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宁夏]长城探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y 7 21:54:12 2004), 站内信件
主持人:今天的嘉宾是宁夏文联主席、作家张贤亮先生。张先生您好。一提到宁夏,
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贺兰山,联想到六盘山岳飞词"满江红"里边有这样一句:"驾长车踏破贺
兰山阙",但是据史料记载,岳飞一生都没有到过贺兰山。是吗?
嘉宾:是的,岳飞生活在南宋、北宋之交的一个非常艰难的历史时期。那时候贺兰山属
于西夏的势力范围,岳飞他是在词里把贺兰山泛指边塞。当然,他最终也没有实现"还我河
山"的这么一个报国理想。要到宁夏还是真的需要到贺兰山去看一看,贺兰山景色非常秀美
,层峦叠翠,历来它就是宁夏的八景之一。贺兰山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那活动,比如岩画
,岩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见证。
主持人 : 就这些岩画,我忽然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贺兰山大体表现了游牧民族的一
种生活形态,要认识宁夏、了解宁夏的历史文化,贺兰山应该说至少是源头之一。
嘉宾: 的确如此,历史上在六盘山和贺兰山,它都是中原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接
的地方。那么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接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那么多
民族集居的地方,它的农耕文化要保存并且扩张自己的农业耕地这方面的资源;游牧民族
它要保存并且扩大它的草场资源。这民族与民族之间就常常会引起摩擦和冲突以至于战争
。所以宁夏从南到北,有很多古战场的遗址。最重要的一个古战场的标志性建筑就是长城
。
贺兰山岩画近几十年才为外界所知。岩画是历史的见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匈
奴、羌、鲜卑、突厥、吐蕃、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相继出没于贺兰山上下,山上峰高林
深,溪水长流;山下百里平畴,水草丰美。
公元前500年前后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大时代。贺兰山下的那些过着
游牧生活的先民或许还沉浸于他们颇为自负的岩画世界里,但在南边,距离他们不过数百
公里的六盘山下,战争却早已打响了。
战火最早从宁夏的南部山区燃起。宁夏境内迄今最古老的长城就是在这里发现的。这
道长城修筑于战国时代的秦国,总长200余公里。
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宁夏南部曾是义渠、乌氏、朐衍部族的居住地。大约公元
前306-251年,秦昭王出兵攻义渠,杀义渠王并"筑长城以拒胡"。文献中的长城应当就是眼
前这段古长城,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它气韵犹存,宛如一条长龙隐身于宁夏固原
的崇山峻岭之间。
《史记·匈奴列传》说,"秦王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渡黄河,据阴山,
逶蛇而北"。其后"汉承秦制"。汉武帝所修长城的遗迹依稀可辨,今宁夏地区成为当时汉王
朝屯垦驻军的大本营,从南至北,留下了大量古城障遗迹。
宁夏境内分布最广的古长城修筑于朱明王朝。明长城俗称边墙。据说,这是因为秦始
皇修万里长城,搞得民怒沸腾,没几年就倒台了。朱元璋登基,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改
称长城为边墙,以示与秦始皇暴政有所区别。但秦长城其实远非明长城可比,宁夏境内明
代边墙的规模比以往历朝历代都大得多。
贺兰山口山崖上这两方石刻是明嘉靖至万历年留下的,记述了驻军在这里修筑城隘的
经过。贺兰山有关隘十四处,都是依山设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宁夏境内的明长城大多为土制长城,有人这样计算,每修1米,大约需用31立方米的土
。宁夏按1250公里长计土石方工程量为3800多万立方米,如果用这些土石方堆砌成高1米,
宽1米的长堤,差不多可以绕地球一周。
长城在军事上的价值到清代时差不多丧失殆尽了。但作为古战场,宁夏这块地方却仍
然是控制边陲的战略要地。 宁夏境内如今遍布历代营堡、墩台的遗迹,所筑长城达3000多
里,称得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长城博物馆。然而,如同所有历史发现都需要经历艰难的探
险一样,宁夏古长城的研究也令人遗憾地留有一段空白。
张先生,看过刚才这个节目,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到了中国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个
长城指的就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一般是指这个长城。走上北京八达岭长城给人的这种感
觉是一种巍峨壮观的景象。但是,刚才看宁夏的这些长城,给人的是一种很古朴、很苍凉
的这种感觉,是一种别样的感觉。
嘉宾 是的。您说这个感觉是对的,可是你要知道因为宁夏的长城时代非常久远。它久
远到什么程度,它可以作为八达岭长城的老祖宗,至少是爷爷。宁夏它有不同时期、不同
时代的长城。因为是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长城,因而它修筑的式样也是不同的。宁夏可
以作为一个长城博物馆来看待。最近又有学者发现,宁夏还有秦代的长城,这秦代的长城
