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桂林]千古灵渠水悠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an 25 00:53:16 2005), 转信



  灵渠在桂林市东北六十六公里的兴安县城边,全长三十四公里,建于秦始皇执政时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对中国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无论是灵渠的科学设计,还是它的巧妙结构,更有那精湛的工艺,对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仍然据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个修建在崇山峻岭、河道众多的河渠来说,开山凿洞并不是不能做到的,问题是没有宏观的地理位置的把握,勘测灵渠的地理位置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在长江和珠江这两个大的流域分水岭之间,都是绵延不断的大山,使得这个地方交通极为不便。通过水路来搞运输是最便捷的方式,幸运的是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大山中,上天有意无意地留下了一片开阔地,这正是在湘江和漓江之间。

  灵渠是一条安安静静的小河,悠悠的渠水不停地流淌了两千多年。如果把南岭群峰作分界线,无论是北方的物资,还是南方的特产都是要通过它来运送的,甚至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灵渠依然运输繁忙。

  两千多年前,秦代工匠为了修建这条看上去似乎很普通河渠,他们却付出了非凡的智慧,甚至生命。

  南岭两侧的大山深处河道众多,秦朝人选择了湘江的一处开阔水面建起拦水大坝,开一条渠向南引水进入漓江这条支流,这就是南渠。在另一边,工匠们引水向北曲折一段之后,再回到湘江主河道。这是灵渠的北渠,这样就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但我们发现这并不是最短的连接方法。其实这样才是最短的方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这是因为落差,在这里湘江与漓江这条小支流的落差有七米,这意味着要见七米以上的大坝,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做到的。秦朝工程师的做法是将大坝向上游移,这里地势更高些,大坝高度只需两三米就可以了,这在秦朝是不难做到的。付出的代价就是增加南北渠的长度,不仅如此,北渠被开掘成弯弯曲曲的样子,这无疑要使工程量大大增加,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落差对于灵渠这条运河来说至关重要,直线型的渠道施工量小,但落差大,顺流而下的船速度难以控制,对于逆流而上的船,上陡坡更是难上加难。

  大小天平坝是灵渠主体工程之一,也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天平坝不是通常的一字形大坝,而是一个人字形的大坝,就是这个巧妙的设计将扑面而来的江水的正压力变成了侧压力。在大小天平7:3的等分比例下,江水也按这个比例被分开。但是,大坝下面是十几米厚的卵石层,如果大水不断的冲击坝基,就会掏空大坝下面的卵石层,大坝也会在转瞬间崩溃。这又该如何处理呢?今天的办法是,清楚这层疏松的卵石层,找到十几米以下坚硬的岩石层,在这一层打入钢筋,浇筑混凝土打造坝身,建造高达十几米坚固的大坝。然而两千年前,秦朝人是无法这样筑坝,那么两千年前,秦朝人是怎样建坝的呢?你看,这很像是古人盖房子的方法,松木桩就是顶梁柱,利用“水泡千年松”扎实稳固的特性,在大坝下面打成排桩,使它能够牢牢抓住下面松软的鹅卵石层,众多的松木桩形了牢固的坝基,或许这就是大坝历经千年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原因吧。

  当漫过堤坝的洪水继续冲击坝面时,秦朝人除了采用燕尾槽将坝面上的石板一一铐牢外,还用这些石片插成倒鱼鳞的方式抗击洪水的冲击。

  一件千古的杰作,能够让人惊叹不已,而藏在这千古灵渠后面的故事,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诉说清楚的。是修建灵渠的先贤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造福了后来的人们。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