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Ηermit∵(FΟΤ),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珲春]龙虎纪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pr 21 09:52:21 2005), 转信


  中国近代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丧权失地的历史,与列强在刺刀下订立的和约非割地即赔款,有一个人在这片土地上与沙俄据理力争,索回了部分应有的国土,然而他的名字却长久以来湮没于尘封的历史,走遍中国带您去寻找一段百年前的往事。 

  这是珲春的城市中心新近落成的一个广场,广场的命名来源于广场中心的这座雕像。看得出这个人在珲春人心目中的位置。他叫吴大澄。一百多年前与沙皇俄国谈判,为珲春人争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为什么今天作为雕像的吴大澄依然面向东南方向?仅仅是因为当年争回的领土就在这个方向吗?沿着前往边界的公路,我们试图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是今天的珲春人司空见惯的一个场面。如果不是筑路人的提醒,我们丝毫察觉不到——这里的国土几乎就是这条路的宽度。此时此刻的筑路在我们眼里立刻变得异乎寻常起来。 

  地标显示,这个地方名叫洋馆坪,距珲春六十公里。公路的西侧中朝两国以图们江为界河,公路以东不远就是俄罗斯领土。 

  一段时间里,中方人员和物资曾经借道前苏联领土前往防川,于是洋馆坪就有了一个别名——借道处。好景不长,紧接着中苏关系恶化,摆渡成了往来的惟一方式。后来,国家下决心投巨资在江中建起了堤坝,才恢复了这条生命线。 

  一百多年前,吴大澄第一次与沙俄就领土问题展开的激烈交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夺取中国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一八六零年以来沙俄对我领土明侵暗占,在东段边界一步步蚕食中国领土。 

  清朝大臣吴大澄曾经两度受朝廷委派协助当地官吏整顿边务、加强防备。目睹当时危难的边界局势,上书朝廷,力主通过进一步堪界,明确边境,以阻止沙俄对我领土的蚕食。在清政府的一再敦促下,两国约定于光绪十二年春季互派代表会勘东部边界。 

  这一年的正月十七,吴大澄作为大清国勘界特使、钦差大臣,再一次踏上了前往珲春的路途。四十五天后,抵达珲春。 

  就在洋馆坪一带的沙草峰脚下。当年,沙俄曾强行要求将界牌立在这里,从而达到吞并图们江入海口一带中国领土的目的。 

  第一次会谈时,俄方谈判代表巴拉诺夫以潮汐影响江河入海口为理由,蛮横地要求沿江上溯二十公里,以洋馆坪一带为图们江入海口。吴大澄对这一无理要求予以驳斥,指出,海口即江口,二者无区别。涨潮时海水灌入不止二十里,退潮时也不止二十里,江口总是在海滩尽处。 

  一次次的谈判,吴大澄唇枪舌剑,寸步不让。最终,在达成的《中俄重堪珲春东界约记》中,将界牌补立于距图们江口十五公里处。从而争回疆土近十公里。 

  越野车在野外行驶,几公里转眼即过。车轮随着人的心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今天,这块名叫“土字牌”的界牌已经不作为边界的标志。取而代之的是相距不远的这块新界牌,编号表明,这是新一轮勘界后中俄边界自西向东所立的最后一块界牌。但是,土字牌所铭记的一段沉重的历史,依然时时被人们提起。 

  一百多年来,眼前的十公里成了中国人无法逾越的藩篱,黑土地上的珲春人没有一天不在问——大海何时才能再一次为珲春敞开胸怀呢? 

  因为年代的特殊性,有关吴大澄堪界的细节,极少见诸史料。在苦苦的寻觅中,一本吴大澄当年的日记在档案馆被发现。借助它,我们得以逐渐了解堪界的往事。 

  这次勘界,吴大澄抱定“一寸土地尽寸心”的决心。谈判前,他翻山越岭、晓行夜宿,通过大量的实地查看和走访,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和沙俄蚕食中国领土的确凿证据。其中的艰苦和辛劳跃然纸上。吴大澄深知,惟有如此,才具备了与对方据理力争的筹码。 

  立定土字牌后,紧接下来的谈判中,吴大澄迫使俄方归还黑顶子一带三百多平方公里的被占领土,并争得中国船只从图们江的出海权。 

  按照吴大澄的筹划,下一步的谈判目标是夺回罕奇一带海岸。这里位于图们江左岸,连接今天的波谢特海湾。此举将使珲春重新拥有自己的出海口。然而,就在吴大澄踌躇满志时候,一封奉旨回京的电报,打乱了这一系列计划。 

  八年后,吴大澄率领湘军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战场。很快关外战报传来,湘军覆没,吴大澄因兵败被革职。惩治败军之将,本无可厚非。但是其中一条罪名称其“言大而夸”,“自负不凡”。难道朝廷是因吴大澄夸夸其谈而治其罪吗? 

