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Ηermit∵(FΟΤ),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白山]吃在长白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3 20:51:24 2005), 转信
土豆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爱吃粉条”;喝不够的茬子粥,忘不掉的山野菜——“吃山野菜要仔细去品”火热的白山人,火热的吉林菜,——“把肉切成一片片烫一下就吃。”天寒地冻的长白山,热腾腾的猪肉炖粉条,它们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吉林省东部,有一系列山脉拔地而起,绵延数百公里,因为一年中有半年积雪,故称长白。白山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因为长白山而得名。有人说要想了解一座城市,莫过于先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常言道靠山吃山,那么历代受到长白山哺育的白山人,他们平常爱吃些什么呢?
人们一到白山,就知道吃“猪肉炖粉条”。这是覆盖整个东北的一道名菜,也是全东北地区在吃的方面最本色的表现。一个家庭,一顿晚餐,内容就是2斤肉,再加上几把大粗粉条,用红红的酱油炖上,还没上桌,那股香味就已经冲击人的嗅觉,让人垂涎三尺。
人们在吃猪肉炖粉条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就是要把粉条从嘴里吸进去,正宗的吃法是必须吸出声。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可能不雅观,但白山人性格豪爽,不拘泥于这点小节,照样吸得酣畅淋漓,只不过男士和女士略有差别,男士吸宽粉条,一口气就吸进去,女士们含蓄一点,吸细一点的粉条,动作也是非常熟练。
根据史料记载,在长白山区,把猪肉和粉条放在一起吃的历史很早,当地的居民民风粗犷,在饮食上也不大讲究精细。最通行的办法就是把大块的肉和粉条放到锅里炖,吃起来既痛快又实惠。
土豆粉的特点就是比较抗炖,而且入味时间可以长,它可以入味,味儿更好一些,而其他的粉条和这个粉比起来就差一些。
白山人爱吃肉,更爱吃粉条,猪肉炖粉条自然就成了长白山区的美味了。
刘青华是江源县有名的美食家,他今天要露一手,给我们做一做猪肉炖粉条。
采访:刘青华
“烀熟的五花肉,带皮的,为什么选五花肉呢,五花肉它肥瘦相间,这种肉做好了之后口感比较好,要光瘦肉呢比较硬,光肥肉呢太腻,烀熟以后它很多的油啊都烀出去了,烀到汤里面去了,所以它这个就是肥而不腻,口感好,切这个肉的时候啊,片儿不要太薄,因为太薄的话放到粉条里一炖就碎了,所以稍微厚一点,但是也不要太厚。”
做猪肉炖粉条最好用干粉条,为什么要用干粉条呢?泡好的粉条都叫水给发起来了,干粉条放到汤里面以后,五花肉的汤、油慢慢地浸到粉条里头,浸到干粉条里,粉条和猪肉好了以后,它俩互相渗透,也就是说呢,粉条有猪肉味儿,猪肉有粉条味儿。
这道菜虽然是一个大众菜,但是非常讲究选料,讲究火候,讲究色泽,比如这道菜在选料上,最好选用我们当地说的荷包猪,这个猪的长期最好在6个月左右,这样的猪出来以后就皮薄、肉质比较嫩,而且这道菜还要选择上五花部位,这样就能肥而不腻,选择粉条也要选择我们东北的土豆粉,也要根据它的宽窄粗细来确定下粉条的时间,如果掌握好了,那么这道菜才能算是比较好的一个猪肉炖粉条的菜肴,是比较典型的,可以说代表东北的炖菜。
采访:刘青华
也许关键就在于那一个“炖”字。白山人喜欢炖,什么都炖,土豆炖茄子,土豆炖豆角,白菜炖豆腐。在长白山有这么一个顺口溜,“土豆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炖菜在民间也很流行,热气腾腾的大炖锅,斟酌着加入一些山珍配料,好比画龙点睛,不但增加了菜肴的滋补效果,同时也成为其他菜系很难比拟的一大特色。
白山人喜欢炖菜,不仅在家里炖,在饭馆里炖,而且还炖到了大街上。这种露天陈列的酸菜大锅是白山市街头的一道景观。
为什么要炖?——很多人认为是为了耐寒充饥,长白山区天气冷,热腾腾的炖菜吃得人心里都热乎乎的;其实,炖菜最大的好处还在于省时省力,属于粗茶淡饭的那种随便,一家人,一两个炖菜就足够了,长白山人没有那份耐心去一点一点地做一顿菜,那也同样不符合长白山人的性格,他们做什么都是风风火火的,琐琐碎碎的太麻烦,没意思,大刀阔斧地前进,“那才是咱白山人!”经典的炖菜比如白肉血肠、小鸡炖蘑菇、排骨豆角粘玉米炖宽粉条,一切都透着粗粗拉拉的不拘小节的热情。从这个角度来说,猪肉炖粉条就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天寒地冷,白雪茫茫,白山人冬天吃什么?火锅、烧烤,热腾腾的酸菜锅——“吃得大汗淋漓”“烧烤是人类饮食文化的祖先”,冰雪气候酿造了长白山饮食文明。
在长白山地区,一年当中至少有半年被积雪覆盖,天寒地冻,白雪茫茫。长白山饮食文化,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冰雪文化的特征。而冰雪饮食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大量的生食肉、菜的方式,这恐怕与摄取维生素有关。
据说古代长白山地区的契丹人,"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契丹人的生吃兔肝,与爱斯基摩人的生吃海豹肝又是多么相似。其实,生吃肉是出于在冬季获取维生素的不得已的方法,在没有冻野果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吃熟食,维生素摄取量不足,就容易得坏血病。
另外冰雪饮食的高热量特征非常明显。史料记载,古代驿道上的女真族人聚餐时,"以木碟盛猪、羊、鸡、鹿、犬、鹅等肉,或燔、或烹、咸生脔,多以介蒜汁蘸食",可见先人们吃的多为高脂肪,高蛋白的肉。
