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秦皇岛]情系古长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15 19:33:03 2004), 转信
"长城是中国人修的,在长城上留下一行完整足迹的,应该是中国人!" 说这句话的人叫董耀会,那年他28岁,秦皇岛的一个普通工人,因为一个在别人看来疯狂的梦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两年时间的精心准备,508天的时间,历经寒暑冬夏,千辛万苦,穿越110个县市,董耀会和他的伙伴吴德玉和后来加入的张元华结成“华夏子”,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徒步考察万里长城的壮举。
董耀会,回忆起当年来还是十分激动:“20年前,84年的5月4号,我们从山海关老龙头这里出发,早上8点多,当时这一块长城还没有修复,都是一片长城倒塌以后的残石,那么这个地方呢,当时是海军的一个基地。海军的战士们和秦皇岛来的一些朋友 一些单位的同事们,给我们送行,喝着大家敬给我们的壮行的酒,想到自己从这将一步一步的走向万里征程,也是一个很激动的事情。”
他们出发的地方老龙头,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南5公里处,这里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也是万里长城惟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段。喜欢龙的中国人为这段长在海里的长城而折服,于是自然而然的把对龙的崇拜与之结合进来,将这里称之为老龙头。
在华夏子行走的过程中,邓小平为长城写下了这样的话:"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口号中的“爱”字,诠释了中华民族对长城的深厚情感,“修”字则令老龙头、山海关、角山拥有了今天的容颜。这些变化深深的影响和激励了董耀会。不经意间,一个人的足迹与时代的脚步契合在一起。
采访:董耀会在长城上与学生交流
“长城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它的价值在哪?它的价值就在于人们有通过它去感受历史的这种需要,其实保护它就是这么两个目的:一个是要给子孙传下去,它作为文化遗产,第二呢,就是使它能为当代人提供文化和精神上的服务。”
二十年后,董耀会已经成为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以长城保护和研究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把自己的人生与长城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老龙头起,至青龙县小马坪杏树岭止,二百五十多公里保存较为完好的长城,横贯了秦皇岛全境由峰峦险峻的燕山脚下直至烟波浩渺的渤海岸边,这一线长城由东向西,有南海关口、山海关、九门口关、义院口关、界岭口关、桃林口关、冷口关等28处主要关隘,燕山与渤海相连,水系与山脉相交,"因地形,以险制胜"是秦始皇对于秦长城的要求,"山海关,关山海",则是秦皇岛境内长城独特的特点。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古人苛刻要求的完美实现,全面体现了长城的不同建筑特点。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调燕山屯兵一万五千人建山海卫,大修长城防务。在以后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明朝对长城的修筑从没有停止过。
许多年来,人们将万里长城的功与孟姜女的怨全部记在秦始皇身上,但今天我们在秦皇岛见到的长城,最早可以推断到北齐,其实并不是秦始皇那个时代的长城。秦皇岛的长城主要形成于明朝。
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长城的存在是游牧经济农耕经济有序化的一个过程。它是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整个过程。见证这个整个过程,也在这个整个过程当中,为这个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纽带作用。长城上有那么多千百个关口,这些关口主要是用于长城内外的贸易。有官市、有民市,有很多这样的经济交往。因为游牧经济它对中原农业经济的依赖性很强。
古老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锋,使得中原统治者一直无法去除来自北方的威胁。从战国时的燕赵开始,一直到秦汉,直至明朝,长城的修建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的延续也是在不断修建中见证历史的过程。
2002年入秋的一天,在秦皇岛市抚宁县板厂峪村的长城脚下,一个叫西沟的地方,几个农民来到玉米地,一锹下去,没有挖出农作物,却挖出了几块青色的碎砖,这些青色的碎砖,在当时引起了长城文物工作者的注意,几十天的挖掘后,(2002年12月25日,)人们惊异的发现,原来地下埋的不是土,是青砖,这些砖,整整齐齐的码在一起,
经过近两个月的挖掘,在板厂峪的西沟、东沟等地发现了大小砖窑六十六座。现在正式开放的砖窑是二号砖窑和四号砖窑,窑口、火道保存完好。二号砖窑封存着满窑烧制好的长城砖,砖的排列都是有空隙的,这是为了在火道排烟时能够走烟。四号砖窑则只剩下残砖。这些大规模砖窑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当年长城修建的真相。
砖窑的发现,让我们开始重新寻找了秦皇岛境内长城的历史。当然,历史里有很多惊心的岁月与岁月的惊心,这些岁月的风霜甚至比历史的真相更令人怦然心动。如果长城有生命的话,砖是它的每一块骨骼。
这让我们不能不想到那些曾经因长城而存活的人。砖是凝固的,人是流动的。这也正如历史是凝固的,但现实永远是流动的。在流动的现实里与凝固的历史里,我们重新看到了一个人与他所创造的奇迹--他叫戚继光。
