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来去匆匆的渤海国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ue May 11 22:25:12 2004)

来去匆匆的渤海国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2日 10:56

  编导:马威 摄像:谢民 

  主持人:很多人一到牡丹江就直奔镜泊湖,但是今天呢我却想带您去看看它路边一个
不起眼的小镇。可能有朋友会问有谁会对一个不知名的小镇感兴趣呢?但是,正是在这片
黑土地上,唐朝的时候曾经耸立过一座辉煌的都城,这就是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那像这
样一个人口不过几千人的小镇又是怎样和辉煌的渤海国联系在一起的呢?所以今天我们就
来请教一下大连大学的教授,渤海史专家魏国忠先生 

  主持人:当时的这个渤海国是个什么样的规模? 

  一千多年前的渤海国对于渤海镇中学的学生们来说是那样的熟悉,这是因为渤海国的
都城上京龙泉府就建在这个小镇上。在历史轮转的千年中,渤海国一直沉寂,直到清朝时
才被世人发现。 

  清朝时,这一地区被称作宁古塔,许多清代著名文人被流放到这里。流人们在一次踏
野寻游中,意外地有了惊人的发现。著名文人张贲在一篇游记中这样记载着他们的发现:
“道中远望,其上常有云气变幻,如楼台宫阙状,郁郁葱葱,有如万家屯聚”,而当他们
赶到前面时,亭台楼阁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烟雾散去,一片规模巨大,方圆数十里的古城
遗址却呈现在他们眼前。遗址中那一处处高大的基座闪现着当年威严的王者之气和昔日的
鼎盛繁华,这使流人们感觉得此地“犹有王气在”。流人们把它笼统的称为“古大城”,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无意中发现的竟是埋藏了千年的唐代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
 

  从此上京龙泉府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而遗址中的一些独特现象也令学者们深感疑惑。
 

  你比如说天安门,咱们大家最常见的天安门。台基下面有几个门洞,然后(人可以)
从这个门洞过去。这个台基上面是一个很大的门楼,但是下面没有门道,它的门道开在台
基两侧。 

  渤海人将象征统治者最高权利的宫城正门通行的门道开在了两侧,这显然是不合常理
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呢,据分析有可能是,用现在咱们这个观点看可能受它的地位、级别或格的影响
。不能开门,与这有关系。 

  走上五凤楼,人们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五米多高这个高度就是根据这个础石定的,我们现在看这个础石都是1300年前的,一
点儿也没动。这个高度,现在从这个础石的分布就可以复原上面这个门楼建筑。 

  至今保存完好的础石无疑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那么,这建于础石之上的城楼会是怎
样一副模样呢? 

  专家们运用专业知识制作了复原模型,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宫城建筑的排列方
式竟是完全仿照唐代长安城的中轴线的建筑格局,这显然不是一种巧合。 

  走进宫城,在这荒草的掩映中,人们又能否发现一千多年前,渤海人生活的痕迹呢?
 

  宫城二号殿东侧,两座平地而起的土丘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这,又是一处什么所在呢
? 

  这是禁院里面湖池中的一个岛,它是东西两个岛,这两个岛之间有一座桥相连的。这
个岛上我们现在能看到分布许多础石,大概成六角型。础石证明证明这个岛上原来有亭榭
这种小的建筑,雪下面就能看见。这块础石雕刻一个很完整的骨胫,上面还应该有一个很
漂亮的一个带釉的扶盆,然后上边做的柱子,当年应该是很好看的。 

  假山亭榭、湖泊岛屿,这样的园林建筑的发现也进一步证明了渤海文化与唐朝文化的
渊源。相传这里就是渤海王游玩垂钓的御花园,而在这积雪的掩盖下、荒草的遮盖中,究
竟隐藏了多少故事?也许是我们永远无法得知的。 

  中国的东北地区冬季是极为寒冷的,这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那么一千三百
年前的渤海人又是怎样抵御严寒,度过寒冬的呢? 

  这个殿非常有特色是什么呢,这个殿后面咱们看到有两个烟道,现在高出来的,我们
做保护把它复原起来的。有两个烟道就说明这个四殿是个寝殿,是个休息的殿。它里头有
东北地方的这个取暖的设施火炕,这个是很有特色的。它的中间有一格,然后有两个道,
走烟的。北侧那个方的东西应该是很高的一个烟囱。 

  时间跨越千年,在今天的农户家中,人们依然在使用火炕度过寒冬。今天的火炕,灶
台和炕连在一起,十分方便,但已无法考证,渤海人的火炕是否也是这样。 

  稻草和麦秆是火炕的主要燃料,在昔日的皇城中,经常能够看到农人们捡拾稻草的身
影,但他们也许不知道,就在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经耸立过一座何等规模宏大的古代
都城。经考证,上京城的面积至少在十六平方公里以上,这在一千三百年前的亚洲地区也
是为数不多的几座大城市之一。 

  试想当年城中的情景,应该是万家屯聚、人丁旺盛、一派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吧。在
今天,人们却只能在萧瑟的寒风声和牧羊人的鞭声里感叹这千年的兴衰。 

  主持人:魏先生,刚才我们在片子里也看到了上京龙泉府的规模,那像这样大的规模
当时在唐朝算是很大的城市吗? 

  嘉 宾:当时唐朝比渤海大的城市只有四个,那就是首都长安,洛阳还有扬州和幽州,
渤海是排在第五位,也是当时东北亚的第五座大城市。 

  主持人: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了。 

  嘉 宾: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但它只是一个郡城,那么后来为什么又称为渤海国呢?因
为是在762年唐朝即将平定安史叛乱的时候,感到渤海是有功于国,于是晋封大国王的孙子
,当时的渤海第三代王大秦冒为渤海国王。从此,渤海才有资格称为国了,就是渤海国。
但即使这样,它还是唐朝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境内的国中之国,而
不是独立国家。 

  主持人:它是一个地方性的民族政权,那它这个地方受唐朝的文化影响有多大?它那
个地方,比如说语言,文字,这些和唐朝是不是一样的? 

