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风雨兼程迎来第二冬(),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肇庆] 相依龙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21 08:58:13 2005), 转信
清晨,当初升的阳光爬上金林村边小山包的时候,村落里最先响起的,就是这油磨坊里咚咚的榨油声,油磨坊里的敲打声,到今天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而金林村的历史比这油磨坊还要古老,可以追溯到隋朝末年。村子里的百姓崇尚文化,敬仰龙母,千百年里小村里的人们,勤劳质朴地在这大山深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和着油磨坊的木锤和小巷里的锣声,村子里的人们忙活起来,街巷之间到处能看见挂在墙上的一排排菜筐,村民们拿了菜往竹筒里扔上钱,转身就走,菜筐旁边却看不到一个卖菜的人。村民们家家都把要卖的菜和日用品放在门口,只要你想买,把钱放在竹筒里,把东西拿走就行了。
据村史记载,两千多年前,龙母在西江上帮助贫苦乡亲,世世代代的村民们也十分敬重龙母,从古至今,这里的百姓互敬互爱,诚实守信,过着恬静而淳朴的生活。每天妇人门把家里的东西放到街上,收工时看看竹筒里有没有钱,如果没有卖出去,就继续放在街上,直到东西卖出去把钱拿回家。
金林村和深藏在南粤大山深处的许多村庄一样,村民们世代以种田为生,据村里的老人们说,早在隋朝末年,有一个叫陈郡的泷州刺史,带兵追随冼夫人起义,落户在金林村,他带的兵大部分是江南人,恰好盘龙峡的水又从村里流过,老人们就把村子建成了水乡的格局,人们的精神追求,与中国古代崇尚的儒文化一脉相承。
当地人敬仰龙母,把龙母看做南粤大地龙的传人的始祖。这个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自古务农,耕读好学,到明代,村里人既经商又务农,始终没忘的就是教子读书。一千多年过去了,不论是村子的格局,还是每家每户的民风,几乎都没有什么改变,让初来乍到的人恍惚回到了久远的从前。 这位老阿婆今年已经103岁了,从小在村子里长大,碰到熟人她都打个招呼,言语之间透着平静祥和,问她为什么能这么长寿,她说是托龙母的福,说着就转身到屋里取出个龙母像。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美丽的西江孕育了灿烂的南粤文明,据史书记载,龙母姓温,公元前290年出生在广西,是贫苦人家的女儿,长大后,心灵手巧,慈悲善良,她为西江两岸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整治水患执仗护航,积德行善,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南粤百姓所敬仰。
这座龙母庙,就是西江两岸百姓缅怀龙母的地方,龙母庙辉宏的气势,伴着人们虔诚的敬重,映衬着这里昔日安详与情趣。十里八乡的德庆百姓,甚至远到香港,东南亚的南粤移民,每年都会回到龙母庙前,寻找一份亲情,一份平安。千百年里,百姓们为什么这么信奉龙母呢?
