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Ηermit∵(FΟΤ),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白山]一个王朝的圣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3 20:52:04 2005), 转信
吉林省白山市,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仅仅是个边陲小城。它濒临碧绿的鸭绿江,背靠雄伟的长白山,与它身后的那座名闻天下的大山相比,在今天人们的心中,它并无什么知名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因长白山而得名的小城,却和一个远去的王朝发生过非同寻常的联系。
初秋,我们来到了白山市,想从这里追寻那个300多年前的历史往事... 公元1677年,正是清王朝建都北京的第33个年头,此时,这个年轻的王朝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三藩之乱的战火已遍布南方的十一个省份,判军的兵烽直指中原大地。在这个巨大的挑战前,年仅24岁的康熙皇帝又在想些什么呢?
一天,他突然向大臣们发问:我们的祖先在哪里,我们王朝血脉的源头从何而来?一时间,满朝文武无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时,一个叫武穆纳的大臣站了出来,他表示愿意亲自去寻找王朝的源头,并以具体的考证来解答这个问题。
康熙为什么提出了这个看起来与战局毫不相干的问题,而武穆纳的探寻又将从何入手呢?
今天的白山市就是三百多年前武穆纳探询的起点,也是我们追寻往事的开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武穆那把探寻的目光投向了这个山重水复的地方?
现在在白山市,还有许多人热衷剪纸的技艺。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剪纸在这里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而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满族人的剪纸,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满族先人的文化特色。
满族剪纸的遗存,长期以来被看做是满族人在这里生存、发展的重要信息。但仅这些是不足以在当年吸引武穆纳的全部目光的,因为探寻王朝的源头是他的终极使命,而在漭漭长白山之中,有关这方面的传说和记载才是吸引他的重大原因。
在我们的眼前,静卧着一处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火山湖,它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天池”。在长白山,还有许多处大大小小的火山湖,而它们曾经是使人敬畏的神秘之地,在这敬畏之中,传说与神话代代相传了下来。
在天池的下面,有一个面积稍小些的火山湖,人们叫它“圆池”,这里有一个在满族人看来意义重大的传说。白山的文史学者李立宪收集了这个传说。
采访:李立宪 文史学者
“一天,天上有三个仙女下来洗澡,老大叫恩古伦、老二叫正古伦、老三叫佛库伦。这老三洗澡的时候,有一个喜鹊叼了一个朱果扔到她衣服上,她洗澡上来以后看到红果挺好就把它吃了,吃了以后马上身体受孕,姐妹几个要回天庭的时候她说我不能去了,我现在受孕孕育一个人,我要把他生下来,不久生下来这个人古籍上记载生而能言、速而长成、唰就长起来了。她妈告诉他说你是这个地方的头,去处理三姓之乱。他去了,平定以后拥他为王,这个人叫布库礼雍顺,这个人就是满族的祖先。”
传说就是诗话的历史,从中人们可以体察到久远的信息,但传说毕竟不能替代历史。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在证明自己的时候,也绝不仅仅靠传说与神话,这一点大清王朝也不会例外。那么满族先民是否发源在长白山,历史上有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呢?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集成,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北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之国”。长白山古称“不咸山”,不咸是少数民族用语,意思是“神山”,而肃慎则是满民族最早的称谓。《山海经》中的这段记述,说明了满族人的先祖肃慎人就生活在“不咸山”,也就是今天的长白山。而这些发现于东北的古老壁画也记录了肃慎人以山为伍,生息繁衍在长白山的历史。
