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风雨兼程迎来第二冬(),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黄河采风] 城摞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8 18:20:07 2005), 转信
这些在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商铺里非常畅销的图画,是公元11——12世纪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它的原件现由中国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清明上河图》全景式地表现了当时的首都汴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汴梁在那个时期又被称作东京,当然它不是现在习惯上说的日本东京。
然而,画中这个曾经繁华一时的汴梁城,却在1128年之后,神秘地从地面上消失了。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一座古城的突然消亡呢?一直以来是众多中国历史学家困惑不已的谜题。
这位老人叫周宝珠,是河南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一生致力于东京汴梁的研究工作。
多少年来,一直有个不解的谜团,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个繁华的汴梁城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
20世纪80年代,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一次重大考古发掘,竟然实现了周老先生一辈子都在追寻的梦想。公元1980年,河南省开封市龙亭湖进行清淤工程,却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采访:张玉发 原开封市园林处副处长
“在1982年,推土机施工,我下来发现,推出来一些砖,就是在下面,一些砖,还有一些过去古建筑,挂的一些帘子,当时我就马上,让他停工了,停工了以后,当时我就跟文物部门联系,我说在龙亭湖下面,发现了一些古代建筑。”
河南省文物局接到报告后,立即成立了专门的考古队伍,对龙亭一带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的文物表明,这是一座沉寂了600多年的古城遗址。难道这就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公元11世纪前后的东京汴梁城吗?
采访:张玉发 原开封市园林处副处长
“从历史上记载,在宋代它是宋皇宫,下面会不会,还有宋代建筑?接着就开始大面积挖掘,结果在这个龙亭湖下面,发现宋代的一些,宫殿建筑,比如在这个岛的南边,现在这个西南角,发现一个古殿,另外一个,在玉带桥下面,发现一个当时明代,银安殿的遗址,那就是银安殿,当时建在宋代,大庆殿的基础上,就说明龙亭湖下面,就是在300多年以前,它不是湖水建筑,而是层层的楼台亭阁,是一些宫殿建筑,按照文字记载,它就是当时宋皇宫,周王府的遗址,说这个龙亭湖的特色,就是形成了湖底宫殿,也是继续证明了,开封是城摞城的一大特色,也算一大奇观。”
在寻找北宋首都城市遗址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意外地发现了很多上下叠压在一起的城址。这些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朝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国际大都会北宋首都汴梁城。
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后2200多年间,历代王朝在这块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朝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代汴京城、明朝开封城和清朝开封城。掩埋在泥沙深处的一座座古代城市,就像流传在河南一代的一种民间游艺“叠罗汉”一样,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
如今,坐落在这些城池遗址上的是现代化的河南省开封市。今天,只有这修葺一新的城门楼、城垛口以及仍然残破的旧城墙,还隐约折射出这座历史名城昔日的一点痕迹,见证着600多年的沧桑巨变。然而,这些历史遗迹,尽管已经从表面上很难看出它的旧貌,却依然能够使人梦回东京。东京之梦其实是从一个人的梦开始的。
公元960年冬天的一个凌晨,在今天开封附近的一个驿站——陈桥驿,一群禁军将领,把一件象征皇帝权力的黄色龙袍,披在了正在酣睡的主帅赵匡胤身上。天亮以后,赵匡胤便将当时的皇帝驱逐下台,在开封的龙亭大殿登上了皇帝宝座。赵匡胤精心策划的这场戏,中国历史上称为 “黄袍加身”。
赵匡胤的皇帝梦开始了。东京汴梁,也进入了它最为繁华的梦境。从出土的情况看,公元10世纪——12世纪的汴梁城市建设,不像公元7世纪——公元10世纪的唐朝都城长安那样宏大,但是如果论富足昌盛,却要胜过那个时候。
采访:刘春迎 开封市考古工作队队长
“这条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古城开封的,中轴线,大家看到后面,有一个牌子,叫州桥遗址,州桥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始建于唐代,一直使用到明代才废弃,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州桥正好位于,当时的宋都御街,和当时东京城内,最主要的河流,汴河相交叉的这个位置,历史上这个州桥,很有名气。”
