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秦皇岛]山海关往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15 19:32:43 2004), 转信
山海关古城位于万里长城的最东端,它扼守辽西走廊,是山海相连处的咽喉要冲,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要塞,于是从古至今,在这里发生了许多动人心魄的故事,这些往事,曾经改变过历史,也曾经改变过人生。
公元1381年初夏的一天,一队疲惫人马出现在辽西走廊荒僻的乡野间。他们是明朝大将军徐达,奉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圣旨,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正在查看地形,寻找风水宝地,准备建城设卫。
他们从京城到这里已经走了很久了,人困马乏,也没看出哪里是进能攻、退能守的建城宝地。正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一只凤凰叼起令旗向西飞去,徐达立刻带兵追赶,追着追着,只见凤凰将令旗插在了土丘上,士兵上前拔了半天,令旗纹丝不动,徐达四下看了看,说:“就在这里建城吧”一年以后,这座城池完工了,它离山不远,离海也近,皇帝准奏命名为“山海关”。从此,山海关威名远扬,号称“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古城属于军事建筑,是由城堡、关隘和长城上众多的敌台、墩台组成的古代建筑群,这虎踞龙盘的雄关,距北京仅有350公里,它犹如京城外的一把铁锁,守望着中原大地。
山海关关城东垣即明长城的一部分,北、西、南三垣为环依长城而建的关城城墙,四垣中部各设一门,门上建有城楼,整个关城占地1.25平方公里,其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布局独特,结构严谨,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如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关城的东门了,据《临渝县志》记载,山海关“东门建楼,高三丈,凡二层,上层广五丈,下广六丈,深各半之。有额曰‘天下第一关’”。几乎每个来山海关的人都会登上这巍峨的城楼,在“天下第一关”的牌匾下留影,相传这块匾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肖显所书写的。
关于山海关建城的历史,在古城的茶馆里我们听到了另一种说法。根据茶馆里说书人的讲述,在山海关城西不远,我们找到了传说中的五花城。志书记载的五花城在古城村村东、石河西畔,如今这里真的还有遗址保存完好,村里的百姓们叫它“城子里”。土城遗址300多平方米见方,地上有大量的砖瓦残片,据专家考证,大多为汉代卷云纹瓦当残片和隋唐时期的绳纹砖瓦残片,说明土城的使用由东汉延续至唐代,到辽金时废弃。
城址四周的夯土残墙俱在,高1到6米不等,虽然历经了两千年的风雨,看起来还是很结实。这墙上的土洞,是当年建城时搭的木架,后来中间的木头腐烂了,就留下了这些土洞。
石河就是古代的渝水,五花城遗址应当是古渝关的城址,那么古渝关算不算是山海关城的前身呢?史学界还没有定论。
史学界有定论的是,山海关作为军事要塞,作为万里长城第一关,还是要从明朝算起,自明洪武十四年徐达始建山海关城,到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又加固长城,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筑起一千多座“敌台”,并修筑入海石城七丈,是为长城东部起点,名为“老龙头”,至此山海关便显示出其控制海陆咽喉的要塞风貌,直接关系到了大明王朝的命运兴衰。
据史书记载,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明王朝岌岌可危,而此时北方又有清兵压境,迫使明朝驻守宁远城的总兵吴三桂退守山海关,这吴三桂本来打算进京投降李自成,可是当他走到丰润县的时候,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吴三桂听说自己留在京城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占为己有,一怒之下回到山海关,决定投降清朝。
这里是山海关城东两公里的威远城遗址,别看现在只是一片土堆,可是在历史上却很有名,因为吴桂就是从这里引清兵入关的。公元1644年4月22日,李自成亲自率领农民军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而吴三桂则来到了威远城,跪迎清兵统帅多尔衮,剃发称臣。然后,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清兵分三路入关,当天在石河展开大战,李自成农民军败退,从那一天开始,清朝皇帝入主中原。
据说,当年的威远城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即可瞭望,又可屯兵,是山海关城的前哨阵地。不过如今的威远城内,屯的只是一片整齐的玉米地,风吹过,沙沙的响,隐约如士兵列队而过......
