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见牛思齐(),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三亚] 乡土黎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Feb 25 21:26:00 2006), 转信
他们的生活与大海为伴,与大山相依。在海南这块土地上,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就是海南的世居民族--黎族。黎族没文字,但他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他们用智慧记录生活,用美丽装点生活。
本期《走遍中国》将同您一起走进三亚,感受黎族同胞的点点滴滴。
在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这首动听的歌曲曾经把多少人的目光聚焦在中国的海南岛。五指山被誉为海南的象征,许多人认为是因为这座山的高大俊美,来到五指山的人才真正了解这座山的内涵。准确地说这座山是海南黎族的象征。
黎族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海南, 至今已有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海南的世居民族。至于黎族人究竟是从哪里,又是怎样来到了海南这块土地,在学术界一直有好几种说法。
陈立浩是琼州大学的教授,一直致力于黎族文化的研究,多年来跑遍许多的黎族村寨,对于黎族的族源他同意这样的说法。
采访:琼州大学教授 陈立浩
黎族这个民族最早还是从我们大陆两广,具体来说就是从雷州半岛和琼州海峡这样漂洋过海在海南岛上安家落户的。
也许是因为大海的美丽,也许是因为大海的阻隔,黎族的先人们在此驻足,在此停留,从那时起开始了他们在海南最原始的开垦。 几千年来,黎族人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山相伴,与大海相依,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历史,从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传承中,人们探询着黎族人神秘的文化。船形屋、龙被、黎锦、文身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是否隐藏着黎族人原始的文化符号呢?
三亚是海南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黎族人聚居的地方。如今来到三亚的游人们很少关注这里曾经的历史。 他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阳光、沙滩、海浪。
三亚还有个一个名字叫鹿城,这个名字来源于黎族一个古老传说,如今这个传说已经凝固成一个雕塑矗立在三亚的海边。
为了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黎族人的现在,三亚的朋友们给我们推荐了一个叫那会的村寨。那会是一个典型的黎族村寨,地处山区,距离三亚市区有一段距离,经过一段颠簸的山路,我们来到那会村。
在黎族地区,古老的椰子树被视为保护神,椰子则被认为是太阳的恩赐物。走进任何一个黎族村寨,好客的黎族同胞总要摘椰子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解解渴。
近距离地感受黎族同胞的生活,我们不知不觉就被他们的纯朴与自然所深深吸引。多少年来,这个村寨的人们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大山曾经一度阻隔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在众多的黎族村寨中,那会是为数不多的保持原始居住风貌的村子,我们想尽量多地捕捉他们生活的原生态。
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村子里的孩子们对我手中的数码相机特别感兴趣。我把相机交给了他们,这也许是他们第一次从镜头里观看身边的草房树木,那一会他们笑得真的特别开心。
居于深山的黎族人,农耕一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千百年过去了,现在有些黎寨已经用上了机械化,但那会村却一直沿用这种耕种方式。
朱国英一家是寨子里很普通的一家人,祖辈从什么时候落户这里,他无从知晓,但日复一日的劳作是从未改变过的。如今朱国英一家的生活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变,他们对此非常满足。
采访:三亚天涯镇那会村 朱国英
从以前祖祖辈辈靠两亩地,生活是过不去的,现在种了果树,发展家庭经济很好,我每天都有酒喝 有肉吃,什么都有。
如今大山不再是阻隔那会村与外部交流的屏障,各种养殖的普及也给他们带来不少的收益 。