公元11世纪前后的北宋汴梁城,梦中一片繁荣盛世的景象。在汴梁的150万居民中,手工业匠人是最忙碌的角色。仅汴梁官办作坊里的工匠,就达8万多人,生产规模让以前历代都城都望尘莫及。汴梁手工业也留下了一件件让人吃惊的产品。宋代生产的瓷器,非常精美。流传至今的,几乎每件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宋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水平,已遥居世界第一位。
汴梁之梦引来了外族乃至外国人的身影。其中,有当时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西夏、回鹘等建立的政权前来向朝廷进贡的驮马队;有印度尼西亚、马莱西亚、以及中东、东非等国家的使者和商人。
宋代以前,城市一直严格实行坊市分离的制度。所谓“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到了宋代初年,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大范围“坊市合一”的城市新貌。
公元7世纪——10世纪的唐代规定,夜晚不能做生意。但公元10世纪——12世纪的宋朝汴梁却已经完全两样了。一开始,官府还规定,生意人必须在半夜之前结束生意。后来干脆任其发展,繁华地段的夜晚,到处是做买卖和购物的人。他们共同织造着一个多彩的都市之梦。
今天的开封人,仍然承袭了这种旧有的风俗,延续着繁华之梦的余韵。来到开封的人们,如果也想领略梦回千年的感觉,不必东奔西走,开封已经准备了两个绝好的寻梦去处。
这是今天的开封人,按照宋朝的《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精心设计的“宋城一条街”,街道两旁各式各样宋代风格的楼阁、地地道道的风味小吃店,以及这些身着仿宋古装的生意人,会带着寻梦人穿越时空,融入亦真亦幻的梦境。
如果感觉意犹未尽,还可以去那个“寻梦园”——清明上河园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随时导引着寻梦人,步入《清明上河图》的美妙画卷。连《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未必想到,他精心创作的这个画卷,成为了千年之后一个旅游景点的施工蓝本。
《清明上河图》是开封这个七朝古都的骄傲,聪明的开封人用仿古的手法,把繁华的都市之梦浓缩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园子里,动态地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宋都市井生活。每天上午九点,清明上河园都要举行热闹的开园仪式。首先出场的是马队,骑手们身着宋式短装,手擎彩旗,在一片冲天锣鼓声里跨越时空而来。紧接着是宋代打扮、大鼓悬在腰间的盘鼓手奔腾而出。杂耍艺人们也开始各自显示它们的拿手本领,透过这一切,您仿佛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瓦栏勾肆里卖艺者的身影。
伴随着欢快的鼓乐声和艺人们精彩的表演,寻梦人也会沿着时间的纵轴走进梦中的汴京。这座造型优美的木顶拱桥,就是《清明上河图》里著名的虹桥,修建于公元1050年,为北宋京城的水陆交通运输,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后来毁于战火。今天的寻梦人可以跨上这座复制的虹桥,远望来来往往的舟船、车马、人群。
寻梦人还可以信步走进文绣院,领略汴绣的精妙。汴绣可以将各种不同风格的绘画、摄影作品再现得真假难辨。如今,心灵手巧的开封俏女子,一阵飞针走线就能把《清明上河图》绣在锦缎上,将源于公元10世纪的汴绣工艺发展成了一项产业,形成了开封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而这些剪纸,好像是从民间艺人剪刀底下流淌出来的和谐韵律,不能不让寻梦者感叹中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走得累了,仿古驿站是歇息的理想场所。如果饿了,您可以到樊楼大酒店, 公元11世纪,一个皇帝和一个风尘女子曾经在这里演绎过一段风流韵事;或者您也可以顺腿拐进“孙羊正店”里尝一尝地道的开封小吃。孙羊正店,是北宋汴梁的著名酒店。这道小菜叫鲤鱼焙面,原料是黄河里最美味的鲤鱼。它的名称来自公元10世纪发生的“黄袍加身”这个历史故事——浇在鲤鱼身上的汤汁,就好像是把黄色的袍子加在皇帝身上一样。
品尝美味的同时,可千万别错过了天上的景观。漫天飞舞的风筝,会带着寻梦者在现实和虚幻的空间里来回穿梭,回望那个曾经织造繁华旧梦的汴梁城。
一度繁华的汴梁,曾经有九个北宋皇帝在这里行使权力,然而其中有一个皇帝,却不是因为热心政治而留名,这就是不太擅长治国,却非常喜爱书法绘画的宋徽宗赵佶。当时有个权力很大的官员叫蔡京,他对皇帝说:国家富裕得连国库里金钱都已经过剩。于是,本来就不会治理国家的皇帝,更放心地玩他喜欢的绘画和书法去了。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有许多政权并存。在北宋政权的北方边界,常常有其它政权的兵士来进犯骚扰。到了公元11世纪——12世纪,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而率领部队为宋朝政权防守北方边境的主要是一个姓杨的家族,中国的老百姓习惯上称他们为杨家将。
在河南省开封市,提到杨家将总离不开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龙亭。说到龙亭又避不开两个湖泊。龙亭北边分布着两个湖泊。一个叫杨湖,一个叫做潘湖。以前,每逢阴雨天,杨湖清澈见底,潘湖却非常浑浊。民间便有了“杨湖清 、 潘湖浑”的传说。这个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采访:张玉发 原开封市园林处副处长
“在清朝初年的时候,这个潘家湖周围,特别在它的东边和南边,住了好多居民,居民大量的生活污水,当时有个豆芽街,南边有个耍龙街,就是造纸的,这大量的生活污水长年累月都流到潘家湖里边,就是东家湖,东湖当时是个死水,所以潘家湖水浑。杨家湖因为当时周围居民很少,显得水很清。”
