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走进西柏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21 12:13:00 2004), 转信
西柏坡,一个深山中不起眼的小村,却因曾承载着新中国诞生前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而引人注目,永久的载入史册,成为激励中国人牢记历史、发扬革命传统的纪念地,吸引着后人们了解她、关注她。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去西柏坡学习的通知下达后,一向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我却因西柏坡之行而关注那段历史。出行前一天晚上,恰逢“心连心艺术团”同一首歌西柏坡大型演唱会重播,使我对西柏坡有了些许了解,自愧历史知识的匮乏,我渴望快些走进西柏坡,去追寻老一辈领导人的足迹、去感悟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车进入山区的路口处,一块醒目的石碑赫然映入眼帘:“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的红漆大字分外抢眼,我不由猜想着昔日的西柏坡今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年的中共中央机关驻地遗址会是什么样子。
汽车继续前行,两侧的群山簇拥着山路,植被参差不齐,多数树木矮小,顽强的附着在山坡上、崖壁上,呵护着、固守着那本来就很瘠薄的土地。进山后十几里路远,一个小山村映入眼帘,几十户人家散落在狭窄的山间盆地,房房相连,围成一个个小小的院落,零星的农田散布在山坳间,有的小的,仅有几个平方米大,很难想象如何进行灌溉、如何使用农用机械,大概也就是人种天收,靠人背肩扛手工劳动吧,由此可以想见当地农民劳动之艰辛。
正在遐想之际,一条小河出现眼前,唯一的通道便是一座小铁桥,前面不远处便是一座高耸的大坝。我平生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高的大坝,足有十几层楼高,车绕行大坝顶部,远远看去,望不到边际的大水库展现在眼前,借助群山及大坝拦蓄了广大流域汇集的水源。据介绍:水库内的水,当地平山县人民得不到享用,只供应首都北京的用水,98年洪灾时此水库洪水漫过警戒线水位,为保北京及北方工业城市的安全,险些炸开南侧山坳放水。七月的北方雨季刚刚开始,水库中的水并不多,在一些裸露的边缘沙洲上当地农民栽种了庄稼,几艘小船杂乱的停靠在岸边,高高的堤坝足以令人想见98年烟波浩渺的危险境况。
西柏坡的今天不能与沿海的开放城市相比,她依然贫穷落后,但她却用默默地承受奉献着自己,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
绕过水库前行不远,一块中央机关小学遗址的大牌子树立在路旁的山坡上,高高的台地上已无任何建筑,仰望群山环抱的学校遗址,我仿佛听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低矮的茅屋中传出的琅琅读书声,仿佛看到几十个孩子身居险境仍坚持学习的身影。
山路不断向前延伸,不时有几辆旅行车擦肩而过,也不知昔日这几百里山路人们如何深入到西柏坡,难怪当年的蒋介石怎么也想象不到党中央会选择深山中的西柏坡驻扎。或许正是我们党的领导人出奇制胜的这一选择,奠定了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石吧。
旅行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西柏坡。路旁一座还算现代的二层小楼——西柏坡小学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前行不远便可望见山顶上高高的西柏坡纪念碑,周围苍松翠柏、鲜花簇拥,许多游客争抢着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纪念碑前是一个还算开阔的停车场,我们在停车场旁的餐厅就餐,普通的农家饭,好几样不知名的野菜、窝窝头,足以见老区生活条件之艰苦,也就当来一次忆苦思甜,试想当年前辈们连这样的饭菜可能也难以吃到。
时至下午两点,太阳正火辣辣的,炙热难耐,此时太阳帽、遮阳伞发挥了作用。窄窄的街道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据介绍现在西柏坡每天接待三万多游客。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纪念品和土特产,前行不一会儿便到达中共中央机关驻地遗址。
入口处排队等待进门的旅游团体很多,还有不少外国朋友掺杂其中,总算轮到我们进门,等了许久方聘上导游。导游们个个身着军装,英姿飒爽、朝气蓬勃,负责给我们讲解的是位发型很时尚的小伙子,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解精练、清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聆听着导游的讲解,先后参观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朱德五大书记的故居。这十几处农家小院当年承载着中国历史长河中生死攸关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黑黑的木门、灰白的石灰墙、平平的房顶、小小的院落、纸糊的小木格窗子,只有门前红红的标志牌提示世人各小院昔日那不平凡的主人及历史,房间中那一件件旧物在默默向人们诉说主人昔日艰苦奋斗、出生入死的日日夜夜。