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抢救莫高窟的战争 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Apr 25 16:43:52 2004), 站内信件


  85窟的设想是调动世界最高水准的壁画修复技术,找到一个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办法。
 

  “莫高窟是整个世界的宝藏,担子是很重的,但是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希望尽量减少
失误。找到最好的方法。”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 

  现在集中在85窟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壁画修复专家。美国盖蒂保护所在与中方的合作中
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每年从世界各国请最好的专家,搜寻最好的修复设备。这些专家每
年两次从世界各地来敦煌工作,将最好的修复办法带到中国。 

  “在中国目前的国家财力人力和文物保护状况下,一个洞窟修复8年,近乎奢侈。其他
洞窟是不可能按这样的方法,85窟之所以这样,是要从它身上找到一条修复莫高窟、乃至
世界壁画保存的路。”王旭东说。 

  记者在敦煌研究院采访时得到一个消息:一个以莫高窟85窟为试点的《中国文物古迹
保护准则》即将出台,这是一部参照1964年《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
为代表的国际文物保护通用原则的准则,是中国第一部在《文物法》法规体系框架下,对
法律相关条款的专业性解释,是第一个指导中国文物古迹保护行业的规则和标准。 

  “中国文物保护行业终于有标准可遵循,而且值得骄傲的是,标准的制定是以莫高窟
85号窟的保护为试点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所长王旭东博士高兴地说。 

  一直以来,中国文物界不缺从事考古发掘的人,也不缺从事文物研究的人,而是缺保
护文物的人,并且更缺一个文物保护的标准,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工作滞后的根本原因。王
旭东这样认为。 

  从1950年开始,中国通过文物普查,初步确定了价值并且登记在册的文物点有30余万
处,从中遴选出的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00余处,国家又从中
选出1268处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从1982年起国务院又公布了99座国家级历
史文化名城。 

  文物保护工作目的,是为了彻底制止对文化遗产的人为损伤和破坏,减轻或延缓自然
力量的影响,使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真实长久地传递下去。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
域,执行这一领域的工作必须按照相应的程序,以相应的专业人才来进行,但长期以来国
内不仅没有这样的一个标准,而且更没有这样人才。 

  在日本,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已经发展成了一门科学;在欧美国家,文物保护也已经
成为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但在中国的情况是很多大学根本就没有这一专业的设
置。 

  王旭东为记者数了数国内从事文物保护专业高级人才,不算高校里搞研究的,博士只
有八九个。 

  从事文物保护的人少,从事文物修复的技术人才更少。王旭东说,大量的文物古迹需
要的是能够拿出保护办法,能够研制出修复材料,能够搞环境监测和动手修复的人,也就
是文物保护的“蓝领”。 

  敦煌研究院用近30年的时间培养了一支文物保护的“蓝领”队伍。王旭东说,这是目
前国内最为珍贵的文物保护力量。一个蓝领能够独立承担修复项目至少要15年的成长培养
期,一个高级研究员可以从大学里用几年培养出来,但一个高级技师必须通过无数的实践
。 

  当今文物保护在理念上和过去的文物保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所谓的保护就是
‘看住’,全国都是如此理解文物保护,地方政府官员更是如此。说起文物保护工作者,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看文物’的。” 

  现代的文物保护是一个涉及化学、环境、地质、材料考古、修复多个领域的综合科学
。过去文物保护是抢救性的,所谓抢救性,就是文物被盗或被毁才实施保护;现代的文物
保护理念是预防性,要求从事文物保护人预想到文物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施行预防性的保
护。 

  现代文物保护奉行的是最小干预原则,针对艺术品来说这一原则更为重要。“国际上
也是通过多年的摸索才认识到这一点的,”王旭东说。莫高窟85号窟的保护基本上采取的
是原始材料,尽量做到修旧如旧,避免“保护性”破坏。 