采访:德庆县历史学家 欧清煜
“ 西江两岸的老百姓对龙母是很崇拜的,原因是龙母是很慈祥的,她养育了五龙子个个成才,第二,很勤劳,她能耕,能织,能渔,能牧,还可以医病,听说很多老百姓生了病以后,她就找药把老百姓医好,所以说龙母很慈爱,很勤劳也很能干,所以我们说她是善的代表,慈爱的代表,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很崇拜她的,把她看做是一个慈祥的老祖母。”
金林村两千年前还是越人的聚居地,当时的越人游牧在南粤的大山和西江两岸,西江养育了两岸百姓,却又每年洪水泛滥,在农人看来,这时候只有仙人神功才能对付得了,龙母就是他们心中的保护神,每当洪水到来,龙母舍身跳下水堵住洪水,并且带人修渠引水,使百姓能过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好日子,龙母还经常接济贫困的百姓 。两千年里,人们的美好愿望,都在龙母的传说中流传下来。
采访:德庆县历史学家 欧清煜
“传说龙母在悦城给梁三老汉收养以后,梁三老汉是打鱼的,他天天到西江去打鱼,每天都打很多鱼,里面也有鲤鱼,龙母她不吃鲤鱼的,梁三老汉打鱼回来以后,把鲤鱼挑出来,放到西江去放生,后来人们就叫放生。”
据史料记载,龙母是一个弃婴,被放在一个大木盆里,从西江河上游顺流而下,在悦城河湾里被渔民梁三救下,今天,我们沿着西江龙母漂流的足迹,试图寻找出西江流域更加深远的文化渊源。
德庆在历史上被称为“岭南舟车之会”,从秦汉开始,中原的商人们就沿着汉水,漓江,经过西江水道来到德庆,古城里的故事很可能就在这古老的河道上上演过。
两千年前,居住在德庆城边的村民们,经常能伴着月光,看到端溪上划过的商船,这是在高良镇出土的东汉陶瓷古船,水运的发达,带动了文化的兴盛,西江北通广西,云南,南到香港澳门。两千年里,龙母的故事就是沿着西江,被后人传诵到大江南北的。
采访:
在山区里发现那条陶船呢,就是因为西江有一条小支流通到那个地方,现在我们叫高粱镇,可以走船的,走那个木帆船,就跟我们发现那个陶船差不多的,就说明我们德庆在东汉时候已经能造船了,这个造型呢,形状是两头齐的,船头跟船尾都是平的,就跟我们传说龙母的故事,五龙子翅尾船完全联系起来了。
在距金林村三公里远的盘龙峡,是两千多年前,龙母放牧白鹿的地方,据记载;越人和中原人一样,有龙图滕崇拜的习俗,从这山间里转动的水车可以想象,那时的德庆人已经从渔猎时代,进入到了农耕社会,二千多年过去了,古老的水车也依然在山里发挥着作用,姑娘们还是用水车转磨盘来磨豆子,一切都是那样的原汁原味,
白鹿早已不见踪迹,但是龙母救助山民的故事,还在山谷间流传着,并且被后人们传承下来,春天里,山民们携妻带子来到山里采药,茂密的原始森林为山里人提供了坚实的生活依靠,就是到今天,山民们采完药材,也是放在溪水边,并不用带回家去。
山里的姑娘告诉我们,有一个姓孔的老汉,带着一家五口人,在这山里种了五十年的树,全家靠采何首乌过日子,就是在困难时期缺少粮食的时候,老汉一家也没砍过一棵树,村里人进山采药受了伤,老汉不收一分钱帮助治伤。
金林村的百姓这样表达对龙母的感情,“龙母老奶奶把人间的孝道,美德都传给了我们后代人,”这间古老油磨房依然保留着古代农业文明的痕迹,房间内亮灶暗房,亮灶有利于蒸油操作,房间暗一点,符合农民富不露财的心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里,只有“勤俭持家”,才有“日日富足”的好日子,但是,帮助邻里乡亲,他们绝不吝啬,油磨房的老油工说,不管谁家有困难,他都接济,每年,送给村里孤老乡亲的花生油,少说也有二三百斤,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老汉没有回答,只是笑笑,那笑容里透着纯朴和真挚。
采访:金林村村民 谢卓伟
“我们这个村一共有十三个姓氏,虽然姓氏那么多,但是我们是没什么矛盾的,他们都是和睦共处的,如果张大妈、李大婶她们有什么困难,我们都是左邻右里组织起来自觉地去帮她的。”
这些远道来的老妈妈,每年都会凑在一起,来龙母祖庙看望龙母,也祝愿家人平安,身体健康,来德庆龙母庙的既有白发老人,也有几岁孩童,人们希望尊老爱幼,讲求孝道的美德能一代代传下去,就连来自外地的客人,走进龙母庙也被当地的民俗感染了。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来到过龙母祖庙,向龙母倾诉心中的情思和美好愿望,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写诗作赋赞扬龙母,中国历史上从汉高祖12年封龙母为程溪夫人开始,一直到清代都把龙母的恩德写进了史籍和碑文里。