主席那补丁摞补丁的睡衣、总理那洗的泛白的被褥、邓妈妈那手摇的纺车、朱老总那破旧的藤椅,无一不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最令人震惊的是那间不足十几平方米的军事作战室,据介绍这堪称世界上最小的军事指挥所,就在这小小的房间里,五大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千里,以其雄才大略成功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当目睹那一纷份浸透着老帅们心血、智慧和勇气的电文,很容易想见前辈们为国为民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情景。试想,若没有前辈们西柏坡艰苦奋斗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怎会有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那长长的、黑黑的、潮湿的防空洞仿佛在向世人述说着当年敌机轰鸣中前辈们坚持斗争的情景。
穿过防空洞,展现眼前的是西柏坡当年最阔气的一孔窑洞,拱形的门窗、宽宽的、大大的,据介绍这是西柏坡当年唯一一处两室一厅结构的房屋,所谓的厅也不足十个平方米而已,据说这小小的厅还是当年朱老总会见客人的地方,里面的摆设还是缴获的战利品:进口的一张小皮桌和两把小皮椅,靠北墙还有一对小沙发。洞顶上长满了草木,当年也许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草木掩护了中央机关的安全吧。
西柏坡最大的房间当属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当时是西柏坡中共中央机关的食堂,至今上面还保留着当时做饭时的天窗,十几条简易的木凳排放在里面,山墙上挂着两面鲜艳的党旗,导游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会议召开时的情景,真想象不到,正是在这简易的食堂中召开决定了中国命运和前途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西柏坡铸就的不朽精神,必将永久感召着一代代后人,必将伴随中国历史的车轮永久载入史册。会址门前在党旗下宣誓的团体络绎不绝,某大院校的几十位新党员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庄严宣誓时,周围的游人都驻足观望,旁边等待合影的我们静静的关注着动人的一幕。好不容易抢到机会在党旗下合影,此刻我倍感荣幸和神圣。
当今社会,许多人追名逐利,享受安逸。西柏坡之行,使我们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和震撼。与前辈们相比,我们今天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竭尽全力工作呢?
走出中央机关旧址大院,顺着一条坡路向东南行不远便看到壮观的西柏坡纪念馆,馆前的广场上五大书记的塑像矗立在纪念馆前,老帅们仿佛仍在商讨、定夺着战事的决策。塑像前鲜花拼成的“西柏坡”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分外耀眼,广场上心连心艺术团演出的舞台还没拆完,舞台上六面火红的党旗簇拥着“情系人民”四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我们有幸在心连心艺术团的舞台上合影留念,仿佛自己也登上了歌唱西柏坡的大舞台,仿佛自己也在咏唱着西柏坡不屈的战歌。
走进纪念馆,首先是一个很宽敞的大厅,迎面墙壁上是一幅五大书记及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将士们的巨幅雕像,整个雕像气势宏大,人物栩栩如生,群情激昂,似乎正满怀信心迎接着最后的胜利。我们全团成员在雕像前合影留念,站在雕像前仿佛能聆听到当年隆隆的炮火、仿佛能看到我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出生入死、英勇杀敌的身影,仿佛能看到五大书记一盏盏彻夜不眠的灯火。二层结构的纪念馆,几十个展厅,以珍贵的史料,生动形象的向人们展示了那段历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运用了高科技手段再现了三大战役、群众踊跃支前、军民团结、共渡难关及当时一些重要会议的情景。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张张曾经年轻的面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在默默诉说着西柏坡光荣的历史,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回首夕阳映照下的西柏坡,我们感慨万千,光荣的西柏坡、不屈的西柏坡、永恒的西柏坡、令人难忘的西柏坡,你以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上至国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以及远道而来的国外友人;你带给人们的将是无尽的思考、长鸣的警示、由衷的感慨;西柏坡!我们会永远铭记你。西柏坡铸就的伟大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前进,我们党的奇迹曾在你这里诞生,愿我们的党再创造一个个奇迹,愿从此走来的新中国永远欣欣向荣,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