还有北方人冬季喜欢吃炖菜,也是摄取高热量造成的。所谓炖菜就是将肉与菜和而炖之,肉已烂、菜已烂,这就便于消化。满族人有"以肉和菜捣臼中糜烂而进",这恐怕就是炖菜的雏形或来历吧。
山野菜,猴头蘑,野山参,原料来自长白山——“山芹菜比较甜”“我们家家户户都去采”;五花肉,长粉条、大炖锅,丰收菜,粗犷纯朴关东情。
长白山的山野菜充满诱惑力,尽管现在酒肉不愁,但山里人还是总想吃点山野菜。
在大阳岔村,村民们吃的最多的山野菜一般是山芹菜、刺五加、厥菜等几类常见的品种,它们一般生长在长白山的低山地带,容易采集,味道也最纯正。
清王朝出于自身的考虑,把长白山封禁了200年,却无意中为人类保存了一块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由由于海拔高,常年积雪,因而在人类的大开发中,它得以幸免,保存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称为东亚第一自然资源宝库。长白山特产人参、松茸、鹿筋、林蛙油等十几种山珍野味既是名贵中药,又是餐桌上的佳品。
山野菜是“吉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吉菜中80%的原料来自于长白山市,吉菜所有的主料都选自长白山,山珍野味在吉菜中一直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强烈地体现了长白山的山区特点,也极为符合今天绿色环保的现代饮食文化理念。
这是一桌惊人的宴席,价值连城,是吉菜中宫廷菜的极致,也是吉林菜中山珍野味的顶点。它的主料都是用长白山里野生的人参烹制而成,而辅料也全部来自长白山。过去,只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才有资本吃得起这桌菜。人参是长白山特产,在过去号称“神草”、“仙药”,据说它能延年益寿、能起死回生,能逆转阴阳,能吃上这么一桌菜,是权力的象征,是人生绝对成功的标志。
据说,康熙皇帝每次出征以前,都必定用人参炖一只乌鸡,以保证体能的充沛。在当年,人参只有借助其他菜肴才可以入菜,而长白山人开发出的一系列人参菜,以人参为主直接入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别具风味,成为吉菜中最具风情的上品。
人参扒熊掌是古食谱上的名菜,现在国家禁止吃熊掌,大小饭店只能用牛蹄筋代替,但这道菜名依然保留。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当人参与熊掌这两样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炖到一起时,已脱离饮食文化本身的意义,只能算是一种另类追求了。
玉米饼、玉米面、大楂子粥,“反正作为我来说,玉米是个主食”主食的不同,造就饮食结构的差异;摊煎饼,裹大葱,闯关东,“吉菜是在山东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东菜与吉菜的一脉相承。
从200年前开始,从关内迁移到长白山地区来谋生的山东人就没有中断过。那时候中原地区吃不上饭,而听说长白山那边则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掉进饭锅里”,长白山人少地多,物产丰饶,山里的东西多得吃不完。路途的遥远并没有能阻止关内汉族人民求生存、改变命运的决心。他们背上自己的行李,拖家带口的奔长白山就来了,这一奔,就是200年。
比如江源县,现在95%以上的居民都是从山东那边过来的。他们完整地保持着老家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事实上,整个白山市都是一座移民城市。在白山市,完整的山东村多得数不完,他们是闯关东人的后裔,他们在长白山下互称老乡,这些山东来的老乡,不仅从老家带了蔬菜大棚,还带来了饮食上的山东风味。
吉菜跟山东菜啊,吉菜就是在山东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来我们这儿东北的厨师啊,都是从山东过来的,到了东北以后呢,利用当地的原材料,演变,才演变过来变成吉菜。
有外地来白山的朋友,在大口吃菜、大碗喝着长白山小烧的同时,也不免抱怨吉菜的粗糙。不管炖菜凉菜炒菜都清一色的糙。每个菜都是粗加工就可以上桌成菜。
酸菜白肉,大块的肉加酸菜,用大锅一炖就妥,吃高兴了再扔点葱花进去。
丰收菜更是这样,清水洗干净了,码上一大盘子也就算一个菜。
大部分的南方菜则不同,在上桌之前需要经过层层的工序,这些工序都有其中的道理存在,经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道理,再加上做菜过程的用心,这才使原本最世俗的饮食成了文化。
不过,我们想吉菜的粗糙自然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它与长白山冬天的天寒地冻、与粗犷大气的民风民情看上去那么和谐,既质朴宽厚,又热情豁达,这想必也是吉菜逐渐在全国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又有人说,吉菜的特色,或许可以概括成两个字,那就是“火热”。无论是烧烤和火锅对火的直接接触,还是炖菜对火的间接接触,甚至于长白山人对白酒的贪恋,都是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希望能借到一些热力,来抵抗当地漫长的天寒地冻。再加上长白山人火热的性格,就演绎出了火热的吉林菜,也演绎出了火热的生活。
--
不 矢口 亻十 么 日寸 候
亻奄 口斤 言兑 言仑 土云 有 辶寸 氵虑 敏 感 言司 氵匚 白勺 言兑 氵去
于 是 , 亻奄 学 会 了 扌斥 字
后 来 , 亻奄 米青 礻申 分 歹刂 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