采访:德庆县历史学家 欧清煜
“对龙母的崇拜,跟我们对龙的崇拜是一回事,从龙母的传说一直到现在,所以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来拜龙母,探亲一样,所以这个风气一直形成一个民俗,春节,八月十五舞龙,舞龙是很热闹的,舞那个火龙、舞香龙、舞旱龙很热闹的,我们德庆的舞龙队,一直舞到加拿大去了。”
每年春节,龙母祖庙都要举办盛大的庆典,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奔向龙母像前,感受这吉祥的气氛,从历史到今天,“国富民强,家和万事兴”,老百姓的愿望,大多时候就实现在这太平盛世的日子里。
这朗朗的读书声,在这座院子的上空已经飘荡了五十年,这是金林村惟一的一所乡村幼儿园,这座幼儿园的主人叫陆耀球,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老人在二十多岁时守寡,老人说,龙母有功于国,有德于民的故事,在她小时候不知听过多少遍了,她自己没有孩子,她要把爱心献给村里的孩子们,从1956年她办起了这座幼儿园,五十年里,她给孩子们讲龙母的故事,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她教过的孩子里,如今硕士和博士就有二十一人。
我们想让老人给我们讲讲她办幼儿园的故事,老人并不愿意讲,她说人活在世上,最大的愿望,就是认真做好自己喜欢的一件事。
和念念不忘“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文人相比,金林村人过的虽然是种田人的日子,却又能在这一条条巷子里闻到些书香气,金林村早在唐代就有龙母的行宫,到了明清时期村子里建起了艺苑书舍,云溪书舍十几座,抗战时期,肇庆中学校舍被破坏了,学校就搬到金林村继续上课,在村里的十三个姓氏中,每家都把教子读书看成头等大事。
采访:金林村村民 谢卓伟
“这个村一千多年前都有自己办的学堂,每一个姓氏它都办有祠堂,那个祠堂的子孙就在那里读书了,还有他们那个大屋自己有一个书屋,来让子孙来读书的,所以他们都是孔文化,龙母文化都灌输下去,一代一代往下传,他们的民风就纯朴了,不义之财就不取了,不义之事就不办了。”
明清两代金林村出了不少文化人,最近的五十年里,村里已经不见了文盲,“知书达理”是村里百姓喜欢挂在嘴上的几个字,念过书有了知识的金林人,面对生活,更加的纯粹和自然,这对做豆腐皮的夫妻,每天五更点火,要磨几百斤豆子,才能做出一百多斤豆腐皮,收入虽然并不高,但是她们为陆耀球老师的幼儿班里生活困难的孩子提供免费午餐,一直延续了十几年。
读古代文人们留下来的田园诗,我们似乎还难以体会到文人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与追求,如果走进金林百姓的家中,其实,这诗幻般的生活,就发生在金林村百姓的身上。
这座孔庙叫德庆学宫,1286年《农桑辑要》颁布以后,元朝皇帝忽必烈下诏在德庆建起了这座学宫,它比苏州的文庙和北京的国子监还要早。千百年里,从这里走出去的读书人,德庆的县志里已经无法计数,文化的兴盛,从古代一直延续的今天,每当孔子诞辰的日子里,十里八乡的百姓涌到学宫里祭拜孔子。
采访:德庆县历史学家欧清煜
”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周敦颐当时当广东提行,他来视察的时候,他走了以后,当时端溪县的县令就在那一年的冬天在这里建了一个莲溪书院,最早的一五六八年,那就是从宋代开始这地方就开始有书院了。”
古老的书院到今天只是留下了一些摩崖石刻,然而,我们依然能从这字里行间感受德庆,品味金林村千百年传承的文化内涵,当庆祝丰收的礼炮响起的时候,荡舟在村中的小湖里,我们发现这里的山那么苍翠,这里的湖水那样清澈......
--
钻过裤裆又是一片蓝天!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