在什么地方呢?就在黑山峡,它是在黄河进入宁夏的一块地方。
据《史记》所记载:秦始皇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延袤万余里"。过去,不少
研究长城的专家学者经多年实地考察,分别确认了临洮、榆中、阴山和辽东四段,但惟独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宁夏段数百公里的秦皇长城却神秘地失踪了。
从古代军事地理学的角度讲,宁夏平原距秦都咸阳不过四、五百公里,漠北骑兵数日
内即可兵临城下。西周到先秦数百年间,西戎、匈奴对中原王朝频繁侵扰,这一军事防线
的得失可谓生死攸关。黄河虽险,不足为据,匈奴骑兵凭借"浑脱"即今天的羊皮筏子既可
携骑渡河;严冬河面封冻,更可以长驱直入。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究竟有没有在宁夏黄河一
线的军事前沿修筑长城。不能不说是一个难解之谜。
周兴华,宁夏文物管理局原副局长,二十多年间几乎跑遍了宁夏所有的长城遗迹。在沿
途考察的过程中,他发现并考证了地处中卫县黑山峡内的古长城极有可能就是宁夏段一度
迷失了的秦皇长城。
黑山峡古长城曾被称为"西长城"。清乾隆《中卫县志》说:"西长城,旧志不载修筑年
岁"可见其修筑年代之久远。周兴华查阅历代有关长城的典籍,数次只身一人翻山越岭逐段
考察黑山峡古长城,鉴别长城沿线出土文物,断定这段从中卫县香山乡南长滩村至常乐镇
下河沿,总长120公里的古长城遗迹,为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始建。
黄河流经宁夏十二个县市,南长滩是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村。在这个狭长的河滩上,
如今住着173户人家,950口人。村口数百年的古树,衬托出村子的古老、宁静。这里庭院
古朴、花果田园,错落有致,好似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居住在这个村里的老百姓大多姓
拓。据说,这个姓源自鲜卑系拓跋氏,和西夏国有着理不清的关系。古长城离村子两公里
路程,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知道一些这段长城的故事。
寻访长城的山路蜿蜒曲折。路就在断崖边上,一旁紧挨大山,另一边是滔滔黄河。黑
山峡长城的探寻历程极具吸引力。在探寻过程中,我们提出最多的质疑就是:这是长城还
是山?举目四望,到处悬崖峭壁,然而就在这些险峻的山脊上往往就矗立着雄伟的长城。
上千年的风吹雨打,这些长城早已与大山连成一体,很难辨认清楚了。
黑山峡古长城多数地段是利用山脊,将面向敌方的山坡切削断而成的。其间沟谷、冲
沟、凹槽、缓坡则就地取材,或黄土夯筑,或石块垒砌。每一地段的制高点都建有烽燧、
亭堠,相互连接成一个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
黑山峡长城与其两侧甘肃、内蒙古、河北业已确认的秦皇长城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地
形选择上,都是"因山为险,因河为固"。登上山顶远望,古长城立于山梁之上,若断若续
,有如长龙起伏。
秦始皇傲慢的声称自己能"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但是,击败对手并不意味着征服他
们。正是出于创"万世基业"的深谋远虑,秦始皇才一面修万里长城,一面在长城沿线设置
郡县,大规模移民守边,驻军屯垦。今宁夏境内的秦渠即为古代中原地区农耕文化进入宁
夏最早的见证。
主持人:张先生,在您的那部小说《绿化树》中,描写的镇北堡是不就是古长城防御
体系的一部分?
嘉宾:它可以说是古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附属的部分,因为我们知道长城它起了一个
边墙的作用。拿我们现在来说,形象点说它就是个铁丝网,那么这铁丝网或边墙它是不能
屯兵的,它必须在边墙或铁丝网的后面有一个屯兵的场所。这样的话这边墙或者是铁丝网
告急了,在屯兵的地方这兵就可以出击,是这样。所以明代的时候沿着长城的内侧,在宁
夏地区修了二十多个边防的朔塞,镇北堡就是其中之一。当然镇北堡现在已经被我开发出
来,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电影电视拍摄基地。
宁夏境内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据《朔方新志》记载,共有596座。几乎5里一墩,
遍布各个地方。 修筑长城需要的工程运输,长城修成之后,贺兰山沿山大道也形成了。这
里是贺兰山东麓的镇北堡。镇北堡紧靠沿山路所建,它由新、老两个城堡构成,据考证,
旧堡为明弘治年间所建。到了乾隆年间,古堡在地震中颓毁,于是另选新址,建起了一座
新堡。
硝烟渐渐散去,不知什么时候驻守在镇北堡里的军队撤走了,附近的老百姓陆续住进
镇北堡,他们把这座废弃了的军事要塞改造成民宅,变成羊圈,变成集市,过起自己的小
日子,做起了买卖。
镇北堡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古朴和不饰雕琢。它是古战场的遗址,也是大西北缓慢和
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最好见证。就像那座月亮门,历尽沧桑而气势犹存,体现着中华民
族的性格,有一种不屈不挠,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的生命力。主持人 朔方本是古战场,
这里既有烽火廊烟又有草原牧歌,既有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又有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公元一零三八年,以宁夏为中心,中国西部崛起了一个党项人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这就是
西夏。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