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汉中]城池纪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22 00:00:35 2005), 转信
这是一个有着2300年历史的古城,但沉重的历史并没有牵拌住它前进的脚步。这,也是一个被大山环抱的城市,但四周的高山却没有挡住它飞翔的翅膀,行走在汉中街头,呼吸到的是和沿海大城市一样的强烈的现代气息。然而,这回荡在城市上空的钟声提示我们,这毕竟是一个有着辉煌记忆的古城,这一个“汉”字,就是那段非凡历史烙下的深深印记。今天的汉中人已把它作为自己城市的徽章,当作引以为傲的名片,不惜以各种夸张的艺术手法去彰显它,表现它的风采和神韵。
“汉”字,也是汉中小孩子学写毛笔字时练得最多的一个字,虽然它复杂难写。老师告诉他们,这是“汉族”的“汉”,也是汉中的汉,而汉族的汉正是从我们汉中的汉引申出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中的得名源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汉水的中游,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在古人看来,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山河万物是一一对应的,而汉水是天上银河的对应,应该是从那浩瀚星河中流淌出来的,因此汉水就有了“天汉”的美名。
在春秋时期,楚国、秦国和国三家为了争夺汉中,曾展开过一场长达百年的战争,经过反复的争夺厮杀,秦国最终取得了汉中的控制权,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在此设立汉中郡,修筑郡城,从而揭开了汉中历史的第一页,因此,这里成为历代郡、州、府、市、区治的所在地。
一百多年之后,一个叫刘邦的人来到了汉中,就是这个人,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和辉煌,在此之前,楚霸王项羽背弃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承诺,将率先攻入咸阳的刘邦分封到了汉中。那里山高路远,本是秦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刘邦起初坚决不想去。他的丞相萧何劝他,汉中有天汉的美称,在那里可以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最终,刘邦接受了他的建议,前往汉中上任。
400年的汉家基业正是从这里奠基的。
根据史料记载,刘邦在汉中仅仅驻留了四个月,但这短短的四个月,对刘邦一生的事业,对中国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汉中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刘邦在此驻兵屯田,事倍功半。充足的粮草收获,使汉军的羽翼渐渐丰满。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韩信的小伙子也赶到了汉中。他在后来“楚汉争霸”的舞台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过在起初,刘邦对他却并不感兴趣,虽然有丞相萧何的一再举荐,可是汉王却不为所动。空有惊世之才,却投报无门,在汉中城外的山野间漫步,韩信满怀的忧闷无处排遣。终于,韩信决定放弃,在一个满月的夜晚,他离开汉中绝尘而去。听到这个消息,萧何赶忙骑马追赶。褒斜古道上,从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故事。
汉中市留坝县境内有一条小河,它的名字叫韩溪。传说那个晚上萧何就是在此处追上了不辞而别的韩信。后人特意在河边的亭子里,立下这样一块石碑以示纪念:汉丞相萧何追韩信至此。据说当年是因为韩溪涨水萧何才追上了韩信,这样一条小河怎会挡住去意已绝的韩信呢?其实一旦遇到山洪暴发,韩溪就是另一番模样了。1981年,凶猛的溪水曾轻易荡平了河边的村舍,当地人至今谈之色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条小河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后人说:不是韩溪一夜涨,安得炎汉四百年。
公元前206年6月,一个盛大的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早年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终于登上了人生的高台。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把统率三军的将印交付给他,我们猜想刘邦那时的心里一定半是希望,半是忐忑和不安。年轻的韩信并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经过他的训练,全军面貌一新,战斗力大增。可以说,在汉中的三个月,是刘邦、韩信、萧何三人间关系最亲密的时期,他们共同协商,制定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这年的八月,他们告别了汉中的百姓,出兵伐秦,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五年之后,汉高祖刘邦把新建立的王朝命名为“汉”,他本人的年号也是从汉中时算起。在刘邦心中,汉中是他的“始封之地、兴王之所”,是属于他自己的,所以分封诸侯时,他没有分给任何人。对韩信来说,汉中又是属于谁的呢?多年以后当他被刘邦和萧何共同设计斩杀时,是否想起了三人在汉中度过的难忘岁月?
