于是我们架起机器守株待兔,但是,我们等了两个多小时,只闻其声,却没有看到白娴的踪迹。
这是我们在鼎湖山动植物保护所里看到的白娴,两支眼睛烔烔有神,它以山中的果树种作为食物,每到春天,它会不停的采食,饱满的果实被它吃了,不饱满的果实,被它播撒在山野之间,慢慢的发芽,又长成了参天大树。
山间小路上,一个僧人悠闲的走着,这是我们两天来在山里碰到的惟一的一个人,老人见到我们格外高兴,停下脚步和老蔡聊起来,老蔡说他是山顶上白云寺的主持,冬天封山,山上没有了僧众,那老人为什么还要一个人独守佛灯呢?
走在山间,密林里的墓碑吸引了我们,这片原始森林里,从来没有山民居住和生活过,是什么人,把自己融化在这大自然中了呢?
莫化明教授帮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从墓碑上的文字看,碑的主人是清乾隆年间庆云寺的主持,“名山大川佛占尽”,鼎湖山也不例外,早在唐代就有僧众来到鼎湖山建庙讲经了,但是,鼎湖山的僧众和其他寺庙有所不同,它是家族世袭制,当年白云寺的初祖,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山上种田讲经,千百年里,他们就像守护自己的家一样守护着鼎湖山,鼎湖山上不少的珍稀树种,就是由和尚们在上千年里,日积月累带进鼎湖山的,古老的白云寺建在了山顶上,但是,这座叫庆云寺的庙宇却建在了鼎湖山的半山腰。
采访:肇庆市博物馆 馆长 冯咏浩
“庆云寺它四面都是青山,对,很好这个环境,就是一个莲花一样,周围一个山峰,就是莲花峰那样托着,刚好庆云寺就在莲花峰的山坡上,所以这里的地方环境选择得相当好的地点,因为在唐代的时候,我们鼎湖山这个是在白云寺,去顶那边,明朝以后呢,在这个地方,先建了一个莲花庵,到了崇祯九年的时候,就是1636年,莲花庵粗具规模,当时发现莲花山顶上一片祥云,很吉祥,所以当时它的主持说,哎呀 ,要这样的话,我们改名了,就变成庆云寺,所以这个名字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
植树是庙里年年要做的一件大事,四百年里,到了春天,庙里的主持就带着弟子们种树,,庆云寺的和尚们在寺庙的周围,种植了不少名贵的树木,这棵粗壮的板栗和庆云寺同龄,据说,每位进住寺庙的和尚,都要先种树,除了念经做功课,就是维护这片山林,四百年里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采访:肇庆市博物馆 馆长 冯咏浩
庆云寺的初祖,二祖,三祖都有碑刻,禁止那些群众砍伐树林,因为这些树本是他们僧人在这里三四百年以来一直保护,种植了不少树木,并将这个树木跟这个寺院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一块,所以它能够保护下来,所以说现在那个周围的树木,阔叶林的保护跟和尚在这里是分不开的。
今天,庆云寺的僧人早就不是简单的种几棵树了,除了佛学知识,僧人们还要学习养生和植物养护知识,庆云寺的主持说,每年寺里都要买上几千册科普类的图书,现在气候在变化,对庆云寺周围树木的保护,要有更加科学的方法。有意思的是,寺里对山林的保护,每位和尚都有明确分工,培养,嫁接,养护都有专人各负其责。
1923年,孙中山先生来到鼎湖山,参天古树,伴着寺庙里香客们诵经的鼓乐声,一片祥和,于是,在庆云寺他写下了“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的条幅,今天这副对联仍然珍藏在庆云寺内。
采访:肇庆市博物馆 馆长 冯咏浩
鼎湖山的文化氛围是相当浓厚的,你看这副对联,“客来不用茶和酒,紫贝天葵酌满杯,”当时,解放后,郭沫若也曾到这来过,这个“客来不用茶和酒,紫贝天葵酌满杯”是谁写的,这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他来到这里,发现这个地方客人特别多,来人比较多,不用喝酒和茶,我们紫贝天葵是当地的一个土特产,喝了解暑解渇呀,天热暑天来时,可以解暑,其他在鼎湖山不只有紫贝天葵,它的动植物是非常多的。
我们有幸在当年郭沫若先生喝紫贝天葵的地方,和寺庙里的僧人共进午餐,这里的斋饭,每道菜里都添加了山上生长的乌榄,何首乌,苦丁茶和绞股蓝,吃起来别有一番味道,庙里的厨师告诉我们,这里的食谱一代代传下来,少说也有300年了,
