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见牛思齐(),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三亚] 崖州纪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Feb 25 21:23:15 2006), 转信
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景区附近的一片树林里,静静的矗立着十余个塑像。他们中间,有唐朝政治家李德裕。宋朝大宰相卢多逊,赵鼎。反对秦桧买国,力主抗金的爱国将领胡铨等人。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为什么会在这个曾经的绝岛穷荒之地驻足?查看塑像下的人物资料我们发现,他们全部和一个地名有关----崖州
海南地图叠三亚地图叠车行海滨公路,崖州路标,车过大桥进入崖城.自三亚向西驱车四十公里,有一个小镇的名字叫做崖城。据史书记载,这里,就是历史上的崖州。从唐代到元明时期,一大批朝廷罪臣,名士被贬到这里,在1954年县政府迁往三亚之前的一千多年,崖州,一直是海南岛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在今天的崖城镇,我们却很难发现千年古城的痕迹
何擎国,自幼生活在书香门第,曾祖父曾是清末有名的文人。家族在宋代移居海南。他在崖城镇从事文史工作二十多年,对崖州的历史掌故非常了解
采访:老何
这一条都是古城的位置。这块砖就是古城的砖,这块,这块旧的砖就是古城的.现在看到的这个是古城遗存下来的护城河上的一个拱桥,砖拱桥,五个,还看得到,桥是没有了拱还在的,前面这个低凹的全部都是护城河的遗址,古城很可惜了,这几十年陆陆续续的拆了,建房子了,没有了曾经辉煌一时,作为海南岛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古崖州城,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已经荡然无存,仅仅留下了北门护城河上的五个桥墩。崖州,曾经有着怎样的文明?历代流放到这里的那些贬官罪臣们栖身何处呢?
追溯崖州文化的源头,不能不提到与崖城镇一水之隔的水南村。这里,有着比崖州还要久远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有建制,文字可查的历史近两千年,号称海南岛第一文化古村,诗书礼乐之乡。村里的老人们大多识文断字,通晓音律。如今,水南村中人丁兴旺的有卢氏,裴氏,黎氏,慕容氏四大家族。据说,他们都是唐宋先贤,流放名臣的后代。
翻开厚厚的海南卢氏宗谱,上面清楚的记载着卢家先祖的足迹。卢多逊,辅佐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臂膀人物—宰相。到太宗赵光义时又拜兵部尚书。二度为相,文武兼济。后因政事不慎,全家流放崖州.
采访:卢成昊
当时水南称为是鬼门关,条件很差的地方,所以就把多逊公指定贬在水南来,水南当时是个海港,多逊公在这里四年,就死在这个地方了.从位高权重的宰相到身处天涯的平民,卢多逊携家带口来到崖州之初饱受欺凌,地方官员不准他们入城居住,只好落户城南二里的水南村。在流放的岁月里,卢多逊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终于积虑成疾,于公元985年死于水南村,时年五十二岁。在死之前他留下了两句哽咽悲怆的遗言:昔日位居皇阁,众口跞金。此时身谢珠崖,蔓草萦骨。
卢多逊的后人们从此世世代代的留在了水南村,对这个家族来说故土难回是莫大的悲哀。而他们对崖州文化的影响却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潜移默化的开始了。
自古以来,海南岛因琼州海峡之隔而孤悬海外,人迹罕至,被视为蛮荒之地,瘴疠之地。因此也是历代朝廷的贬谪,流放官吏的地方。初唐宰相韩瑗,晚唐名相李德裕,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宰相卢多逊,赵鼎,这些曾经的朝廷重臣带着被贬的落寞与绝望踏上前往天涯海角的旅程,他们的心态就像李德裕《贬崖州司户道中》诗里面所写到的那样: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渡鬼门关。
公元1142年,宋高宗宰相赵鼎因力主抗金,触犯秦桧集团,被贬谪崖州。当时的崖州太守裴俊接待了他。
采访:
我们裴家,原来是山西闻西县人,南宋高宗公元1119年我们祖先裴竣出仕雷州太守,后来改迁吉阳军,就是现在的崖州。
裴宏齐,唐代晋国公裴度后裔。第十五代先祖裴俊曾官任崖州太守。当年被贬谪来崖州的赵鼎就住在水南村裴家旧宅。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裴家旧宅因收留居住过众多的贬官名臣而声名鹊起,成为海南文化史上的重要遗迹,它有个响亮的名字,盛德堂
同期:
盛德堂在哪里啊?就是前面这块土地,就是这两间啊?不,好大的啦,我小的时候这个房子好大,有后厅中厅旗楼,现在这仅剩这两间,其他的都倒塌了
昔日盛德堂的雕梁画栋,亭堂楼阁的英姿,经过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只留下凄凄然一片残垣断壁。当年满腔忧愤的赵鼎在这里谪居五年,其间不断遭到秦桧迫害,后绝食而死。死前曾经自书墓志铭:身骑萁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在赵鼎死后的第二年,枢密院编修胡铨因上疏请斩秦桧也被贬谪崖州。他,也住在了水南村裴闻义家。与赵鼎不同,虽然同样被流放天涯,但胡铨却能够泰然处之。崖州志记载,胡铨在崖八年,教人读书为文,当地黎汉百姓都把孩子送到盛德堂来读书,在这个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琅琅书声在槟榔树林中响起,虽然稚嫩,却是海南岛中原文化的先声.