采访:李立宪 文史学者
“肃慎族有一支沿袭的比较长,后来就叫女真人、女真族 。女真人到了后金时代,后金的皇太极下令把女真人改成满洲,就叫满族,他们主要生活地带还是长白山。
一切的传说和实证都在说明满族的发源地就在长白山,但这些只不过是300多年前武穆纳来到这里的理由之一,对他以及他身后的王朝而言,来到这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这理由与满族人的崛起,甚至是王朝的命运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同样涉及到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
采访:李立宪 文史学者
“这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满族的一位祖先在征战中来到长白山里,他只身一人被追赶到草垫子上,四周没有树,这时候追兵眼瞅就到了,无处躲藏。正在这时候,来了一群喜鹊落了他一身,远远看去就像一个树桩上,然后他就得救了。”
我们得知,传说中被救的人就是后来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他在长白山下死里逃生后,就开始了他统一满洲各部,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时代。
喜鹊救汗王的传说是无从考证的,但努尔哈赤对长白山的确是情有独钟的。据记载,在他建立后金王朝以后,就把长白山作为祖山来祭祀。
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大清朝的第一个皇帝皇太极时期,王朝强化了与这座大山的联系。皇太极不仅延续着对长白山的册封、祭祀,还特意将那个有关民族起源的三仙女传说写入正史,代代相传。他要借助大山的庇护和神话赋予的权威去鼓舞族人,震慑对手,以实现他挺进中原一统江山的宏大理想。
所有这一切都使长白山在满族人的心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这地位甚至早在康熙王朝以前就被载入了清朝的史籍。这些事实武穆纳是清楚的,博览群书的康熙也更是了如指掌。
但问题是有关长白山的一切都仅仅停留在传说之中,那里山高路险。长期以来大清王朝竟无一人能够进入长白山。那些传说中的圣地究竟在哪里?长白山的深处到底是什么面目?在康熙看来,这些涉及民族起源和王朝根系的重大问题如不探个究竟,王朝就会成为一个失去了源头的河流,她将无力向前。
而那时,武穆纳自告奋勇的踏查,无疑肩负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重大使命。
1677年5月,武穆纳来到了长白山脚下,他面对的是层层山峦和遍地荆棘。武穆纳在吉林将军巴海等人的配合下,请熟悉山中小道的当地猎户为向导,开始了艰难的攀援。
在数不清的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中,武穆纳逐渐进入了长白腹地,千百年来环绕在长白山的神秘迷雾也在行进中一层层散去。当武穆纳一行终于登上山顶时,那神话中的天池、圆池赫然出现在眼前。这里是所有传说的核心,也是此次考查的目的地。这一天武穆纳成为历史上以官方身份,亲眼目睹神话发源地的第一人。在他后来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上,对祖先发源地做了详尽的描述,这个事件也被记录在清朝的史籍中。
圣地的证实,让年轻的康熙皇帝兴奋不已,他决定册封“长白之神”,考虑到长白山路途艰险建庙不便,同时决定每年春秋两季由地方高级官员进行祭拜,这也是长白山区始终未建寺庙的原因。
然而,在三藩之乱甚嚣尘上,大清朝风雨飘摇之际,康熙皇帝的兴奋难道仅仅在于对王朝发祥地的确认吗?实际上从他最初的提问到最终通过武穆纳之行得到的答案,都孕含着一个深远的政治意图。在中原君权神授的文化背景下,满族政权时刻面临在之危机中。所以他必须营建一个民族血脉的强大根基和神话赋予的统治权威,为年轻的王朝注入统治的力量和战斗的意志。这种政治上的深谋远虑,使他在后来的岁月中,不仅成功的平息了叛乱,也建立了一个版图空前辽阔,国力日益强大的盛世帝国。
除了祭祀的规定以外,康熙皇帝还把长白圣地为中心的1000多华里的广大地区划为封禁区,并在禁区边缘,插筑柳条作为标志,这个标志被称为“柳条边”,它绵延350公里,历时9年才得以完工。
今天的人们在感叹“柳条边”遗迹的同时,也常常感到一丝的疑惑,清王朝建立如此广大的封禁地,难道仅仅为了显示对圣地龙脉的尊崇吗?