公元1929年,有个叫冯玉祥的将领把黄河疏通以后,潘家湖的死水变成了活水。从此,两个湖里的水,都变得一样清澈了。尽管真相大白,但是潘杨两个家族的恩怨,还是给后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杨家将的忠诚和勇敢也没能最终阻挡住北宋政权的衰落。公元1125年,北方有个叫做金国的政权开始进攻北宋,两年后北宋灭亡。汴梁的财富遭受洗劫,繁华落尽。汴梁之梦,就这样幻灭了。
然而,一度繁华的汴梁城,为什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地面上消失了呢?公元1981年,随着明朝周王府遗址的最终出土和城摞城现象的发现,中国历史上的这个巨大谜团似乎就要得以破解。
在黄河流域,开封属于中下游地区,黄河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后,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因为这里地势平坦而流速降低,从中游带来的泥沙,至此便大量沉淀下来。到了河南开封境内,这种现象最为明显,据统计,每年有三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使这段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这样日积月累,使开封河段逐步形成了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
黄河水患威胁历来以下游最为严重,北抵天津,南达江淮,在25万平方公里的扇形大平原上,两千多年间几乎到处都有黄河决溢、改道留下的痕迹。黄河的泛滥,几乎每次都会殃及开封。
那么黄河是否就是导致开封城里出现“城摞城”现象的罪魁祸首呢?
毫无疑问,河南省开封市的沧桑巨变、出现“城摞城”的奇观确实与黄河有很大的关系......然而,黄河经常发生水患,造成黄水泛滥的局面却不总是由黄河自身导演的。根据中国史书记载,到了公元1128年,北宋汴梁的一个地方官员为了阻止北方政权的侵略,曾经在一个叫做“滑县”的地方扒开黄河。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人为扒黄河的第一次,造成了黄河河道第一次向南移动。此后,黄河屡次泛滥改道,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开封城自然也经常遭受黄河水患。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都城由于兵火战乱或者城毁人亡等原因,采取了抛弃旧城,另选新地址建造新首都的做法。而古老的都城开封,周围地势平坦,按常理,算不上是一个理想的建都之地。却为什么多次被淹没,却还有这么多朝代的皇帝,在这里建立首都呢?
难道这里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吗?中国历史上还真的有过这一类说法,并且发生了“铲除王气”的故事。
公元1398年,明朝的几个王子,密谋推翻当时的皇帝——建文帝,不料被人发觉,结果其中一个在开封的王子——“周王”被建文帝废为普通百姓。
然而,建文帝还是认为周王居住的王府,一直是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的皇宫所在地,王气太重。因此下圣旨铲除王气——把银安殿毁掉,叫去除龙心,又拆掉“唱更楼”,叫挖掉龙眼——要知道,中国人一直非常崇拜“龙”这种传说中象征皇帝和权力的神秘生灵。建文帝试图通过种种手段,削弱周王府的王气。然而,结果并没有建文帝预料的那样好。
当时的一个王子叫朱棣,镇守着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老皇帝死后,继位的皇帝——建文帝计划削弱王子们的权势。朱棣打着平定叛乱的旗号乘机起兵,讨伐皇帝。
经过三年的战争,在公元1399年夺取政权,做了皇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成祖,建都北京。历史有意跟建文帝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王气哪里是在开封周王府,分明是在北京嘛!
公元1642年,一个叫李自成的人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开封,明朝的王子周王,便命令守城的士兵扒开黄河,妄图用黄河水淹死起义的农民军。结果洪水咆哮着涌入开封,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汪洋。也就是这次人为的扒决,明朝周王府未能幸免于难,随着开封城一起被无情的黄河水淤埋于地下。
当然,开封作为一个首都多次遭到黄河水淹又多次重新修建,最终形成“城摞城”还有另外的原因。
被称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从黄土高原带走十六亿吨的黄沙,其中有四亿吨泥沙沉积在水库和下游河道中,下游河床由此以平均每年十厘米的速度抬升。
两千多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河床的升高,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自古以来便对黄河有个说法:“黄河清,圣人出。”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说黄河水是不会变清澈的,治理非常不容易。
公元1949年,中华人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府用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80多亿元,完成各类土石方14多亿立方米,其工程量相当于建造13座万里长城。已经连续夺取50年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巨大成就。
或许,不久的将来,曾经一度肆虐的黄河最终会变成一条水偃河清、温柔驯服、造福两岸、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城摞城现象也将会成为永远的历史!
--
With my veneration to David L. Donoho!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