西汉王朝建立的第六年,张良辞掉了刘邦给他的三万户侯的封赏,外出学道云游,后来竟不知所踪,民间传说他后来在某处神山中得道飞仙而去。至于在哪座山,人们却说法不一。汉中境内紫柏山中的一个道观,这块儿石碑上赫然刻着“张良留侯辟谷处”几个大字,难道,这里就是那位传奇人物的最终归处吗?我们可以想象,当张良踏上汉中的土地时,一定会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当年他为刘邦“运筹帷幄”之时,对汉中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这位和韩信、萧何并称“汉三杰”的人,最后一个来到了汉中。
张良看来,人生如白驹过隙,何苦纠缠于名利。这位被刘邦称为智囊的人是一位真正的聪明人。当年追随刘邦的功臣们大都没有逃过满门抄斩的结局,只有张良隐身于汉中的山水间,修身养性,获得了心灵上真正的平安和满足。后人把张良称为英雄神仙,世上英雄很多,神仙也不少,只有他两者兼具一身,所谓功成身退轻富贵,英雄退步即神仙。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奇怪的竹子,它的根部是弯曲的,可长到三五尺后,就变得高大挺拔,当地人称之为“拐拐竹”,因为它刚好可以给老人做拐杖。人说这种竹子就是张良一生的最好象征,早年委曲权变以适应环境,后来退身世外,保全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汉中,这块曾经让曹操得而复失的土地,被曹操戏称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却是一个叫做张鲁的世为桃源。30年间,聚集了10万流民。依仗着巴蜀天险和政教合一的管理和东汉朝廷分礼抗争。成为汉中的第一个建设者。张鲁作为五斗米道的领袖,为人治病、教人思过、给人喝符水,开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试验。首先在汉中设立许多"义舍",所有教民都可以在义舍免费吃住,但食物不能带走;对于犯法的教民,原谅三次,事不过三,再犯就要受罚,但除非罪大恶极,否则刑罚不重,通常修路就可以抵罪了。汉中地区俨然是东汉末年的世外桃源,收容了不少穷苦百姓。这与千余年后,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某些政治实验有很多惊人的相似。
1958年,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在很多场合都向人们提起三国人物和事件.其中,张鲁就是其中的一位.毛泽东曾提到:,现在人民公社搞的供给制,不是按需分配,而是平均主义。中国农民很早就有平均主义思想,东汉末年张鲁搞的"太平道",也叫"五斗米道",农民交五斗米入道,就可以天天吃饱饭。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农民空想社会主义了。
一位1880年9月20日出生在意大利的天主教徒,据说在他23岁那一年他被派往中国的汉中传教。从此他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叫南怀谦。在汉中城的记忆中,从1903年到1914年的十年间,当地人常常看到一位面容清瘦、满脸络腮胡须的神父往来于汉中城、古路坝等各县之间,在传教的同时还带着一架笨重的照相机。后来,那些珍贵的照片一直保存在米兰宗座外方传教会的档案里,使我们今天能有幸见到汉中的历史见证。
在当时闭塞的汉中,人们把照相看成是摄人魂魄的"鬼眼",让许多人害怕,但南怀谦神父仍然以独具匠心的慧眼,捕捉了百年前汉中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镜头。从汉中向东驱车2个多小时,沿着这位执著的神父曾经骑驴或步行走过的崎岖山路,我们寻找曾经多次出现在这位神父镜头中的城固县古路坝教堂。教堂有西式的,有中式的,有半西半中式的,还有一张安康教堂的照片。因为那时,安康教区属于汉中主教区管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清末民初,是西方文化向汉中大量渗透的时期,这肯定是汉中第一批西洋风格的建筑,它从而大开了汉中人们的眼界。
南怀谦神父照片集里很大一批内容是反映各行业人们劳作的场面。街头理发匠在为顾客理发;渔民在河边训练鹭鸟捉鱼;农工在造纸场做工,旁边还站着公差模样的人,大概在检查监督吧;两个农民挥舞大斧,将一株大树从根部砍断,即将倒下;一位山民把一小捆树条拉弯在作弓;一位垂老的枪炮匠在两名助手的协助下,用手推钻把一根钢棍钻空制成枪管;猎人用长长的抬枪射猎,枪管还要由另一人扛在肩上;一张汉江洪水的照片,那汹涌澎湃的江涛,使人惊佩在当时那种摄影设备条件下,南怀谦竟然能拍摄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位中医大夫在为妇女号脉治病,拍摄者特地注明"在当时,男大夫诊病接触女性手部为最极限之身体接触";这个在20多名腰插手枪、手持毛瑟枪的保镖卫士护拥下,威风八面的人是清朝陕安道台黄浩,时任清政府驻意大利公使,当辛亥革命军攻占汉中时,却仓皇躲进了城固古路坝教堂。在一组军队操练照片中,有清兵的操练,辫子盘在头顶上,也有民国新军的操练、站岗,正印证南怀谦神父在汉中时正处在先清末后民国的交替时期。这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百年前的汉中,留下了宝贵的实证资料。
1914年9月,也就是南怀谦神父在汉中活动10年后,离开汉中,返回意大利,结束了他汉中的传教生涯.沧海桑田,100多年过去了,照片上那坚固雄伟的城墙、城门、护城河没有了,低矮狭窄的街道变宽了,城市农村的茅屋瓦房变成了高楼大厦,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等级公路。(火车、汽车)......这一切,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变化,汉中的变化,世纪的变化。
千年弹指一挥间,当帝王将相、皇权霸业的历史风云从这片土地上散去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流光溢彩的汉中。如果这个城市真的是从那银汉天河中流淌下来的小溪,那么,这夜色中的喷泉,该是其中最美的浪花吧?汉中是古老的,老到它的一草一木都有说不尽的典故,道不完的传说;汉中又是全新的,因为它迫切期待着,能有更多的霓虹灯火,将这城市上空大片的夜色点染成如画的美景。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