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宁夏]回族之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y 7 21:55:26 2004), 站内信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回族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与汉族人比邻
而居,共同营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这里是宁夏永宁县一个普通的回族村庄,它叫纳家户。纳栋臣老人今年已经82岁了。
虽说已经四世同堂,可对老人来说,除了操持家里的营生,每天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到清
真寺做礼拜。
纳家户是一个回族人口占98%的“纳”姓回族村,村里现有建于明嘉靖三年的清真大寺
,距今已有470年的历史,主寺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宏大,是当地回族群众宗教活动的重要
场所。
回族定居宁夏的历史,可上溯到七世纪中叶,但回族大量入居则是在元朝。他的主体
是因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东迁的中亚、西亚人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有志愿东来经商的
商人。回族经元、明两代的发展,到清朝时,已相当繁盛,在宁夏有些地区回族人口多于
汉族人口。
回族的民族习性和居住形式的大分散、小集中,使回族经济形成了以农牧业为主,工
、农、商、服务业兼顾的特点,并突出表现了经商才能。
回族饮食习惯与汉族不同,许多人热心经营屠宰业、饮食服务业。现在回族开饭馆、
卖牛羊肉、卖瓜果蔬菜的遍布全国。宁夏境内的牛羊肉行,也多是由回民经营。俗话说:
“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就反映了回族这一传统经营特点。无论生活
在那里,回回民族恪守自己的生活习俗,在服饰和饮食上有着特殊的讲究
俗话说: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回族男子常头戴一顶撮口小白帽或
黑帽。而女子则以不同颜色的盖头区别长幼。中老年妇女常带黑色或白色盖头;少女们则
则喜欢青绿色或粉红色的纱巾。
回族是一个谦和、尊礼的民族,这方面宁夏回族尤为突出,如清真寺上的这弯新月,
娴雅、恬静而充满着活力。
主持人:今天做客的嘉宾是作家张贤亮先生。张先生,您好。说到宁夏,我想起在您
的小说"牧马人""绿化树"等作品中,曾经塑造过好几个回族形象,您也是长期生活在这样
一个回族聚居的地方,您能谈谈您的切身感受吗?
张贤亮:我是1955年到宁夏的,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我的生活当中,经常和
回民打交道,交朋友。对这个民族,我个人抱着很深厚的感情的。回民的形象多次进入到
我的小说当中,像电影《牧马人》,我的小说叫《灵与肉》后来谢晋把它拍成电影,《牧
马人》里面有个主人公叫郭谝子。其实郭谝子原形就是一个回民。他对汉族丝毫没有排它
情绪。把汉族人都是当作一个很好的朋友看待。还有《绿化树》里面的海喜喜,海喜喜的
原型也是一个回民。我总觉得回民有智慧,而且富有同情心,大度,非常豪爽。从海喜喜
的身上就能够表现出来。另外我有很多朋友,很多好朋友都是回民。在我的文学创作上也
给了我很多素材。在这里我也应该表示感谢。
现在我一方面是宁夏文联的主席,另外还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董事长。现在影视城
里我的主要的依靠力量,大多数是回民。我觉得回民是非常忠诚的,而且敬业,有道德操
守,是这样一个民族。
回族之乡的宁夏有回汉亲如一家的历史传统,由于长期和睦相处,回族文化的二元性
特征便分外光彩夺目。中国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回回民族从诞生那天起,他
们迁徙到那里,清真寺就出现在那里。今天,在宁夏城乡所有回族聚居的地方,都可以看
到形式各异的清真寺。有的庭院数进,宽敞明静,曲栏环绕,松柏碑亭,是典型的中国庙
宇式建筑;有的古朴雄伟、雕梁画栋、大殿宽敞,是宫殿式建筑,还有不少阿拉伯式或中
阿合璧式,即大圆顶、拱形门窗、攒尖塔挑。如宁夏银川市南关大寺和宁夏伊斯兰经学院
的建筑,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中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始建于明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同心清真大寺,是宁夏现存历史久远,规模较
大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在同心县城西南,由清真大殿、邦克楼、照壁和沐浴堂等几处主要
建筑组成,可同时容纳800人做礼拜。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聚礼、完成宗教功课的场所。虔诚的穆斯林几乎每天都按时
到清真寺去朗诵或倾听古兰经文,宗教信仰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随后的西征途中,在今宁夏成立了“陕甘宁豫海县
回民自治政府”,当时成立大会的会址,就在同心清真大寺。
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回族有宰牲、古尔邦、圣纪三大节日。尤其到了古尔邦节这一天,汉族群众会成群结
队向他们的回族乡亲祝贺节日,阿訇们也会借此机会,表达他们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在宁夏,回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习惯是受到保护和尊重的。自治区成立以来,每
年都有许多人前往麦加朝圣,完成了他们一生的心愿.
主持人: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近一个时期在媒体上多次出现的一个从宁夏南部山区走
出来的孩子,叫马燕。
张贤亮:马燕是通过她的日记,被一个法国记者发现的。《马燕日记》在世界上都是
很有影响的。这个日记主要表达了一个在山区生活的穷苦的回族孩子,她急切的希望接受
教育。为什么她急切的希望接受教育,是因为她希望能够摆脱贫困。我们现在说科技兴农
,就算她继续从事农业,也必须通过科技的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也一样需要知识。或者
她从事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同样需要知识。回族群众现在已经很深刻地认识到,获
得知识是他们摆脱贫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看从《马燕日记》里面就可以反映出来
这一点。
这里是宁夏南部一个环境闭塞的小山村,拜秀萍虽然年仅14,家庭生活的压力却已过
早地落在了她的肩上。在经济落后的同心县韦州镇,和她一样家境的女孩子还有很多。幸
运的是,虽然自己的父母不识字,可拜秀萍今年已经读小学六年级了。
心灵的启迪需要理性和智慧。在宁夏,回族学者杨怀中致力于此已有许多年了。他的
《回族史论稿》《伊斯兰与中国文化》正是在探索回族历史轨迹的同时,努力触摸着宁夏
回族民众的心灵世界。在杨先生看来,伊斯兰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个时代需要知识
做财富。先知穆罕默德说:知识是穆斯林丢失了的骆驼,无论在哪里发现,都应该把他牵
回来。
主持人:回族之乡的宁夏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古老的文明在新的土壤中得以
复兴,每一粒种子都有它生长的权利。可以说,宁夏回族赶上了好时候,在这里,我们衷
心地祝愿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