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汉中]人杰地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an 21 23:59:39 2005), 转信


  《三国演义》摆放整齐,翻开,“汉中”字样的翻页,群雄征战的场面、古汉台、拜将台、武侯祠等相叠、翻开《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我们仿佛还能听到战马嘶鸣,鼓声阵阵。那些群雄逐鹿的三国故事,有许多都发生在“汉中”。“汉中”,这个被罗贯中提到过两百多次的军事重镇,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施展文韬武略的福地。“福地汉中”,这个被秦岭巴山哺育的物产丰饶的西北小江南,人杰地灵,“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就出生在这里。
        
        

  张骞,汉中人,西汉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中《城固县志》记载:张骞的出生地,就在城固县城西南约一公里,紧靠汉江的白崖村。从汉中向东北开车四十分钟就是白崖村。白崖村也叫博望村。因张骞被封为“博望侯”而得名。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张,而且都是张骞的后代子孙。村子里的人说菜地里的许多蔬菜种子,都是张骞二千多年前从西域带回来的。“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至今村里人还把地里的蚕豆叫“胡豆”,黄瓜叫“胡瓜”,芝麻叫“胡麻”,以示对老祖宗张骞的念念不忘。如今博望村里,大部分人都以种菜为生。当年,老祖宗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蔬菜种子给了他们富裕的生活。问起张骞,人们都会自豪地说自己就是张骞的后裔。

  翠柏掩映的张骞墓,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发生过一件不平静的往事。1938年,因为战乱迁到汉中城固县的西北联合大学师生,得知张骞墓近在咫尺,于是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居住在墓地周围的张氏后裔,集结一千多人,肩扛锄头、扁担来守护陵墓,阻止发掘。他们认为祖先的坟墓被挖,是奇耻大辱。这次发掘虽然因冲突而中途停止,却意义重大。通过发掘,得出了位于汉中城固县的张骞墓就是张骞真墓的结论。

  公元前138年,张骞作为汉武帝招募的使者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乘马载驼,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准备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到达匈奴控制区时被匈奴人扣留。随行的一百多人也被分到各家当了奴隶。张骞被匈奴软禁了十多年后,终于出逃。这次出使张骞用了13年。西行时他带了一百多个汉人,回来时却带了两个胡人,一个是善于骑射的堂邑父,一个就是他的胡妻。《汉书》对张骞这样评价:“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也就是说,张骞胸襟博大,对人宽容,让人信任,连西域的人也都喜欢他。

  张骞第一次出使回来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为以后西汉和西域的来往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张骞就是从汉中盆地,走到了长安,又从长安,走向了更遥远的西域.开通了闻名天下的丝绸之路。今天经过汉中的108国道,就是当年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在张骞出使西域二百多年后,一个叫蔡伦的人也沿着这条路来到了汉中。

  让我们再一次认识这位东汉时中国伟大的发明家。蔡伦,生年不详。湖南耒阳人,十三、四岁就入宫做了太监。蔡伦曾任尚方令,他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工匠为皇室造剑。蔡伦制作的宝剑异常锋利,由于他的官职是尚方令,成语“尚方宝剑”就缘于此。因发明造纸术有功,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食邑 300户。蔡伦的封地在今天汉中洋县境内的龙亭镇。龙亭镇位于著名的古栈道子午道的南端,交通极为便利。唐玄宗时,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由四川经荔枝道转子午道,日夜兼程送到长安的。

  繁华的龙亭造纸图让我们看到了蔡伦造纸的全过程。从原料浸泡到纸张制成,整个造纸过程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由专职人员来操作。这是在龙亭镇出土的东汉时的造纸工具,因为有了蔡侯纸,人们不再用昂贵的丝帛和沉重的竹简书写,而改用价廉,经济的蔡侯纸。龙亭镇盛产造纸原料构树皮,当年因为出产“蔡侯纸”,龙亭镇的造纸业兴盛一时。

  公元121年,蔡伦死于一场宫廷政变。蔡伦发明造纸术到现在经历了一千八百年,手工造纸早已被先进的工艺代替。龙亭镇依然流传着古老的蔡伦造纸术,这也许就是汉中人对“龙亭侯”蔡伦的最好纪念。

  2003年6月,汉中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了反映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的特色,对汉中市城市道路广场重新命名。在重新命名的城市道路中,有以外交家张骞封号命名的"博望路",以造纸术发明人蔡伦封号命名的"龙亭路"。还有以三国时蜀汉大将魏延被斩之地命名的"虎头桥"路。

  汉中市中心广场是商业中心地段。商铺众多,招牌林立,在这儿里“古虎头桥”四个字格外显眼。“古虎头桥”是个碑亭,这个碑亭是 2002年汉中市政府在新建的现代化商城边,特意修建的。自从碑亭建好以后,沈明堂夫妇就在这儿做些生意。每天早晨九点钟,老沈夫妇在碑亭的生意准时开张。

  开张时,女主人总要掸去“虎头桥碑”上的灰尘,仔细擦亮墙壁上的《魏延传》。然后才去照看自己的生意。很少有人问起碑的来历,也很少有人知道,就是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三国故事。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一心想“克复中原”,可惜壮志为酬,便在征战中病死。《三国演义》中这样说,蜀国大将魏延头上有“反骨”,被怀疑有反叛之心。于是在诸葛亮死后,在汉中的虎头桥边魏延也被斩杀,临死之时,魏延连喊三声“谁敢杀我”,尽管壮烈,也难逃一劫。

  魏延,三国时候蜀国名将。做过蜀国第一任汉中太守。《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在做汉中太守期间,魏延利用《易经》中的 “重门”之法,在城周围筑起土围子,并在上面层层驻扎军队,抵御外来之敌。由于魏延治理有方,汉中因此得十年平安。特别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率一支部队从汉中的子午道偷袭长安,以配合诸葛亮在祁山的主力。他认为这样可以一举光复长安以西的地方。诸葛亮怕冒险而没有采纳,六出祁山皆以失败告终。魏延常感叹自己不能人尽其才。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他第六次北伐征战途中病死。蜀国长史杨仪决定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暂时撤军,停止北伐。魏延认为不可“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应该以蜀汉大局为重,继续北伐。但与魏延不合的杨仪,派马岱斩杀了魏延。也许魏延万万没有想到,让他屡次建功立业的汉中,竟成了他的最终归地。

  离虎头桥碑不远的石马坡,就是魏延墓所在地。墓早已不在,石马坡年底也要建现代化立交桥了。石马和石人已经搬进了汉台博物馆。这一切总能唤起汉中人对汉中太守魏延的追忆,“虎桥往事明月知,汉水长流太守名”,虎头桥碑旁的这副对联,也许正是汉中人对这位魏太守的最好记忆。

  今天,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还是造福汉中的魏延,都变成了汉中的城市道路名。汉中人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仿佛也在提醒汉中人,要记取汉中曾经的千年沧桑和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

  霓虹闪烁,华灯初上。汉水蜿蜒,秦岭逶迤。朴实淳厚的风土人情,绵延包容的人文历史。秦巴谷地汉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