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宁夏]沙都三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y 7 21:55:15 2004), 站内信件
主持人:横穿中国北部的交通大动脉——包兰铁路六次穿越腾格里沙漠,被公认为“
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这个地方就是沙坡头。沙坡头的自然环境十分独特,“沙坡鸣钟
”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响沙之一。另外,沙坡头的羊皮筏子也可以说见证了历史上黄河水运
的繁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沙坡头,寻找那一份充满刺激的独特体验。
黄河一路奔波经黑山峡进入宁夏中卫县,出峡口不远将腾格里沙漠劈头截住,在黄河
北岸形成了百米多高的大沙坡。年深日久,沙坡越积越厚,与河对岸的香山对峙比高。沙
漠、黄河、青山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天然图画。历史上也称沙关。人们知道沙波头
,因为它是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曾经是古代丝路北道的重要驿站和兵
家必争之地。
据《元史》记载:“西夏乾定三年,即公元1226年,蒙古军攻破应里等县。应里与兰
州接境,西据沙山,东阻大河,蒙古王逾沙陀,十一月,蒙古攻灵州。”
书中所说的应里县就是今天的宁夏中卫县。由于沙坡头是河西走廊取道中卫县的必经
之路,历史上,蒙古王成吉思汗曾经亲自率兵,两次越过沙波头攻打西夏。
历史上,沙波头也叫鸣沙山,流经沙波头的黄河叫鸣沙河,旧时中卫所在地也叫鸣沙
县,是唐代的著名郡县。
对于沙坡头的鸣沙,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清《弘治宁夏新志》中对于鸣沙 “朝暮有
声如钟,天雨时益盛”的描述,或许是后来“沙坡鸣钟”得名的缘由。至今,游人若从沙
顶上往下滑,便会听到一种奇异的响声,若雷之隐隐、若车之辚辚、更像是一阵钟声从地
底下轰然而起,清然悠长、动人心魄。
“沙坡鸣钟”是沙坡头一绝。但过去能来沙坡头一游的人却太少了。古书上说,沙坡
头“黄沙没胫,人马惮行”,可以想见,当年丝绸之路上的骆驼队要从这里穿越浩瀚的沙
漠,该是何等的艰难!
主持人:今天来做客的依然是作家张贤亮先生。
主持人:张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沙坡头是出了名的流沙区,沙山堆在河边,
我就在想,哪一天沙漠会不会继续推进,把黄河阻断了呢?
张贤亮;那肯定不会。因为黄河的力量是很大的。你看沙坡头正好处在一河湾地区,
那么黄河至上而下,奔腾而来的时候,它在这个地方会形成一个回旋的上升气流,它会把
沙子逐渐往上推。沙子旋下来,它又推上去,永远是这个样,长期不变的。这个地方的景
色是非常秀美的,那附近有个村子叫童家园子。童家园子我们过叫番王园,其实就是西夏
的皇家花园。
在西北地区,历史上多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番邦”,其首领为番王。宋朝时,
中卫是西夏的军事要塞。据此推断,番王园的兴建应该在西夏或西夏以前。
童家园子在行政区划上属沙坡头村,村上几十户人家差不多都姓童。因为靠近黄河,
加上耕地少,童姓人家过去多以划筏子为生。
童老汉今年65岁,据他讲他家祖辈四代都住在童家园子。童老汉11岁就会划羊皮筏子
,到了十八、九岁,开始划着羊皮筏子帮父亲运货。童老汉不光是划筏子的好手,还会自
己制作筏子。
羊皮筏子一般由14个充气的山羊皮囊组成,固定在48根细木杆扎成的长方形木框架上
,可乘坐6到8个人,羊皮筏子不需要动力,顺水漂流,难以逆水而行。所以一般返程时都
要由筏工用肩扛回去。另外,皮筏子载重量不大碰到要运输大宗货物时,则可以将几个筏
子连接起来,既安全又方便。
张贤亮:我们现在看到的羊皮囊也叫浑脱。“浑脱”它是古代游牧民族装水、装奶,
牛奶、马奶的器皿。唐代的一部兵书叫《太白阴经》,上面说“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
满,紧缚其空”,就是它是空的,把它缚上以后缚起来。“缚于肋下,可以渡也”。这就
是说不是一个浑脱了,这也就成了两个浑脱,那么,浑脱多了它就成了羊皮筏子,是这样
的。什么叫浑脱呢,浑就是全的意思,脱就是把它扒下来,浑脱就是一张羊皮,一个羊要
扒成一个羊皮。整张的羊皮往下扒。
主持人:就是说单个的羊皮囊叫浑脱,就是可以渡河用,组合在一起叫皮筏子,就可
以作长途运输了。
张贤亮:这个羊皮筏子是黄河上特殊的水运。很多浑脱,就是很多羊皮组合起来常常
能够载重几吨、十几吨、甚至几十吨的货物。
羊皮筏子作为一种古老而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单个浑脱的使
用大约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明代文学家李开先的《塞上曲》写道:“不用轻帆并短棹,
浑脱飞渡只须臾”,对浑脱之便捷赞口不绝。至于其他地方,以浑脱为过渡工具的情形也
屡见于文献记载,宋神宗时,大文豪苏辙的一份奏议中这样记述,访河北道近岁为羊浑脱
,动以千计,“浑脱之用,必行军乏术,过渡无船,然后须之”。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
蒙古军征大理,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革囊就是浑脱,轻便的羊皮筏子简直