  而针对这一新的理念,遵循一套文物保护的程序就显得尤其重要。莫高窟85号窟在实
施文物保护之前,严格执行了一套程序。在实施保护之前,先对文物的现状进行调查,然
后进行文物的价值评估,再进行环境监测,找出病害的机理原因,再针对病因进行材料的
筛选。选出材料后再进行实地实验,最后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后方可进行对文物的修复和
保护。 

  在即将出台的《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里特别强调了保护的程序。中国的文物保护特别
需要进入科学而规范的保护阶段。 

  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培养了一种新的文物保护理念,这就是莫高窟85窟对
中国文物保护界的贡献。(《南方周末》南香红) 

  2亿元建造“数字虚拟莫高窟” 千年敦煌可成“不朽”遗产 

  为更合理地保护利用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中国决定投资两亿元人民币,利用高科技
手段建造“数字虚拟莫高窟”。 

  这种虚拟洞窟能使观看者有进入真的莫高窟的感觉,并可以在洞窟内旋转观看,清晰
地看到洞窟内建筑、彩塑和四壁壁画的所有艺术品。目前,该工程已成功拍摄了相关洞窟
的数码照片,并将通过拼接技术将图像输入电脑,做成高质量的“数字平面或三维洞窟”
。(国际在线) 

  敦煌研究院等世界各地的文物保护、收藏单位正在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专
家们称,他们联合打造的“数字敦煌”,有望使这些分散世界各地的珍宝“回归”和重新
聚合。“准确地说,数字敦煌有两层含义,一是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将洞窟、
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二是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
煌文献、研究成果、相关资料,通过数字处理,汇集成电子档案。”多年从事“数字敦煌
”开发研究的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研究馆员刘刚说。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随之在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国探险家的劫掠下,敦煌
文物开始流散海外。目前除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主要保护和收藏国家外,日本、
印度、韩国、芬兰等国家的收藏机构也保存有数量不等的敦煌遗书、绢画等文物。 

  近100年来,由于敦煌遗产的分散性和各国保护、收藏机构的开放、公布程度不够
,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游客,都无法观览到一个完整的敦煌遗产,而想让这些珍宝
回归和重新聚合到莫高窟,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专家们认为,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络
打造的“数字敦煌”,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可能手段。 

  正在建设的“数字敦煌”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目前,除敦煌研究院之外,中国国家
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分
散在世界各地的十多个敦煌文物、文献收藏单位以及热衷敦煌文化保护的组织团体都已经
参加进来。专家们认为,这种多元化特点是由敦煌遗产本身的国际性特征所决定的。 

  在这之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由美国梅隆基金会资助,敦煌研究院、美国西北大学等单
位联合进行的敦煌洞窟数字化拍摄。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说,这一工作从1998年
启动,目前已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
开发也已经完成。刘刚说,正在进行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化拍摄,采用了最先进的数字摄影
技术,它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
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另外,对相机移动的准确控制,提高了图像的
质量和清晰度。 

  李最雄说,敦煌研究院等单位正在打造的“数字敦煌”侧重于“数字莫高窟”的建设
,也就是打造“第二莫高窟”。而在世界范围内,以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整合为主要目标
的“数字藏经洞”建设,也正在进行之中。“数字莫高窟”和“数字藏经洞”的建设有望
为人类打造了一个版本“完全”并能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能看得到的敦煌遗产。从目前的保
存现状看,专家们认为,一个完整的敦煌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735个洞窟、45
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和5万多件敦煌遗书。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全
面实现敦煌文物数字化,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时间、资金和国际间的长期合作,但从目
前发展形势看,已经呈现出良好态势。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敦煌文物同其它一切文化遗产一样,在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因
素影响下,正在一天天地“衰老”,而数字技术的引入,为保护敦煌文物带来了技术上的
革新,成为保护和永久性无损保存敦煌遗产的新手段。对于游客来说,不进入洞窟,同样
能欣赏精美的壁画、彩塑,感受令人心醉的敦煌文化,这就是"虚拟敦煌"的魅力。专家们
称,与敦煌实物相接合,数字技术将为游客提供更完美的服务。(新华网 王艳明)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1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