这口千人大锅在庆云寺度过了250多个春秋,当年,每天都有800多人进山吃斋进香,厨下僧劝常朗和尚,在绍兴买到了这三口能供千人吃饭的大锅。
与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的寺院相比,庆云寺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大庙,但是,它和北回归线上的这片原始森林相融相依,这座铜塔里珍藏的是庆云寺高僧石箭和尚的骨舍利,当年石箭和尚带领僧众在庆云寺周围植树的故事,至今还在为后人们称颂着。
这块匾是清朝慈禧太后在她六十大寿的时候赐给庆云寺的,或许她在赐给庆云寺这块匾的时候,希望庆云寺流芳百世,同时也期盼自己能够万寿无疆,四百多年过去了,庆云寺和这片山水连成了一体。
采访:肇庆市博物馆 馆长 冯咏浩
你看这里,周围都是山,而且都长满了阔叶林,阔叶林经常是一年来,就要下叶,落叶,但是它呢怎么落也好,但是,你看这个山,周围的树林,他落不到那个瓦顶上,那个庆云寺的瓦顶是相当干净的,一片树叶也没有,是相当奇特的景观。
古老的寺庙在群山环抱之中,是那样安静与和谐。告别了庆云寺,我们决定登上鼎湖山的顶峰,越往山上走,林子越密,藤蔓之间长满了扁藤,乌榄和格木,路也越来越难走了,同行的莫教授说天黑以前我们一定要赶到山顶,沿途有不少这样倒下的栏杆,说明这里早已不对游人开放了。天黑以前,我们终于踏进了白云寺的山门,寺内只有我们在山下碰到的那位老和尚一个人。对于我们的到来,老人特别高兴。其实,白云寺的历史比这棵鸡蛋花更悠久,老人说,他独自一人在山上住了16年,上午做功课,下午就去转山,念经和护林是他每天必须做的两件事,为了保住这片森林,科学家们和肇庆的百姓付出了辛苦的劳动,1993年联合国把鼎湖山命名为“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采访: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员 蔡苏明
负离子,是我们鼎湖山最早推出,1994年,虽然目前负离子通过科学测定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被人们称为空气中的营养素和生长素。这是我们保护区的一个景点叫帘洞天,它的负离子含量特别的高。
科学家们在鼎湖山测定了它的负离子含量,并且提出了新的前沿性科学报告,有一位澳大利亚的动植物学家威尔金并不相信,他对鼎湖山的山峰,密林,瀑布进行了认真的测量认定,结果发现,鼎湖山的有害气体近乎为零,回国后,他写的“鼎湖山生态旅游的调查和研究”在世界环境保护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从1957年到今天,中国科学家在鼎湖山进行了“生物多样化”“温室气体监测”、“濒临动植物保护”、“药用植物的繁殖”等三十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冬天来了,森林里的动物开始繁育后代了,这是我们在森林里拍到的蝴蝶,每一个壳里都孕育着一个生灵,生命的繁衍在这冬日的鼎湖山里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到了春天来临的时候,这些小生命就会破壳而出,飞向鼎湖山的山野溪流。
威尔金教授在他的论文中写道:“动植物世界的奇妙景象,在鼎湖山依然存在”。高大的格木上附生着藤类植物,水筒木上布满了枝条,果实长在了树干上,榕树的果子是小鸟的食物,它被鸟带到了其他树上,生根发芽,然后,吸收这棵树上的营养,等它长大了,再把给它养分的树绞杀掉,植物同样存在着弱肉强食,这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
两千多年前,游走在南粤大山中的百越人来到鼎湖山的时候,恐怕没有想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他们生活的地方成了科学家们研究人类生存的“基因储存库”,当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类文明进程悄然改变着地球的时候,保护好北回归线上惟一的这片绿洲,这样的意义恐怕远远超越了两千年的时空。
--
钻过裤裆又是一片蓝天!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