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秦皇岛]寻找碣石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15 19:32:20 2004), 转信


  海,到底有多大?有多远?古时候的人们谁也不知道。碣石就像一个标志,伫立在陆地与大海之间。在古代的中国,从碣石出发探寻大海的奥秘,是当时人类最想做的一件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这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一首抒怀诗《观沧海》。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进行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结果,曹军以万余人击败了号称十万军兵的袁绍,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207年曹操又率大军北征乌桓,彻底消除了北方乌桓威胁和袁绍的残余。当他自辽东凯旋南返时,正值北方秋高气爽的9月。史书上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以管弦,皆成乐章。"踌躇满志的曹操沿海滨大道登临碣石,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面对辽阔的大海,他依景赋诗,以歌言志。 

  1千多年后,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来到秦皇岛,此时正是一个旧制度的彻底结束,一个新社会百废待兴的时刻。1954年夏天,他来到秦皇岛北戴河,他盛赞曹操的诗句“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并信笔写下了: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如今哲人已远,但是伟人们提到的“碣石”却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目标。很多历史学家和地理专家都试图解开这千古之谜。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说它已沉沦于海底,也有人说它淹没在陆地。碣石究竟在哪里?人们众说纷纭。 

  据史书记载,自秦始皇以来,汉武帝、曹操、唐太宗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经到过碣石。仅在公元纪年开始前后的800年间,先后就有七位帝王到过碣石;如果加上领兵途经这里的晋宣帝司马懿和隋炀帝杨广,到过碣石的皇帝应该有九位。 

  然而遗憾的是,时之至今天,人们也没能找到有力的证据,证明碣石的得所在地。 

  据中国较早时期的地理书《山海经》的北山经上说:“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显然,这里提到的碣石是一座山。而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对“碣”的解释则是:“碣,特立之石也。东海有碣石山。” 这里有石也有山,而古代东海的定义却是十分宽泛,可以说,位于中国东面的海都可以叫东海。 

  碣石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个疑惑,我们开始了关于碣石的探寻。 

  在秦皇岛的“秦皇求仙入海处”,我们听说曾经有一块明代的石碑,上面记载了有关碣石的内容。人们不禁要问:秦皇岛的名字又是怎样来的呢? 

  历史总是这样,无风不起浪。2000年前,秦始皇是不是来过这里,成了考证碣石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那块明代的残碑毕竟相距秦朝太久远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据说他收缴了天下的兵器,打造了这十二金人。在十余年里,他曾五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他无畏道路艰险和千山万水的阻隔,每次出巡时,都有隆重的车仗和庞大的车队。尽管秦始皇出巡的目的具有多重性,但是,他两次东巡至海,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用意――入海求仙。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玡,首次组织了一定规模的求仙入海活动,方士徐福带着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口谕,开始试探性的向海外进发。据说,后来他又率领一支带有三千童男女、谷种、百工,并有武装保护的精良船队,从海上航行到了日本,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再次东巡至碣石,拜海求仙,先后又派卢生、侯公、韩终、石生等两批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寻求长生不老药。据《史記》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盟)。” 

  如今真正的《碣石门(盟)辞》以如浩渺烟波无处可寻,但秦始皇的行宫却在秦皇岛沿海滨一线显露了出来。近年来秦皇岛考古有了新的发现,人们在山海关以东的姜女坟和北戴河的金山咀一带,先后发现了大型的秦代的行宫遗址,并出土了很多秦代遗物。特别是这种被叫做夔纹大瓦当的出土,据专家说这种瓦当只有在秦始皇的咸阳宫才有,因此有人断言这就是秦始皇来秦皇岛的证明。 

  然而,这只能说明秦始皇来过这里,还不能完全证明碣石就在此地。我们发现,在秦始皇的整个求仙入海的活动中,“方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方併船也。” 这是《说文解字》对“方”字的解释。也就是说“方士”是一些懂得航海的人士。战国时期,秦皇岛一带属燕国辽西郡。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很快使拥有“碣石之饶”的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古代的阴阳学家认为,在茫茫的大海上有三座仙山,上面生有仙人,并拥有长生不老之药。对海的未知与追求,促使很多勇敢的人士冒险入海求仙。据说当时的燕国,是方士们的聚居地,他们思考宇宙,探索大海,并建立舟师,“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海的诱惑同样吸引着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碣石成了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目的的。有人认为秦始皇的巡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沿途宣传他的丰功伟业,使人们服从他的统治。第二个就是以求仙为名,探索大海奥秘,企望在海外开拓新的疆域。 

  在西汉前期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就曾说:"故秦欲达九州而方瀛海,牧胡而朝万国"。这样看来,秦始皇的碣石之行,是一次具有相当重要的政治、军事行动。 

  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的曹操是古老碣石的真正知音者。当他“东临碣石”时,早已不信拜神求仙之事,而是“以观沧海”,领略整个寰宇带给他的感受。 

  而更多的专家们认为,方士们入海求仙的地点应该不只是一处,秦人曾从多处求仙入海。 

  入海求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茫茫大海和喜怒无常的波涛,不但要有勇气,更要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可靠的港湾与导航坐标。《尚书·禹贡》上把碣石当成了航标。尽管古今碣石是一山的说法还存在争议,但今天的碣石山,却足以给过往船只指示方向了。 

  如果说秦始皇入海求仙,带有很强的政治、军事目的,那么,对一个帝王和任何普通百姓来说,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是不是要更实际的多呢?有人说,在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秦始皇却开了对生命进行探索的先河。 

  《说文解字》上说:“僊长生僊去。”这是古人对仙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仙在这里并没有被神化,它是古人的一种美好愿望,是人们多少年来探索自然,战胜疾病的结果。 

  当时的仙人,实际上是指长生,隐逸的人,他们或寻觅高山峻岭,采摘珍稀植物,悬壶济世;或潜行于深谷幽涧,炼丹修行,完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了他们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有了今天中华医药的辉煌。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是健康长寿却是有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原动力是靠幻想去实现的。 

  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药,方士们奉命出海了。可是当方士卢生从海外归来时,并没有带回任何灵丹妙药,却带来了一句谶书:"亡秦者胡也"。据说这使得秦始皇不但在国内驱杀姓胡的人,还大修长城防止北方胡人的入侵。然而,历史却总是充满戏剧性,强大一时的秦王朝,最终还是亡在了秦始皇的儿子胡亥身上。 

  而大多数入海的方士,都和徐福一样杳无音信。相传,徐福成功地为异邦带去了先进的中华文明。时光流转,两千多年后,人们仍然能够从日本的文化遗存中发现徐福的影子,还能够看到与徐福有关的宫、庙、碑、墓。 

  据韩国人说,西归浦这个名字是因为韩终等人从中国的碣石出发,由西漂洋过海而来,所以才起名叫西归浦。当时他们到了朝鲜半岛三韩中的辰韩。据《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辰韩这个部落是秦人建立的,而当时部落的人数统计,正好符合韩终渡海时带去的人数字。由此,人们推断从碣石出发的韩终,率领船队最终到达了济州岛,并在西归浦安家落户了。 

  当年秦始皇求仙入海,可以说是无果而终,然而客观上它不但成就了中国早期的航海实践,也确确实实促进了当时秦帝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晚唐诗人刘叉曾经唱到: “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它唱出了很多人对碣石的梦想。 

  
 
  
  实际上碣石在哪里已不重要,也许它永远是个不解之谜。然而,重要的是“碣石”已经成为秦皇岛乃至中国文化中,一个有着独特文化含义的象征符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1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