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Ηermit∵(FΟΤ),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江山多娇》之《东方秀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4 10:58:51 2005), 转信


  这里是中国西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冰雪消融之后,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山体而下,聚成涓涓细水,千回百转欢唱着汇成滔滔巨流,最后义无反顾地奔向大海。 


  这里就是号称中国水塔的三江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滚滚流出,像一个巨大的川字铺陈在中华大地上。在充满沙漠戈壁的中国西部,竟会是孕育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源头,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叹。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由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从雪域高原流出的江河顺地势大部分向东流去。因此,从雪山之巅流淌下来的小小的一滴水,将从此开始它们东行的旅程。然而,谁又能想到,它们跳荡着阳刚的脉搏,以坚忍的毅力越过了多少山脉、湖泊、草原、村庄,永不停息地奔腾了6000多公里后,在中国的东方竟营造了一片江河纵横、水网密布的水乡泽国,滋润丰盈着中国东部的美丽土地。 


  中国东部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河网密布,临江靠海,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使这里物产丰富,鱼肥水美。 


  可以说,中国的东部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江、淮河、太湖、西湖、京杭大运河,还有数不清的小河流水,伴着千年的岁月,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东部儿女。也正是有了这些水,造就了中国东部这片灵秀婉约的土地。这里有“东方夜巴黎”之称的大上海,这里有“秦淮风月,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这里还有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和杭州。这里就是被无数人魂牵梦系的江南,一个“水”做的江南。 


  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曾在这里傍水而居,繁衍生息。当我们享受古人为我们创造的鱼水之利时,我们不能不感恩于古人的智慧。 


  今天的苏州城位于太湖下游的冲积平原上,而太湖地区的地形西高东低,仅上游就有一百多条河道注水入湖。汛期湖水泛滥,在其下游自然形成了太湖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迅猛之势。在今天看来,苏州城定址在太湖下游,无疑是一步险棋。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姑苏古城历经2500多年而未有丝毫变动,这不能不让今天的人感到惊奇。追溯历史,我们仿佛又驰骋在春秋时期伍子胥的那个年代。相传,吴国建都时还发生了 “相土尝水,择地建都”的历史一幕。 


  当年吴国宰相伍子胥受命规划建造阖闾大城时,既要趋陆地筑城之利,同时也要避太湖洪荒之害。于是开河挖塘,以中国古代疏导为主的治水理念,将原先危及城池的滔滔洪水梳理得服服帖帖、顺顺当当。首先在城内修整成“三横四直”纵横交错的河道,并取土填筑街坊,造就了苏州城“街河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绕城而过的护城河,既是固城的金汤,又是串联内河的纽带。在这条环带上,又开通光芒四射的八条大河,通江达海。 


  苏州成了一个河网密布、水木青幽的水乡泽国,江鲈湖蟹、稻桑相间的鱼米之乡。而河流自此也成了吴文化的载体,自西流到东,自古流到今。 


  据统计,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城约有一百四十余座,保留至今的仅剩六座,而城址仍旧位于当时原址的只有苏州和绍兴,这恰恰是中国最古老的两座水城。而散落在水城四周、依附在河道之畔的则是更多的水乡古镇,犹如颗颗珍珠镶嵌在宝石周围。这众多的水城和水乡把中国东部的江南扮成了一个水的世界。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杜荀鹤的《送人游吴》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水城风貌。水城的居民自古临水而居,一户人家往往前门是街巷,后门是河道,临河一侧还有石级河埠,便于上船和洗衣服。炎热的夏天,居民们坐在自家后门口,隔岸乘凉闲聊天,别有一番水城情趣。再配以跨水的小桥、行走的小船,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风景画! 


  这是一幅有趣的皇家藏画。一位老相公打着豪华的阳伞来到田边,他要视察他从北方带来的种子在这里长势如何。 


  中国东部的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水域,由于这里湖泊纵横,为耕种渔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而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一年两熟或三熟的稻作文化,使这里的人们“农事紧张”、“四体既勤”。稻田内既可种稻又可养鱼,河堤植桑,桑叶养蚕,蚕屎可喂鱼,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物链。因而在隋唐乃至更早,江南便成为当时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和著名的丝绸之府。而水道交通的便利,是明清以来这里市场繁盛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更是加速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也许在建成了苏州古城后,当年的吴国尝到了用水、治水的好处,为争强称霸、沟通南北,在公元前486年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邗沟。而之后几次运河的挖掘,使吴国强大的水师可直入齐鲁,自此称霸中原。令吴王阖闾没有想到的是,邗沟的挖掘,成为后来陆续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最早河段,并长久地造福于子孙后世。 


  公元589年,隋王朝结束了30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了沟通国都长安与东南富庶地区的联系,便于从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转运漕粮,隋朝全面规划了运河建设,大规模开凿了以洛阳、开封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达杭州的运河网,这就是纵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维系北方经济的黄金命脉。 


  这是清乾隆年间,江苏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徐扬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乾隆年间苏州的繁华景象。运河上千帆穿梭,阊门古街热闹非凡。 


  一千多年来,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队从未间断过,因为漕运,运河两岸的水运码头、驿站也兴盛起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古运河交通的便利也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浪漫的巡游方式,不仅隋炀帝三次顺运河南下,更有清朝的皇帝耐不住寂寞几下江南。据说当时康熙、乾隆还曾在无锡逗留,位于无锡古运河中的黄埠墩,由于周围水面宽阔,就成为他们换乘小船去惠山游玩的驿站,两位皇帝曾多次在此留下墨宝,由于时间的流逝,墨宝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有故事和传说了。 