明朝隆庆2年也就是1568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他从浙江等地调来六千抗倭子弟兵,整肃军纪重修东起山海关西至北京延庆县的长城--蓟镇长城。修边墙,修空心敌台,修老龙头入海石城,修烽火台,修烟墩,修点将台,他都考虑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秦皇岛沿线长城的规模与形制大都出自戚继光之手。也有人认为,在板厂峪发现的砖窑,也极有可能是他所留下的。
戚继光是军事家也是实干家。几年的时间里,从山海关到居庸关长达六百多公里长城边墙上,他修建了一千二百座空心敌台,在秦皇岛境内有七百余座,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三百多座。
戚继光在所著的《练兵杂记》中记载了这些敌台的形制:“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
这些敌台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也令万里长城颇添雄伟气势。戚家军则成为这些敌楼的主人,在长城脚下扎了根。
在秦皇岛的长城沿线上,你到处都可以看到农耕生活的痕迹,这些精妙的纹饰,带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战争与政治无关,表达的却是爱情与祥和的主题。
戚继光过来之后,因为明王朝和蒙古族的俺达部落达成一个很好的协议,又开始互市,合好,从此以后,在长城沿线上基本上就没有很大的战火。它只是规范了双方的防御手段。秦皇岛境内很多长城上敌楼上有很多砖雕石雕做的很精美,它反映着整个防御修筑过程当中,人们是在一个很平和很宽松的环境下在修长城的。
如果砖与石是长城的骨骼,那么什么又是他的血肉?在长城上,人们刻下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饰,也留下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穿越了历史时空成为今人了解长城文化的窗口。明朝万历年间,戚继光被贬到广东,从此远离了他亲手缔造的长城。但戚家军的后代,却在此繁衍生息,构成了今天秦皇岛一个独特的群体,长城后裔村。
在秦皇岛的长城沿线上,有一个叫等将口的地方,从这三个字里,可以想象的出多少辛酸和刚烈的故事。等将口,等的又是什么人?
对于这里的人来说,今天他们生活在等将口,不是等待,而是在感受和寻找着先祖的痕迹。
今天,如果你来到这些地方,董家口,花厂峪,城子峪,柳官峪,梁家湾,板厂峪......你会发现很多当年的后裔在这里生活着,村村有楼台,个个有姓氏,他们祖先被称之为楼头军,他们也是长城脚下的守护者。
在发现砖窑的板厂峪和董家口之间是城子峪,又一个长城后裔村。在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外,你会看到这样一个牌子:"张鹤珊,中国长城学会会员。"
张鹤珊是个地道的农民,也是楼头军的后代,十几年来,张鹤珊没离开过他家的一亩三分地,但是他搜寻的断碑、残片、石雷、箭镞却可以开一个小型的博物馆。
张鹤珊的家一年四季,人总是不断。摄影的、度假的、采访的、旅游的,都是爱长城的人。厚厚的本子上记录着每个人的名字,像框里镶着大家拍的照片。人们来了,家就变成了接待站,在土炕上歇个晌儿,尝尝嫂子做的农家饭,张鹤珊就成了个全陪导游,带他们上山,看长城,讲长城。
张鹤珊是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也是当地的长城保护员。长城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东西。从前的长城,在人们眼中大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缺乏细节与局部的探寻,但今天,长城后裔在坚守的同时,却也纷纷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诠释在他们心中的长城。
董家口村的孙振喜,正在忙着修房子。2002年3月,他和村里的30多户村民一起,扒掉院墙,甚至拆掉房子,将曾经砌入自家院落里的长城砖石还给长城。这些长城后裔开始重修董家口长城。人们发现祖先守卫过的长城其实也属于他们自己,他们本来就是长城的血肉。
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了,如今的董家口成为远近闻名的长城旅游区,孙家楼和陈家楼的后代在这里开起了饭店,祖上留下的东西带给长城后裔新的生活,古老的长城也焕发着新的生命。
来自新西兰的丹尼尔一家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穿越蓟镇长城,他们从老龙头、角山、三道关、九门口、董家口一路走过来,到了城子峪,已看了不少敌楼关口,可是关于戚继光和楼军的故事他们还是第一次听。
人们用浓厚的感情填满了长城砖密密麻麻的缝隙,从每一块长城砖里,我们看到的是历史,也是文化。于是,这里才会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山海关第一中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惟一以长城作为墙壁的学校。
采访:魏来 山海关一中毕业生,清华大学学生
“我们有个玩笑拿长城当自己校园的围墙,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在全中国来说也就我们学校独一份的,长城来作围墙。每天都是看着这个城墙感到一种很雄伟,很有责任感的那种感觉。我们从长城脚下走出去,我们的校歌里很多次都提到长城。所以说作为山一中人,作为山海关人,感到很自豪。”
像魏来这些长城脚下长大的孩子也无疑的会把这种长城情怀带到不同的地方落地生根。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但长城又是什么,有没有一种准确的言语可以将他说清?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