近些年来这个寨子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多的改变,他们不愿再接受这种一直以来的单调,纷纷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丰富的生活。朱国英的大儿子今年二十多岁,看到村里好多年轻人出去了,他的心也跟着走出了大山。他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但朱国英却一直不同意儿子的这个想法。
采访:三亚天涯镇那会村 朱国英
全部都出去,但是我不想让他去,我留他在家里,搞家庭的事业弄好一点,路有深有浅,不要出去外面打工了,我就不让他去。
不管朱国英同意与否,寨子里的年轻人总归是越走越多。
现在大部分黎族村寨已经改变了这种原始的居住形式,那会村却一直延续着这种古老。我们发现在大的茅草房旁总有一个或几个小的茅草房,这些房子很小,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我们感到很好奇。朱国英说别看这个房子小,对于黎族人来说,这个小房子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看起来很不起眼,而且十分狭小的房子,在黎族村寨叫隆闺或寥房。“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原来黎族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儿女长到十三、四岁岁,就不能与父母在同一所房里居住,男孩要自己上山砍木料盖寮房,女孩由父母帮助盖寮房。年轻人的这种居住方式叫做"放寮", 放寮之后男女青年就可以谈情说爱。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隆闺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挟小得多,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隆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应该说住进隆闺的青年男女,就意味着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
采访:琼州大学陈立浩教授
黎族和我国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他们在恋爱谈情说爱是相当自由的,而同时也反映出来在这个谈情说爱当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歌就是通过双方对歌来表达心志,来表达心意来沟通感情,所以人们讲,如果一个男青年不会唱歌 不会对歌,就很难找到朋友。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 在"隆闺"门口,男子以对歌倾吐感情,使得这些山区村寨一到夜晚就进入了情歌的海洋。
要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才行,这实在像是一场考试。 男青年首先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男青年只得另外寻找其他隆闺的姑娘了。一代又一代,黎族男女就是在寮房里建立感情,并且结成终身伴侣。
朱国英告诉我们说,他年轻的时候住在父母给他盖的隆闺里,他的妻子当时住在另外一个村寨的隆闺。偶然的机会,朱国英看上了当时还是姑娘的妻子。在一个美丽的夜晚,他鼓足勇气在妻子的隆闺口唱起了早就准备好的情歌。那首动人的情歌打动了妻子的芳心,如今每每哼唱起那首歌,他们的脸上仍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采访:三亚天涯镇那会村 朱国英
我们少数民族那时候恋爱,都是在隆闺里。那时候我老婆是十六岁,我是二十岁。那时候我们是早恋爱,就是靠这个歌。我唱过去她唱过来爱情才产生。我们少数民族恋爱,都是唱这种歌,现在的这些青年恋爱,也是这种歌恋爱。
朱国英有两个漂亮的女儿,是村子里闻名的两只花。几年前他就给女儿盖好了隆闺,他真的很希望儿女们能和他们夫妇一样,能在隆闺找到幸福。
大女儿住隆闺已有好几年的时间了,这中间也有黎族小伙子来隆闺前给她唱情歌,向她表示爱情,由于一直没有中意的,现在她依然住在隆闺里,等待心上人的到来。
在很多黎族同胞的记忆里都藏着年轻时对于隆闺的美好的记忆。高和强是海南民族研究所的民族研究员,从小就在黎族村寨长大,对于隆闺他也有着一段特殊的经历,这段经历成为他的一段珍藏。
年轻时就走出村寨的高和强,年轻时唱过的情歌虽然已经遥远,但当时的那种甜蜜那种幸福却时时在他心中荡漾。
采访:高和强
每到一个村庄,如果你的歌声,不能打动隆闺里的姑娘,那么你要换另外一个隆闺,在这个村庄走遍了以后,可能还要走另外一个村庄,有时候一个晚上,可能会跑两三个村庄,大部分时间,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小伙子,可能都要空手而归。
那么这种感觉我有过这种体会很辛苦,但是乐趣无穷。
如今黎族同胞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隆闺不再是惟一的恋爱途径。对于很多人来说,隆闺会慢慢成为远在故乡的一个梦,一个很美的梦。但从隆闺里传来的歌声,会一直传唱下去,会一直伴随着黎族同胞的生活 。
当歌声还意犹未尽,隆闺却漫漫变成回忆,千百年来黎族同胞一直用智慧编织生活,编织未来。用黎锦织就的生活画卷是否能够继续?
