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极地跨越——南极科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27 21:47:33 2004), 站内信件
古希腊依据其几何学对称理论认为地球上存在一个与北方大陆相对称的未知的南方大
陆。从18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扬帆南下去探寻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年~1775年,
英国詹姆斯·库克船长历时3年8个月航行97000公里,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南极圈,
但他最终没有发现陆地,他认为不存在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即使存在也是在南纬60度以南
,人类很难在那里受益。
1819年,俄国沙皇派别林司高晋船长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去寻找南方大陆
。别林斯高晋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度53分、西经82度19分,南纬68度43分、西经
73度10分发现了两个岛屿。1823年2月,英国的詹姆斯·威德尔南下到了南纬74度15分,创
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记录。1837年9月至1940年11月,法国的迪蒙·迪尔维尔受命南下
,他原想超过威德尔的南下高纬度记录,没有成功。但他于1840年1月19日发现了陆地,并
以他夫人的名字命名为阿德雷地,命名其周围的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
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即阿德雷企鹅。1841年,英国的詹姆斯·罗斯试图抵达南磁极,但他
为重重冰障所阻没有成功,后人把他驶入的海湾称之为罗斯湾。1908年,英国的埃尔涅斯
特·沙克尔顿成功地挺进南纬88度23分,离南极点仅差180公里,但因食品耗尽不得不折返
。1909年,道格拉斯·莫森等人首次到达当时的南纬72度24分、东经155度18分的南磁极。
挪威的卢阿尔·阿蒙森和英国的罗伯特·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历尽千难万险分别于19
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的1月17日到达南极点,书写了人类南极探险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但
不幸的是斯科特一行因食品耗尽,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全部遇难。
从1772年库克船长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找南方大陆,历
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帆船时代”。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
极和南极点,涌现出了像沙克尔顿、阿蒙森、斯科特等可歌可泣的英雄探险家,历史上把
这一时期称为“英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期,人类在南极探险中逐渐用
机械设备代替了狗拉雪橇,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从1957年~1958年国际
地球物理年起到现在,各国在南极纷纷建立科学考察站,每年都有大量的科学家赴南极开
展考察,人类对南极的认识不断深化,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科学考察时代”。
1984年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赴南
极建站和科学考察。编队由两船、两队组成——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
船( l15人),船长张志挺,政委周志祥;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308人),船长于德庆
,政委袁昌文;南极洲考 察队(54人),队长郭琨;南大洋考察队(74人),队长金庆明。全
编队总共591人,分别来自全国的60多个单位。总指挥陈德鸿,副总指挥赵国臣、董万银。
1984年l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
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
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该站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
南部(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O米,距北京175O1.
949千米。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 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OO平方米,各种运输工具1
7台, 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配备有供科
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长城站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O名,度夏考察人员8O名。
1989年2月26日,我国又在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的东南极大陆本土上建成
了中国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该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站区平均海
拔高度11米, 距北京12553.16O千米。站内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OO平方米,各种运
输工具19台,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备的科学实验室,配
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中山站每年可接纳越冬人员25名,度夏人员6O名。
为满足南极考察的需要,我国于1992年从乌克兰购买了一条新建造的B1级破冰船
,并命名为“雪龙”号。中国购进后,投资31OO万元改装成为南极科学考察运输船,于19
94年代替“极地”号服役至今,已完成多次南极航行。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总长167米,宽22.6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14997吨,满载吃
水9米,满载排水量达21O25吨。功率为17920马力,最大航速18节(1节=l海里=1.852公里
),续航能力达18000海里,,续航力20000海里。主机13200千瓦×1台,副机800千瓦×3台
。
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
破1.2米厚的冰层。船装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用E级钢板制作的
船体,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性。
雪龙号具备了先进的导航、定位和自动驾驶系统,以及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机
库和配套设备。船上设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面积有200平方
米。还配有CTD自动采水系统(测量海水温度、深度、盐度)、ADCP(剖面海流计)、高分辨率
卫星云图系统、EK5O0科学声纳系统等国际先进的大洋调查仪器设备,新建的水文资料采集
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走航时测定海水流速
、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另外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
科研设施。在驾驶室里安装了两套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自动避碰雷达,它可在对面来船
或出现冰山时,及时测出对方的航向、速度等,并且提示如何正确回避。
船上设立的气象中心,可以及时接收极区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为本船在气候极其恶
劣又变化无常的极地海区航行时提供了安全保障。船用航空技术设备,可供两架KA-32型
直升飞机停放,着陆平台布置在艉楼甲板的中心线位置上,直升飞机可日夜起飞、着陆、
停放。船上配备的航行雷达站,能对起飞的飞机进行监控,确保飞行安全。
此外,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K厅、医疗室、手术室、化验室等文娱、体育
、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为乘船人员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经过改装,全船可
载人数由过去设计的55人增至78人,现又增至130人。
中国已成功地组织了十多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到南极洲的总人数达二千多人次(包
括船员),其中科研人员近千人次,越冬人员四百余人次。
中国科学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常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和
地震等学科的常规观测。在夏季除从事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
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学、人体医学和海洋学等现场科学考察等
1997年,中山站的科学家们凭着3辆雪地车,深入南极冰盖500公里进行冰雪项目
的考察,创下了我国在南极冰雪高原挺进作业最远的距离并取得了大量的冰雪样品。同时
此次考察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输方面通过采用INMARSAT—B移动可视电话,实现了
信息和图像的同步传输,缩短了北京与南极的距离。
1\人类对南极的早期考察,只能依赖狗和雪撬,其艰难可想而知。
2\这是开上南极洲的第一辆车,1907年,沙克利顿希望能用它在罗斯冰架上开路,但
是柔软的雪使它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
3\目前,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取代了原始工具,人类对南极的科学考察更加便
利、有效,更加安全。
4\中国科考队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
5\科考人员在冰上钻孔,然后从也中潜入冰盖下面的大海中,探查鲜为人知的海底世
界。那里冰冷而黑暗,却充满着勃勃生机。
6\莽莽冰原上的科考站。科学家们往往在这里一住就是几个月。
7\这是科考人员的“生命线”--储油罐,工作生活的能源保障。
8\冰盖下的海底生长着奇特的水生物。
9\巨轮在与冰盖拼搏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9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