  江南水乡以水成市,以水得利,不仅市井繁荣,而且带动了周围农村的经济发展。史载,周庄农村不但盛产水稻,而且从事植棉、纺纱、织布的农家甚多。同里古有"粮仓"美誉,十六世纪以来成为发达的米市和油坊集中之地,古镇街上店铺相连,有600多家商店,百舸争舶,市河为之阻塞。由此,不难想象整个江南地区的富庶景象。 


  烟波浩渺的水也赋予了中国东部的人们水一样的性格。既有水的灵秀、飘逸,也有水的豪气与壮阔。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多水战。在船上格斗,主要用短兵器,剑就成了水战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因此,吴越人就形成了好剑尚武的性格,不仅成就了像吴起、孙武这样著名的军事家,也演绎出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干将莫耶造雌雄剑的故事。而明朝时东林党人敢于评议朝野、裁量人物,发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口号,大概也是吴越人尚武精神的延续吧。 


  豪气和血性的河流,如同人体的血脉,造就了水城的生命之躯,并不断孕育、滋养着这里的文明。到了魏晋南北朝,吴越人这种尚武的精神逐渐为尚文精神所代替,进而呈现出水一样温柔的性格,拥有着水一样仪态万方的文化灵性。 


  自晋末至隋统一的四百余年间,北方战乱,中国东部的江南则相对稳定,深得传统文化熏陶,人文鼎盛,人才辈出。 


  这里是位于南京的夫子庙,在远离孔子故土七百多公里的南京,儒家文化在这里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地。夫子庙的鼎鼎大名,还因为在它的东面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从这里,走出过无数的俊杰才贤--民族英雄文天祥、大书法家颜真卿、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都曾是这里的考生。据记载,从清代顺治三年开科取仕至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260年间全国共出状元114名,而苏州一府即出26名。难怪人们说江南出才子,甚至有“吴才大贤,尽出江南”之说。 


  读书好学的风尚,积年累月,流转轮回,既可影响大户高门,也能濡染柴门市井。这一时间漫长而又品质高尚的旅程,经过了不间断和无止境的涵养、陶冶、滋润、调适,最终凝成了江南人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风范。于是,我们从唐诗宋词中,读到了江南恬恬静静的文化环境;从绿水青山中,看到了江南不躁不浮的文化心态;从粉墙黛瓦中,找到了江南绵绵不断的文化脉络。 


  当文化、财富累积在江南这片土地上,便衍生了这里所独有的建筑——江南园林。 都说江南是私家园林的集粹地,殊不知,假若没有水,是绝不会有江南园林的。私家园林之所以集中于江南,是因为江南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等各方面的条件。建造山水园林,需要山和水,尤其是水,江南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十分丰富;园林堆山,除土以外不可缺石,而江苏浙江一带多产石料,昆山杭州等地多产黄石,苏州自古以来就出湖石,这些都为造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江南具有的雄厚财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江南造园之风盛极一时。尤其在清朝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官僚富贾纷纷南逃,在江浙一带购地建造宅园,偷安一方,这批文人懂书画、好风雅,不但潜心经营自己的宅邸,还亲自参与设计,在山石水榭之间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 


  采访:苏州师范大学教授 金学智 


  他们想方设法,用高墙把自己围起来。在里面叠山理水、种花植木,创造了第二自然。因此园主们既拥有城市的优越,又拥有山林的优越,寄情于山水之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建园最早的沧浪亭、雍容华贵的拙政园、穿一园而观四季的留园、以假山堆叠奇巧著称的环秀山庄,这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山水文园,如一首首凝固的诗、一幅幅立体的画,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由于有了水,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才能够在江南扎根。由于有了水,江南才孕育出世世代代崇儒弘学,尊师重教,期盼名题金榜、报国怀乡的江南才子,也才有了那一个个回肠荡气的关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如今,当你走进水乡古镇,在雨中,在月下,看烟雨人家,碧柳桃花,小桥画舫,姑苏佳丽;听那如莺鸣燕啭般姑苏女儿的吴侬软语,伴着咿咿呀呀的摇桨声…… 


  遥想吴王夫差、西施、范蠡、江南四大才子,一时间让人觉得不知身在何处。 


  回味间,江南恬静淡雅的水乡清新依旧。惟有这悠悠潺潺的小河流水犹如古琴上铮铮奏鸣的琴弦,和着那依旧的涛声,弹拨着当年的吴歌越调。 


  似乎是冥冥之中母亲在召唤,这颗颗水滴汇成的江河之水在润泽了中国东部的土地之后,又毫不犹豫地奔向了茫茫大海。 


  殊不知,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似乎冥冥之中也在听从大海的召唤,从遥远的国都咸阳千里迢迢赶到东海之滨。据说秦始皇是来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梦想着能过上神仙一样的天堂生活。在秦始皇看来,漫无边际、汹涌澎湃的大海显得是那么神秘莫测、虚无缥缈。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海市蜃楼的出现,更是神话了关于神仙的故事。也许,在秦始皇看来,大海之内才是自己统治的区域,海外则是神仙的居住所在,是令他向往的地方。但秦始皇终究是求仙未果,抑郁而归。而为秦始皇寻求仙药的方士徐福则在无意之中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航海记录。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出发后,却再也没有回来,给世人留下了更多的神秘。面对茫茫无际的大海,后世的统治者只能是望洋兴叹,威加于海内的统治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似乎在不经意间,几千年时光飞逝,中国东部俨然已经是一个人间的天堂。 


--
不 矢口 亻十 么 日寸 候
亻奄 口斤 言兑 言仑 土云 有 辶寸 氵虑 敏 感  言司 氵匚 白勺 言兑 氵去
于 是 , 亻奄 学 会 了 扌斥 字
后 来 , 亻奄 米青  礻申 分 歹刂 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3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