这里就是清兵和李自成农民军进行大战的石河古战场,现在这里非常宁静,而在《清史稿》中记载的1644年4月22日石河大战说:“是日,大风扬沙蔽天,咫尺莫辩。”,可以想象战争之惨烈。当时李自成就站在河边的这座高岗上指挥战斗,后人称这里为“将军台”。战争开始是农民军与吴三桂的军队作战,农民军一度占了上风,但后来李自成惊讶的发现,吴三桂军背后竟然冲出了大批清军,农民军三面受敌,全线溃败。
李自成深知大势已去,在这里下令撤军,后人称此地为“回马寨”。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大明王朝也彻底结束了。
后人们将山海雄关不战而洞开的耻辱,怪罪于陈圆圆,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可是这个美丽的女人又有什么错呢?如果她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幸福,又怎么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呢?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陈园园只不过是泪涟涟地走进了历史。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沿山海关西行,远远的一直可以看到长城顺燕山山脉蜿蜒而上, 一座座敌台遥相互应,巍为壮观。敌台有两种形式:空心者为敌楼,实心者为敌台,都是古代屯兵据守之处,这些守卫长城的士兵则被称为楼台军。为了寻访到楼台军的后代,我们驱车来到山海关城西的董家口村。
董家口村的村民主要为骆姓、吴姓两家,祖籍浙江金华府易武县,是600多年前,明朝大将戚继光从江浙所带三千农民军的后裔。当年调来的军士都带来了家眷,在此安家守边,保护长城。董家口就是一个典型的明代守城将士后代居住的村庄,作为明代守城将士的后裔,董家口人把祖先修筑的长城一直当作"传家宝"加以爱护。
虽然承受着日月的洗刷和风雨的剥蚀,这砖石错落搭建起的城门却历经几百年而不倒,方圆十数丈古城堡内,旧时烟火仍在,残垣古瓦间,楼台军的后人们在这里平静安详地生活着,他们的身上流的还是军人的血脉,但他们的记忆里也许不再有那曾经的烽火狼烟了,但愿这里人们永远不再看到战争的魔影。
小小的山海关古城,几百年来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烽火台上的狼烟一次次冲天而起,古城也一次次经历着战火的洗礼。它承受过八国联军的践踏,军阀混战的厮打,它也目睹过中国军队在这里打响了长城抗日的第一枪。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山海关城附近的一处烽火台遗址,它地处一片桃林之上,视野开阔。现在烽火台砖石虽已全无,但夯土挺立结实。上面的这个土坑就是烟墩,当战争逼近的时候,在这里点起狼烟,据说能传很远很远。
然而,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不想再回首战争的往事,但是,看到山海关城,你就会知道中华民族是怎样一个伟大的民族;看到山海关城,你就会看到一个不希望战争、但也决不害怕战争的不屈的民族!。
天下第一关原本只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出了这个门便到了关外大地,进了这个门便是中原。其实,一关之隔的土地并不见得真得有什么不同,然而很多人在跨过这个关门时,心中的那种感伤,大概只有身临其境者才会真正完全明了。
在过去,沿山海关一带有清兵驻扎在那里严密地看守着关口,不允许汉人出关,然而汉人仍然逐渐涌入关外,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的汉人来到关外,寻找一个生存下来的机会,这就是著名的"闯关东"。
在山海关城里工作的历和林先生,他的祖辈就是闯关东来的,现在还住在一个名叫三道关的小村里。三道关村的村民当年没有闯过关去,他们在山海关的城墙下安了家,如今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的,闯关东,那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
但是,一座山海关,曾经是多少人心口的伤痛啊。那些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人们,离乡背井,前途渺茫,当他们一步步经过山海关的时候,心中的悲怆也必定是别人所无法想见的。
在山海关关外3华里处,有一道高坡名为欢喜岭,因为站在这里,能够看到山海关城,再往前走,有一道洼地名为流泪沟,因为站在这里,就看不到山海关城了,这两处地名,从清代沿用至今......“入时欢喜出时愁,小岭居然名两留,山川不管人间事,一任行人自喜忧”——(清)萧德宣
山海关,有高山有大海有边关,这三个字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就让人从心底涌上一种悲壮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在这里每一件往事都浸满了泪水。
我们想起了孟姜女,传说中那个最早把泪水洒在这里的女子。位于山海关城东6.5公里处的凤凰山丘陵之上,有贞女祠,始建于宋代,明代重修,传说2000多年以前,孟姜女的夫君万喜良被拉去为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活活累死在那新筑的墙基上,结果被用砖石砌在了里面,变成了万里长城上的一撮泥土。这时,坚贞的孟姜女为被逼去筑长城的丈夫千里送寒衣,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但是她却再也见不到丈夫了。
寻夫不着的孟姜女悲愤万分, 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哭倒了长城八百里,得来的却是丈夫的森森白骨,孟姜女绝望了,与中国古代女性一样,她选择了死,同时她也选择了永恒。渤海边上,孟姜女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跃入了碧波万顷的大海,殉夫而死。
距姜女庙东南约5公里的南海上,有两块礁石兀然屹立,相傍相依,这便是传说中的姜女坟。潮涨坟长,潮落坟落,再大的海潮也没有淹没过坟顶。
穿越历史的风云,山海关走到了今天,每一位到山海关的人,都感受着那早已写进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缝里跃动着的沧桑历史。到山海关来,登临这雄关古塞,纵揽关内关外,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凭吊:那是对历史的回眸,对现实的警示,对未来的思考。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