原来封禁出现之后,不仅汉人不得入内,就连这一地区的满族人,也随着陆续加入关内的八旗而人口日稀了。封禁区内成为每年八旗将士定期的练兵场。这个封禁政策整整延续了200多个年头。
在长白山实行封禁以后的岁月里,清政府延续着对长白山圣地的祭祀,1682年,荡平三藩踌躇满志的康熙皇帝,东巡吉林,亲自遥祭长白山。在他之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历代清帝也都牢记祖规,对长白山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遥祭。
大清王朝对圣地的认识,也并未停止在武穆纳考察的基础上,因为长白山范围如此辽阔,跋涉又异常艰难,一两次的考察是不足以了解全貌的。在以后的200多年里,清王朝历代帝王先后13次派人考察长白山,其中以最后一次,也就是清朝末年的地方官员刘建封的考察规模最大,也最为详尽准确。
1908年,清政府委派安图知县刘建封对长白山再次考察,拥有丰富探险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刘建封,带领测绘人员、向导、士兵等21人,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行程900多华里,对长白山的山峰高度、数量、河流、动植物以及它所涉及的省界、国界等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全方位考查,同时他还给200多座山峰,高地作了命名。而刘建封留给长白山的,却不只是众多的山名。
这是白山市境内的一条通往长白山的公路,当年刘建封正是从这个叫老岭的地方进入长白山的,而那时这里并没有路。
这条公路的出现,使长白山的物产第一次可以较大规模的走出山区,供应王朝。时至今日,眼前的这条公路仍然是长白山区重要的运输线,而刘建封的名字也由此被后人铭记。
尽管岁月的烟云在长白山不断地更迭变幻,但大清王朝对长白山的经营方略却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处任何势力都不能染指的大清圣地,而沿袭200多年的封禁政策,就是它的根本保障。
有意思的是,历史并没有按王朝设计的轨道行进,在以后的岁月里,封禁政策导致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今天的白山市有100多万人口,有趣的是在这芸芸众生之中,却很少见到满族人的身影,在白山市政府我们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满族人只占了1.5%,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关内汉族人的后裔,那么他们的祖先是怎么踏入了这个满族的封禁之地呢?
清朝的封禁政策出现以后,他们的祖居地就日益更显得地广人稀,据统计,当时长白山地区的人口密度还不足全国的两千分之一。与此同时,华北地区的生存条件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个基本的社会原因,就是清朝从大乱走到大治,经济高度发展,但是同时人口膨胀,在经过清初、清中叶的开发,土地的贫瘠程度到了极限了,地少人多,同时灾害还特别多,黄河频频泛滥,迫使当地的百姓到关外去谋生。
走投无路的难民最终跨越长城,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这片草肥水美的广阔空间。这场旷日持久的移民潮,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
首先吸引人们的是长白山的人参资源,由于它可以让人迅速致富,所以早期闯关东的大都是采参人,至今在长白山区,还可以看到以这种古老行业谋生的人。
一望无际的森林,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伐木工和放排人。正是采参和放排这两个主要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饥寒交迫的关内人到这里生息繁衍,并逐渐营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今天白山市的居民,大都是他们的后代。而眼前的这一切,是试图禁止汉族人进入长白山区的清王朝所始料不及的。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长白山与王朝的联系也烟消云散了。然而当时光进入1945年的时候,一个更大的意想不到在这里出现了,这一次足以让那些册封长白圣地的帝王们瞠目结舌。
1945年8月13日,在白山地区的大栗子镇,突然出现了许多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和警察,许多当地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幕。。
这一天,大清朝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来到了大栗子镇,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这里呢?
两天前,这个由日本人扶植起来的伪满洲国皇帝,还住在位于长春的伪皇宫里,就在这一天,他接到了日本关东军战场溃败,要求他紧急出逃的指令,当天溥仪就逃离了这个曾居住了13年零4个月的地方。
于是,荒不择路的溥仪,鬼使神差地来到了长白山下的大栗子镇。然而,两天后的8月15日,他却在这里等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大势已去的溥仪,只得在这里签署了宣告伪满洲国破产的文件。而在此前的1911年,他已在北京经历了一次退位,那次退位彻底宣告了大清王朝统治的终结。但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它将那个傀儡皇帝的人逼到了王朝圣地的脚下。1677年康熙册封长白之神,是指望圣地龙脉保佑大清王朝长盛不衰,然而从努尔哈赤的崛起到溥仪的覆灭,这一切都在圣地脚下上演,历史的这一巧合更为长白山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当逝去的时代已化作长白的暮霭朝霞后,这座神奇的大山仍引发着新一代人的崇敬和向往。因为她催生过历史,也见证着历史,这使她愈发地生机盎然、风光无限。
--
不 矢口 亻十 么 日寸 候
亻奄 口斤 言兑 言仑 土云 有 辶寸 氵虑 敏 感 言司 氵匚 白勺 言兑 氵去
于 是 , 亻奄 学 会 了 扌斥 字
后 来 , 亻奄 米青 礻申 分 歹刂 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