  嘉 宾:应该说大体是一样的。从文化形态上来说,完全使用汉字,汉字是渤海的通用
官方文字。 

  主持人:刚才您说渤海国的语言,文化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看来它这个影响是
多方面的。 

  嘉 宾:不仅仅是在语言文字方面,而且是在整体的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技术各个
领域都有影响。就拿佛教来说,当时中原地区有什么流派,渤海的佛教也有什么流派。 


  在当地,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佛教文化渊源的建筑只有这座古老的寺庙了,但当地的多
数人都说不清这座古寺究竟建于什么年代。 

  在当地人的眼中,兴隆寺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它就建在上京城的南部、五凤楼的东侧
,那它是否就是渤海时期的庙宇呢? 

  大石佛在历史上已颇有名气。史料记载,石佛高可三丈,而今日我们眼中所见的石佛
高度不足一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清康熙年间,石佛头部就已脱落,相传有好
事者在这基础上重新雕刻。后来石佛又历经磨难,不断有好事者“雕而小之”,以至到今
天已高不足丈了。由此可见,现在的石佛已非渤海人手笔,但石佛历经沧桑之变、几换面
孔,仍以其慈祥庄重神态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千年前渤海国的佛教文化。 

  与大石佛南北相对的石灯幢,至今仍保存相当完好。这座石灯幢高约六米,重达十二
吨,而它的结构在原来也是个谜。19世纪七十年代,曾有美国人和英国人在他们的游记中
都把它说成是一块巨石雕凿而成,但如此巨大而又工艺复杂的石雕显然在一块石头上是很
难完成的。现经验证,石灯幢共由十二节组成,但节块之间是怎样衔接的?其办法和技术
处理实在令人为之惊叹!今天,石灯幢已成为渤海文化的重要标志。 

  如果细心可以发现,无论是千年前的石佛、石灯幢、上京城的城墙还是今天农家的院
墙,所使用的材料都是一种带孔的石头。这是什么石头?为什么会集中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呢?在村子中的一处工地上,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带孔石头。 

  亿万年前的一场火山喷发带来了这丰富的玄武岩石料,形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地貌,
也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通过玄武岩提高土质的积温,再加上东北大米的特点是什么?积温生产期长,130天到
140多天的积温造成这个米质好吃。 

  这一地区出产的水稻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石板大米,其中又以响水大米最为知名。
史料记载,渤海国时就已经有水稻种植,而今天的响水大米更是当地人的骄傲。历史在这
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当中得以延续。 

  主持人:刚才我们从片子里也看到了这个渤海人对中原文化的吸收真的是多方面的。
那除了刚才您提到这个佛教以外,渤海人还信仰什么其他的宗教吗,还是佛教是他们惟一
的宗教? 

  嘉 宾:不是。渤海国是由漠河人建立的,漠河人本来的传统宗教是撒满教。只是渤海
建国之后,把中原地区的佛教进一步引进到了东北地区。 

  主持人:我一直想问,这个漠河是什么族? 

  嘉 宾:墨盒族是与我们今天的满族有密切的关系,就从满族的族源来看,周秦时代,
三千年以前叫做素慎,到了秦汉之际该称为邑娄。 

  主持人:邑娄? 

  嘉 宾: 邑娄人。到了一千几百年前,又称为勿吉,就是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又称
作漠河,渤海时期,漠河人的南枝,素末漠河建立了渤海国,而漠河人的北枝黑水漠河,
就是后来的女贞人的先民,而满族就是女贞人的后代,因此满族是与漠河人是一脉相传的
。 

  主持人:所以可以说漠河族是满族人的祖先,能这么说吗? 

  嘉 宾:漠河族是满族的祖先毫无疑问。 

  满族与一千年前建立渤海国的靺鞨人同宗同祖,那么,在这片土地上的满族人中我们
能否找寻到一些历史延承下来的痕迹呢?在渤海镇的一户满族家庭中,我们有幸见到了现
在已难得一见的满族独有的祭祀祖先的活动——跳家神。主持祭祀活动的人被称之为撒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满族的祭祖活动同古老的撒满教的渊源。 

  最早时候的满族,那会儿叫靺鞨族,从素慎开始这支人就信奉撒满教。撒满教到现在
,知道的人很少,但在农村里面仍然传承着满族撒满教的有些表现。比如说跳家神,现在
有些地方还跳家神,所谓的跳家神不是迷信,是祭祖。主要的目的是不要忘了老祖宗创业
的艰辛,后人应该怎样向前进,是这个意思。 

  主持活动的撒满使用的是满语,但我们已无法考证满语与渤海靺鞨人的语言是否一样
,因为曾经盛极一时的渤海国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资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眼前这片被白雪覆盖的农田曾是上京城的主要街道——朱雀大街。这里记载了公元92
9年渤海国被契丹人灭亡时的一段屈辱历史。 

  风云季换、江山易主带给渤海人的并不是最后灾难。契丹的统治者总觉得渤海的靺鞨
人中总有一股反叛的暗流涌动,于是在三年后,将渤海人强行迁到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
一把火烧了上京龙泉府以及渤海国留下的所有典籍。渤海国自此便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睡了
一千年。然而无论匆忙抑或短暂,历史总会留下种种的痕迹,以供后人找寻那段已经远去
的文明。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