这几位老人年轻时也曾住过隆闺,曾经唱过动听的情歌。后来她们拥有了属于她们的生活。如今她们不仅走出了隆闺,也走出了世代居住的山寨,在一个叫槟榔园的景区,她们为游人展示黎族的织绣艺术,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黎锦。
黎锦是黎族一种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品。据资料记载,黎锦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时黄道婆来到了三亚的水难村,在这里她学习了当时先进的黎族纺纱、织布技术。后来她将学到的技术加以改进并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专家介绍说,当时黄道婆的这一举动掀起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纺织历史。这也使得黄道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纺织专家。
采访:琼州大学陈立浩教授
黄道婆曾生活在,黎族同胞中数十年,她把黎胞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到祖国大陆,推动了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黎锦里面,有什么凤凰朝阳 龙凤朝阳,麒麟戏珠 鱼跳龙门,这样一些汉民族的传统题材,那么由此可见黎族汉族,他们的文化也是互相交融的。
黎锦自古以来就是黎族妇女,甚至是黎族人的骄傲,黎族妇女在织锦之前,要把木棉纺成纱,然后用完全自制的染料,将其染成彩色的丝线,黎族人染纱的颜料是用山上采集来的有色植物浸泡而成,这种染织方法就地取材,操作简单,而且染成的纱线色彩艳丽,丰富多彩,
据研究黎锦的专家介绍说,人字形的造型是黎锦图案的基本构成,黎锦的造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会脱离人字形的曲线,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看似简单又变化无穷的人字性造型,对于黎锦来说真的是寓意深刻,表现了黎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和对人是万物之灵的敬重。对人及自然的尊重,成为他们信仰的基础。应该说黎锦是黎族文化一个亮点,它以多层面多视觉,反映的是黎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他们的民族信仰。
采访:高所长
图案的人就是象征着祖先,就是黎族没有神的概念,一切鬼神叫做鬼,它是含在里面,但是它就是人表示着祖先,反映着黎族的一种英雄 。
黎锦复杂多变的图案,使我们不能不敬佩黎族妇女丰富的想象、惊人的灵感以及她们灵巧的技术。据说黎族妇女在编织时是想什么织什么,图案都在她们心里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黎族同胞很少穿黎锦了,只是在过节跳舞的时候还有人穿。 因此这种纺织的风尚及这种纺织场面,在黎族村寨已是无从找寻。
今年已经八十四岁的胡桂花,忙碌的一生给她留下许多的记忆,正如同刻在身上的文身,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烙印。
对于任何一个有文身习俗的民族,文身所表现的都是本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黎族的文身所诠释的正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黎族妇女在文身之前,都要接受家里的风俗教育,让她们对这种风俗发自内心地接受,无论多么痛苦,这在当时都是必须接受的现实。
传说纹身的习俗起源于两个,与爱情有关的事件,一种传说是一次大灾之后,兄妹二人幸存下来,再也找不到别人,于是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并约定来年三月三会合,结果一年过去了,妹妹竟找不到别人,忍痛刺伤自己的脸,不让哥哥认出来,使种族得到了延续。另一种传说是说一位姑娘,为了躲避恶霸抢亲,刺伤自己的脸,把忠贞的爱情献给了心爱的青年。
黎族有五个支系,也叫五个方言区,不同的方言,文身的图案和代表的意义也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纹于面部两颊的称为福魂图案,上唇的叫吉利图案,纹于下唇的图案则意味着多福,纹于手臂的铜钱纹则代表着财富。
如今文身已经从黎族人的生活中消失了。这些年轻时文身的黎族妇女,也许她们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文身图片已经成为黎族人历史风俗的见证。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身是过去黎族妇女独特的成年礼,是她们生命礼俗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神圣的一次经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黎族同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无论是隆闺、黎锦还是文身,也将渐渐变成一种符号,正如同天涯海角礁石上的石刻一样,成为一段历史或着一种文化的符号。如今来到三亚的人们总会听到许多关于黎族的传说或故事,而这些传说和故事无一不是黎族人在歌唱自然,颂扬生命。黎族人如何会对大地有这样的情怀,对自然有这样的感恩?
采访:黎族作家亚根
原因是比较多的,我认为一个最主要的,是跟她们对大自然的,
物种的顶礼膜拜有关,当她们生存能力,和思想意识,还处在非常有限的状态下,她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恩赐的,大自然等于养育她们的,恩重无比的恩人,因此他们时时都与大自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每每都时有一种感恩的心态。
几千年过去了, 传说依旧美丽,故事依旧动人。黎族同胞一代代就是这样,用传说和故事表达着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无限热爱,直到永远。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