成了蒙古大军必备的军用物资。
清朝光绪六年以后,皮筏子被大量用于长途运输。这时英国纺织业异常发达,他们缺
少原料羊毛,而中国西北的羊毛基本上都当垃圾扔了,英国商人于是在宁夏石嘴山设立了
10家洋行,专门收集西北羊毛,然后经包头、天津外运。这时候的皮筏不仅数量多,而且
吨位大,宁夏段黄河河运兴盛一时。
凭借黄河之利,中卫河运一度十分发达,历史上曾有“中卫九渡”、“十二码头”之
说,中卫县成为当时这一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明朝皇帝朱翊钧还特批在中卫地区设立边境
贸易集市。大宗的食盐、煤炭、瓷器、木材,还有当地的特产香水梨都是通过这些渡口运
往各地,其他地方的物产也从这里流入宁夏。
中卫历来是边关重镇,边境贸易十分发达。如今,在中卫县城西北长城外侧,仍然遗
存有买卖城的旧址
说到宁夏河运,不能不提到中卫县城东10多里的莫家楼。自古以来,莫家楼渡口与仁
存渡口、石嘴山渡口并称为宁夏三大官渡。莫家楼既是一个南来北往的水陆交通码头,又
是一个商贸活跃的集镇。
据记载,民国政府曾在这里设立盐务局,每天到这里的大船和羊皮筏子有上百只,骆
驼达二、三千峰之多。当时有句话叫“有人不知中卫城,无人不知莫家楼”,可见莫家楼
的影响力。
王国正是莫家楼的农民。老人说,从他爷爷那时候起,他们家就在这里做买卖,他知
道很多莫家楼的故事和传说,很想把莫家楼的故事写成书,留给后人。
解放后,由于盐运减少,莫家楼失去了往日的兴盛。这条当时著名的“莫家街”依旧
是鹅卵石铺路,但再也看不到当年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景象了。随着黄河公路大桥、中
宝铁路的相继开通,莫家楼的辉煌成了老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陈年往事。
主持人:张先生,这个沙都“三绝”,我们已经讲到了两绝。一是沙坡头自然景色;
还有一个就是“浑脱”和羊皮筏子。那么这个沙坡头第三绝是什么呢?
张贤亮:这就是铁路治沙工程了。
在国民政府1918年的时候,准备修建一条包兰铁路,当时就因为难度太大了,就把它
放弃了。1957年,国家准备修建一条铁路。修建铁路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必然,是开发大西
北的一个主要措施,当时是定了三条路线。一条路线就是经过海原大地震造成的22公里的
断层带,这个工程是比较艰巨,第二条路线就是要两次跨越黄河,还要打通一条隧道。这也
是在建设上很不经济的。那么第三条路线就是穿越沙漠,当初认为很穿越沙漠是很容易的
,谁知道把铁路修通了以后才知道,这个流沙它不断的要侵蚀铁轨,它很快就把铁轨埋住
了。埋一次、清一次,埋一次、清一次,花功不亚于以前的两条铁路的功夫,经济代价也
太高。于是我们就想出来治沙,把流沙给固定住了。这个治沙确实创造了世界奇迹,就是
我们所说的三绝的其中之一,就是铁路的治沙工程。所以我们可以说三绝的其中之一就是
铁路的治沙工程。
腾格里,蒙语的意思是辽阔。从沙波头向西、向北望去,那里的大沙丘一个接着一个
,无边无际。沙丘是流动的。一起大风,往往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当地县志记载,清至
民国年间,风沙由低山丘陵向东南平原推进,“县西六七里外旧皆沙碛,沙涌若丘陵者已
久”,沙借风势,风助沙威,竟至于吞噬村落,毁灭良田。
沙波头是古灵州西域道的沙关要口。但在旅行者眼里,这条路却是饱含辛酸和充满凶
险的。它与蜀道并列,一向被视为畏途。
1958年,包兰铁路全线通车,沙坡头防沙护路的工作迅即展开。头几年,沙土漫道、
掩埋路轨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数起,铁路行车甚至一年16次中断。有人预言:沙坡头是包
兰铁路的“盲肠”,不出三年,这条路就会被流沙所淹没。
沙坡头防风治沙工程其实早在铁路通车之前就开始了。工程启动后遇到的困难,却比
最初预想的更加严重。国外引进的防沙栏派不上用场,在干旱缺水的流动沙丘上,一般植
物又极难生长。年初栽下的树,几场风刮过,树露出根,只能当柴烧了。
麦草方格是人们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创造的。一次休息的时候,几个年轻人用麦草在沙
丘上扎着玩,有的扎成草墙格子,有的把麦草拧成麻花状一把把往沙地里栽,有的扎出一
行汉字:“中卫固沙林场”。几天大风过后,奇迹出现了。按设计要求铺设的沙障不见踪
影,用麦草扎成图案的地方却还是老样子,沙未移,草没动。
几十年过去了,沙坡头举世闻名。中国人的创造力,在这一片沙漠上表现了出来。草
方格中间长出小草,栽满固沙植物的沙面上形成了生物结皮。昔日荒凉寂寞的沙坡头植被
覆盖率已达42.4%,成为我国第一个具备荒漠生态兼人工生态特征的自然保护区。
沙坡头铁路治沙防护体系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堪称首位的治沙工作,沙坡头声名大震,
沙都又添一绝。
自打沙坡头成为旅游区以后,每年游客都在增加。童家园子的村民忙了起来,日子过
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一大早,童老汉还是像往常一样帮着孩子们收拾家什,送他们出门。童老汉现在年纪
大了,旅游区为安全起见,不再让他划羊皮筏子,这门手艺,只能传给后辈去干了。
1994年沙波头治沙工程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奖”。旅游业的发展,使古老的羊皮
筏子又有了用武之地。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