从汉代到明朝的几百年中,被贬谪,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有二十多人,其中十人长年居住在水南村。正是这些失意的贬官,名士们在崖州兴办教育,启迪民智,纯化风习,为水南,为崖州构筑起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们作为第一代移民,是在海南岛播洒中原文化的先驱。
袁金华,崖城民间收藏家,从事收藏事业十余年。当我们走进他的家,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海南历史文化民俗博物馆。三千多件藏品装满了他的三层小楼,收藏内容涉及了三亚崖城地区黎汉民族历史,文化,民俗,商业,手工业各类,在他的藏品中,两只明显有着异国情调的盘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同期:这个东西是西方瓷,也叫骨瓷,下面有西方的洗礼图。这个是波丝瓷,出产的国家是叙利亚,这两个东西都是在崖城虾场,海边一带挖出来的
这两只来自异国的古瓷器为什么会在崖城海边被发现?古代崖州和祖国内陆与海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查看地图,袁先生所说的崖城虾场的位置,是在宁远河入海口处。这里,标示着一个古老的港口的存在—大蛋港
同期:渔民
大蛋港在历史上是海南岛南部的物资集散地,那个时候朝廷命官,被流放的罪犯,入崖的名人,还有商人.包括鉴真和尚,黄道婆都是从这里登上岸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应该就在这个地方吧
喂,大蛋港在哪里?这里就是大蛋港
近年来的西沙水下考古证明,自汉朝以来,到唐宋元时期,从中国福建泉州到南亚诸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存在着一条与陆上丝绸之路同样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路,一度承担着中国内地与海外国家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任务。而大蛋港的位置,正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路的重要中转站。
老渔民王XX,世世代代在这一带的海域打鱼为生,他告诉我们,祖辈上传说的大蛋港,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消失了.
明末清初,宁远河上游农业开发,洪水比较大,把河沙冲下来,阻塞了大蛋港了,
从宁远河入海口溯流而上,不到两公里就可以到达崖州。这条曾经繁忙拥挤,牵系着崖州经济命脉的黄金水道如今仅仅能行驶很小的木船。在遭遇了数次搁浅之后,我们终于看见了崖州城。
采访:林铁匠
这是崖城镇的打铁街。街上的老人们说这条街已经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他们世世代代都是听着这叮叮当当的声音长大,曾经这整条街都是铁匠铺,如今只有林铁匠一家铺子了。
在古时候少数民族黎族啊苗族啊不懂打铁,我们祖先来到这里打的那些产品,他们都是来这里买刀啊铲啊回去生产的,我们祖先南宋时候就来到这里了,现在是三十七代了
以大蛋港开埠为发端。伴随着贬官们的步履,各类手工业者像林铁匠的祖先一样跨海而来,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古城崖州的人民第一次用上了制作精良的铁器,陶瓷和各类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崖州工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崖州志记载,明代以后,数任知州都曾开办集市,鼓励贸易。到了清末民初,这条古老的街上遍布会馆,商铺,来自各地的客商在这里采购崖州特产吉贝,沉香,海盐。热闹非凡,盛极一时。
如今,林家的老宅虽然早已人去楼空,破败不堪。但从一些细枝末节仍然发现这家大酒楼曾有的奢华。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那些巨商大贾们在这里洽谈生意,沟通情感。在杯桄交错之中,共同书写着崖州商业繁荣的历史
采访,袁金华
到了元代,一位女纺织家从大蛋港启程,走出崖州,影响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她就是黄道婆。
这张是元代的,整个海南就这么一张,这是典型的元代的,是织出来的不是绣出来了,这应该是海南人独一无二的纺织品
这种精美的织物叫做崖州被,从汉朝开始就是崖州献给历代朝廷的贡品。由于海南是中国最早引种棉花的地方,因此在宋代之前,崖州的棉纺技术一直是领先于中国其他地区。
一直到宋末元初,黄道婆来了以后,在向崖州地区居住的汉族人民学习了高技术的棉纺技术,把单线纺织机改造成三线纺织机,对我们国家棉纺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黄道婆,松江府乌泥泾人,史书记载,她少小流落崖州,在崖州生活了三十七年。期间,她改造革新了当地的纺织技术,发明轧车碾子法,脚踏纺车一纺三纱法,使棉纺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
如今,这种古老的织布机已经很难找到,会使用这种织布机的老人,也越来越少了。黄道婆在崖州期间所发明革新的纺织技术在她晚年回到故乡松江府的时候传遍了中国,甚至近代织布机的工作原理,也和她的一纺三纱法一脉相承。
在工商业,手工业兴起的同时,有着厚重的贬官文化背景的崖州,在宋代庆历年间建立起了中国最南端的教育机构—崖州学宫
采访:何擎国
为什么叫学宫呢,一方面它是孔庙,另一方面它是当地秀才们读书的最高学府,自唐宋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代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里教育兴旺文人辈出,在这个边远的地方走出了几百名贡生举人和进士
明清两代,崖州人才辈出,著名的有被尊称为岭南巨儒的钟芳,编修永乐大典的裴士龙,梁启超的弟子,参加过清末公车上书的林瓒统等人,一大批学子从这里走出去,走出崖州,走出海南岛,沿着前世贬官们来时的路回到了舞台的中心,施展自己的抱负与理想,在历史的进程中,打下海南文化人的印记。
时光流淌,世事变迁。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霜的古城崖州,背负着厚重的历史走到了今天。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纷乱庞杂的现实面前,或许会有短暂的不知所措,但很快就能够恢复一如既往的淡定,从容。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