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千古灞桥遗风 倒是无情却有情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an 23 21:49:09 2005), 转信

   
  秋末之际,一场洪水直泻灞河,无情地冲刷着河床,“倒是无情却有情”,泥沙退去,水落石出,一下展现出了千古灞桥的遗址,因而前去灞桥旅游观赏者人流如潮。

  日前,笔者与著名作家陈忠实、京夫等人前去观览1400年前的古灞桥,心潮如灞水激起的浪花,难以自已。陈忠实手抚桥墩残迹,紧锁眉头,发思古之幽情,惊叹先辈们的杰出创造……

  老远望去,河道之中,灞水潺潺,桥墩静卧,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据有关资料介绍:灞河上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史载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祥之兆,便将桥改为“长存桥”。这次被大水冲刷出的灞桥为隋桥,建成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因在原灞桥址以南,故称为“南桥”,并在桥两边广植杨柳。到大唐时,长安人士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就是真实写照。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灞桥不光是一座富有人情诗意的桥,也在我国建桥史上写下浓重一笔。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桥比赵州桥还早20年。常言说: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灞桥的确如此。1994年,当地农民在河底“沙里淘金”无意中采挖出了桥墩,仅仅才是一角。这惊人的发现被列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重大发现,为我国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宏伟、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后被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政府无力进行保护管理,只好掩埋。看来这桥也耐不住寂寞,加上洪水有情,又让其显露出沙滩堆,岿然屹立在奔腾的河水里,青石衬底的11个桥墩一字形排列,还配套有巨龟昂首的造型,蛟龙飞舞的图腾石样,每个桥墩宽约3米,桥墩与桥墩之间相隔6米,东西横跨灞河约80米,正如唐朝诗人王昌龄曾在《灞桥赋》中描绘的以“若长虹之未翻”诗句大加赞美,让人可以想象出当年灞桥是何等壮观!

  考古专家认为:此桥时代最早、规模最宏大、等级最高;交通桥梁专家称:此桥科学的设计,有严密的结构;再加上发源于秦岭,北注于渭河的灞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使它成为拱卫京师长安的一道天然屏障,也阻挡着长安与其东部的交通物流与贸易,正如《雍录》文献论述灞河与灞桥的重要性时说:“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而出入尧、潼两关者,路必由之。”由此可见在古代交通军事上向来居于重要地位。这么好的桥,历经了风雨的沧桑,走过了唐、宋、西夏、金,直到元代被废弃,只留有残墩作证,向人们无言地述说这么一个不争的答案———大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因素并重,使灞河上源的秦岭植被大量毁灭,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携带大量泥沙注入灞河道,常年沉积如山,损坏掩埋了灞桥,谁之过啊?

  当我们乘着时代的列车,跨过今日的现代化灞河大桥,眼望横跨或残留在河道上的历代木、石、水泥、铁路桥和遗迹时,勿忘这残废了的隋桥,它的再次浮出奔流的灞水,将给人们留下灞水一样长久的思考。(韩星海)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