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风雨兼程迎来第二冬(),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张家口]商道沧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Dec  3 19:31:55 2005), 转信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张北县。有一处中国北方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和数以千计的牲畜都会云集在这里进行交易。 


  在这个看似平常的交易市场里,一种奇特的交易方式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这种隐藏在衣服下面的商谈价钱的方式,也被称为袖口里的交易。但是,让我们不解的是,为什么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在这个现代的交易市场里,人们却依然沿袭着这样一种古老的交易方式呢? 


  带着这种疑问,我们来到了张家口市,希望从这里找到答案。但是,一个更大的发现却令我们异常兴奋,这个发现使我们有幸接触到张家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张家口市博物馆一间不大的库房里,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有关张家口历史的一些重要文物。在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兵器,无一例外地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张家口的历史始终都是和战争紧密相连的。但是几张照片偶然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不禁大为困惑。照片上这些人是干什么的?这些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照片为什么会出现在博物馆里?他们跟张家口的历史又有什么渊源呢? 


  在现代人眼里,塞外张家口始终都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边城,垛口,烽火,狼烟,是这一地域千年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城市的诞生与发展,繁荣与衰落,竟然与一条千年古道息息相关。这条古道便是张库大道。 


  刘振英,是张家口市一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张家口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张库大道有着深入的研究。 


  今天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历史上被称作库伦。张库大道便是指张家口至乌兰巴托的一条古代商业通道。由于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便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处。从蒙古高原南下到中原地区,这里也是最近、最便捷的路线。因此,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这里千百年来始终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在战争的间歇期,这里又成为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历史上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各游牧民族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对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用品严重依赖,而中原地区又急需草原的马匹等物,因此,张家口一带自古便成为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从明朝中期,明朝廷在张家口开设马市开始,从张家口北上到草原的这条商业通道便逐渐形成。张家口博物馆里的这几张照片记录的便是历史上行走在这条大道上运送货物的驼队和牛车。 


  提起张库大道,许多张家口人都引以为傲,甚至把它称为另一条“丝绸之路”。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们决定跟随刘振英一起去探访一下这条神秘的古道。 


  离开张家口市区不久,我们的汽车便驶入一条人烟稀少的河谷。坑洼不平的道路使我们备受颠簸之苦。 


  大约行进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一个房屋破旧的小山村。 


  在坝底村的村口有一眼水井,非常醒目地立在那里,仿佛是这个小山村的一个标记。 


  显然,这眼仍在使用的水井是这个小山村的主要水源。 


  在村里我们见到了这个小山村四口人之一的曹老汉。没想到曹老汉又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眼水井旁。只有四口人的小村庄为什么要打两眼水井?我们正感到疑惑不解,曹老汉接下来的话又让我们大吃一惊。 


  11眼水井?一个只有4口人的小村庄竟然有这么多水井!这里面一定有一定大有文章。 


  原来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历史上竟然有11家车马大店。曹老汉告诉我们,这11家大店中,他们家便占了其中的四家。 


  面对着这些残垣断壁感慨之余,不仅令我们产生无尽的遐想。张库大道途经的一个小小的村子为什么要开这么多车马大店?历史上这条张库大道曾经是怎样的繁华和兴盛! 


  在没有现代交通的古代。货物运输都是靠牛马和沙漠之舟“骆驼”来完成的。根据记载,张库大道鼎盛时期,每年行走在这条大道上仅骆驼就有几十万头之多。它们重载着各种各样的货物,往返于张家口与乌兰巴托之间进行以货换货的交易。我们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驼队、马匹汇成浩浩荡荡的商队行进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中,那种情形是怎样的壮观。 


  张家口市的堡子里是张家口古建筑最集中的区域,事实上也是与张库商道关系最密切的地方。青砖灰瓦、高墙大院,街巷两边的房屋一律的森严壁垒,气宇轩昂。他们和那些古老而精美的砖雕一起透射出一种稳健与凛然,一种气势与威严。这一条条古老的街巷,这三进五进的深宅大院,曾经有着怎样显赫与智慧?怎样的财富与秘密? 