  一时朝野上下传言四起。说吴大澄因得罪当朝权贵在先,兵败只是被治罪的借口。四年后,吴大澄于贫寒中溘然长逝。 

  距离珲春以东一百多公里的这个城市名叫海参崴。拥有俄罗斯在远东最大的军港。今天,来这座城市旅游的中国人,心里往往带着熟悉的情感,因为一百多年前它曾经是中国的边陲小镇,曾经生活着熟悉的人群。但是此刻,此情此景,带给人们的是满眼的陌生。 

  光绪十二年七月初一,一支悬挂龙旗的舰队途经朝鲜元山、穿越日本海抵达沙俄统治下的海参崴港口。在谈判呈现胶着状态下,这支亚洲最为庞大的舰队突然到访,引起了沙俄海军的恐慌。 

  入夜,港口里的俄军舰船点亮了上千盏灯光,星光般布满了港湾。北洋舰队则打开了先进的电气灯,刹那间,光芒四射,海面被照射得如同白昼一般。 

  第二天,吴大澄邀请俄方谈判代表登上刚刚从德国购买来的两艘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号参观,面对坚船利炮,众人啧啧称赞。吴大澄不失时机地重新开启了谈判的话题。这一切出自吴大澄的精心安排。 

  其实加强武备是吴大澄的一贯主张。早在第一次巡查珲春边务的时候,面对吉林边防极度空虚和沙俄咄咄逼人的形势,吴大澄就建立了一支被称作“靖边军”的边防部队。一边建立军工厂制造新式武器弹药,一边采购洋枪洋炮,加强防御力量。 

  在今天珲春城外的东西两面,分别保留着一处炮台遗址。尽管当年的炮台只剩下了这些遗址,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档案馆留存的照片上,目睹这种被称作“克虏伯海口要塞炮”的威严。 

  吴大澄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金石篆刻家。日记里多次提到,此次奉旨勘界,一路上反复书写“龙”“虎”几个大字。龙虎意味着什么呢?日记没有解释。而我们在一个名叫凉水泉镇的荒草丛中,却发现了一块龙虎村的牌子。为什么叫龙虎村?是巧合吗?它与吴大澄多次奋笔疾书的龙虎大字有什么关联吗?吴大澄的内心深处,肯定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清朝入关后,将原先发祥地黑龙江、吉林一带视为“龙兴之地”。几百年里严禁人们开垦和居住,造成上千里国土荒无人烟。沙俄的频繁入侵,造成原先仅有的一些乡民也不得不弃地他走。 

  这是今天凉水泉镇的孩子们在课间展开的很寻常的娱乐游戏。一百多年前,勘察边界到这里的吴大澄也看到这样的一幕。这同样的情景却让当时的吴大澄心生无限感慨。 

  回想起四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几十里肥沃的土壤杳无人烟。吴大澄命人建起几间茅屋,迁来七户人家,就地耕种,他为当地取名“劝农所”,并亲笔题写了匾额。四年后,这里已经是人丁兴旺,阡陌纵横,屋舍相连,鸡犬相闻的连片村落。 

  看到这番景象,吴大澄很受鼓舞。于是加快了废除封禁、实施招垦政策的步伐。几年里,大批内地汉人和朝鲜移民涌入珲春,从而迎来了珲春发展历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 

  凉水泉的百姓对吴大澄怀有感恩戴德的深厚情谊。他们理解龙虎二字的深刻含义。那就是,希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在强敌面前拥有龙虎之势,虎踞龙盘一般威严挺立。于是,他们给自己的村子取名龙虎村。 

  在图们江边,龙虎村的村民公推最好的石匠将龙虎两个大字镌刻在石头上,以示长久铭记。直到一九三八年,图们江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龙虎石刻被砂石埋没。 

  我们寻访吴大澄勘界往事的行程正要告一个段落。一个偶然的原因,一批军用枪械、装备和遗骸,在距洋馆坪不远处的沙草峰山坡上重见天日。他们是谁?为什么会被埋没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战事? 

  二战前的一九三八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战争,史称“张鼓峰战役”。当时已经占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日军面临一个战略选择——是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还是北上进攻苏联。 

  面对日军的试探和挑衅,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军惟有采取毫不妥协的强硬立场。战斗异常惨烈。双方投入近三万兵力,上百辆坦克和数百架飞机。 

  刘从志是张鼓峰下防川村的村民。多年里,他在村子周围收集到了大量战场遗物。越来越多的收藏使刘从志对详细了解发生在家门口的这场战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于张鼓峰事件的结局和影响,史学家和军事家随后就给予了客观和认真的评价——整个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几乎因这场战争而发生变化。 

  但是变化没有发生,战斗戛然而止。战争停止的原因以及给当时的珲春带来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不得而知。 

  这些日军的战地照片大力炫耀了日本军队的战果。进一步的史料发现却表明了与此相反的事实。当时因陷于急剧扩大的侵华战争,日军军需供给发生了困难,而此时,珲春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屋漏偏逢连夜雨,日军交通受阻,后勤供应几乎中断。 

  进攻苏联受挫后,气急败坏的日军撤退前强行迁走了周围几个中国村庄的居民,随后封锁了图们江,珲春利用图们江航道的所有出海活动被迫完全中断。 

  沿着这条巡逻小道,我们攀上了张鼓峰顶。山顶就是中俄两国的国界,从这里看去,东侧是风景如画的俄罗斯哈桑湖,西侧图们江对岸坐落着朝鲜的豆满江市。 

  一切透出宁静祥和的气氛。 

  山顶这些废弃的地堡不是战争的遗迹,而是和平的见证。一九九一年,随着中苏东段边界协定的签署,前苏联军队逐渐爆破拆除了原先在张鼓峰顶构筑的钢筋水泥坚固的工事。这一年中国实现了通过图们江进入日本海的通航考察,重新获得了图们江的出海权。 

  龙虎石刻被从河床里打捞上来后,几经辗转。今天,人们把它立在珲春的城市公园里,建起了亭子以示纪念。在细细品味这两个大字的时候,人们似乎又有了新的发现——那虎字张口蹬爪,气势飞动,龙字下部的一笔弯转,似乎像将要摆起的龙尾,分明预示着,珲春必然会拥有今天龙腾虎跃的豪迈和自信。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