  没有人说得清在这一座座古老的宅院内曾经蕴藏着多少财富,但是,人们却知道这些财富全部来自于那条张库大道。今天,现代化的公路早已取代了历史上的张库大道,但是,或许没有人注意到,就在这条繁忙的公路旁边,当年便是张库大道上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庙滩。 


  张家口市文史学者郑铭向我们讲述了当年蒙汗民族间商品交易的兴盛情景。 


  大境门是张家口市区的北大门,也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但是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著名的万里长城沿线,几乎所有的关隘都是以关或口命名的,而为什么惟独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大境门。从字义上看,门比关更多了一些开放,交流的意味。事实上,在明朝末年,张家口的蒙汉民间贸易规模仍然很小,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清政府在张家口的长城墙上挖开了这道大门,鼓励民间贸易往来,这里才真正成为蒙古草原和中原地区商品交易的大舞台。而那条著名的张库商道也正是从那时真正确立了下来。 


  大境门的开放,似乎也打开了人们心里的一道城墙。不久,大批外地商人涌入张家口。一时间,专做蒙汉贸易的商号,店铺占据了大境门内外的主要街道。这些商家店铺经营的范围极广,从绸缎、布匹、茶叶到各种生活用品,凡是蒙古人需要的东西应有尽有。而此时,也出现了一大批专门跑草地的买卖人,他们组织成规模不等的商队,穿越茫茫的戈壁荒漠,把货物运到草原,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旅蒙商”。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商人常万达。他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驼队。专门向乌兰巴托贩运茶叶。这只驼队兴盛时达到一万峰骆驼,每年输出茶叶几百万斤。没有人说得清常万达究竟从这条张库大道上赚了多少钱,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山西著名的常家庄园,便是常万达及其后人用从张家口赚来的钱盖起的豪宅。 


  张库商道的兴盛,除了带给当年的山西商人巨大的财富,也促进了张家口地区加工业的发展。毛皮加工便是张库商道带给张家口的一项重要产业。据记载,清朝末年,每年从蒙古草原通过张库商道运来的毛皮都有数百万张,鼎盛时更是达到一千多万张,他们在张家口经过加工,然后销往全国各地。由于张家口所产皮子质量上乘,规模巨大,从而导致全国的皮业非经张家口定价而不能开市。因此,历史上的张家口也被称为皮都。而张家所产的口皮更是畅销海内外。 


  今天,现代化的机器加工早已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我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一位老皮毛匠人,他向我们展示了祖传的制皮工艺。 


  今天,张家口市的新华街早已成为一条繁华的现代商业街道,我们没能找到一家毛皮作坊的旧址,但是,在街巷深处,却意外的发现了几座西洋风格的建筑。它们置身于周围古朴的建筑中,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 


  从清朝乾隆年间,张家口开始由军事营堡向商业市镇过渡。这一时期,张家口人口增加,市区逐渐扩大。1860年,俄国商人首次出现在张家口,到19世纪的最后十年,这里已经成为许多外国商人的淘金之地了。 


  到了清朝光绪七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清政府准许俄商在张家口建货栈开始。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张家口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商业重镇,而张库大道也已经延伸到中俄边境的恰克图,逐渐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一条国际贸易商道。这张珍贵的照片便是当年中外商人在张家口的合影。当我们正准备结束张家口的拍摄时,又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前来张家口寻根的常志明老先生,他便是当年那位在张库大道大发其财的山西商人常万达的后人。 


  我们无意拿当年的上海与张家口做对比,但从这几张旧上海的老照片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当年的张家口的商业是怎样的繁荣。实际上,到了清朝末年,张家口已经成为满清政府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年的清王朝为什么把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从北京修到了张家口。 


  火车飞速运转的铁轮推动着张家口的经济迅速迈入一个鼎盛时期。到1925年,张家口的年贸易总额达到1.5亿两白银。如果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则相当于60亿元。60亿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文数字,而这巨大的财富都是源自那条张库大道,来自张库大道上那一支支驼队、一辆辆笨重的牛车。 


  1927年,中国第一条国有长途汽车公路张库公路正式建成通车。汽车运输代替了驼队,大大缩短了往返的时间。很快,张家口的商人们拥有的汽车数量便达到一百多辆。历史的车轮载着经营张库大道的商人们的窃喜和企盼,似乎要驶向一个新的辉煌。然而,这只是张库商道上最后的一抹落日余晖了。 


  随着俄国革命和外蒙独立。两国先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做生意。这条辉煌了三百多年的商道开始逐渐没落。到1937年,日军侵占张家口,大肆的掠夺这里的资源,并对全市的各种物资进行严格限制,张家口的商业更是一落千丈。战争终于使那条显赫数百年的张库商道彻底废弃。 


  今天,现代化的脚步早已走近了这座塞外古城。但想想那条张库商道上三百多年的人来人往,驼铃声声,不由得让人感叹潮起潮落,世世沧桑。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9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