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见牛思齐|一年之计(),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榆林] 悲壮雄浑塞上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10 21:52:17 2006), 转信
这里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第一中学,这所学校在当地的名气很大。它的出名,除了升学率高、人才辈出以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在它的后院里有座古墓。这座硕大的墓冢,传说是三十万将士用头盔和战袍捧土堆起来的,墓的主人,是两千多年前声名显赫的秦朝的大将军蒙恬。
榆林在秦代的时候属上郡,是中原与北方草原的一个结合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把上郡作为大秦帝国的北部疆界,于是,派自己的心腹爱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驻扎,修直道、筑长城,建立防御体系……从此,榆林便逐渐地演变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相互争夺的边关要塞。
榆林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战争频繁的宿命。两千多年来,多民族、多部落之间的拉锯,各式各样“天子”“国王”的疆界之争,一方面把榆林的历史演变为战争史,另一方面,却成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史诗和英雄。
榆林当时是塞上,所以也是战争频繁发生的一个地方,因为它边地的一种苍凉,战争的一种频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来到这个地方诗兴大发,所以诞生了很多传世名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据说是在麟州写的,古麟州城遗址,在今天的神木县杨家城村。汽车沿窟野河谷北上,攀登一座大山,刚爬上山口,扑面而来的哨卡和墩台,就让人感到关隘要塞的雄险气氛。
麟州城改为杨家城,据说与杨家将有关。史料上记载,杨家是麟州的地方豪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混乱,杨继业的父亲杨宏信自立为麟州刺史。
从杨宏信开始,长子杨重勋,长孙杨光三代都是麟州的地方最高长官。生在麟州长在麟州,成名在雁门关的杨继业是杨宏信的二儿子,他在20岁时离开家乡麟州城去了太原,在山西建立了杨家将的英名。
范仲淹是当时北宋,他是在宋仁宗的时候1040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兼执延州。他在这任了四年,所以他就是这个麟州当时属延州管辖,他来这儿巡察的时候,写了这一首《渔家傲·麟州秋词》这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一种对于边地的一种苍凉悲苦的一种情景。再一个就是他的对于建功立业的这种心情和思念家乡的一种感情。他是属于当时说的江苏吴县,也就是现在的苏州,所以他感觉到这个"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当时的这种边地的一种苍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走进已成废墟的古麟州城,仿佛又置身那战事频繁的年代。麟州城易守难攻,它西抗西夏,东拒契丹,南护黄河东路,军事地位相当重要。因此,麟州是宋、辽、西夏战争的一个焦点。生长于麟州的杨继业和他的子孙在山西雁门关屡立战功;而在家乡,他的父亲、哥哥和侄儿也威名远扬。由于这些原因,人们逐渐地把麟州城称呼为杨家城,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一段残破的长城,那是两个烽火台,在长城内外演绎了很多故事。唐朝有个诗人高僧,也是诗人叫释子兰的写了一首诗叫《饮马长城窟》,他是这样说的:“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所以在这里很多人成就了他们的英名,在长城下也有很多人被冤屈而死。
说到发生在榆林的悲壮历史故事,不能不说两千多年前秦代的扶苏。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朝的太子。他的墓在榆林市绥德县县城的疏属山上。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只有扶苏贤良明达,颇具威望。他看到父皇焚书坑儒,认为不妥,便直言相谏,被秦始皇一怒之下贬到上郡,做蒙恬的监军,这是公元前212年的事。
到这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扶苏墓地,这个围墙是后来修建的。
秦始皇其实很看重他的长子,派儿子扶苏到上郡来监军有两个用意,惩罚和锻炼。惩罚他的不听话,锻炼他监军、执政的能力,让年轻的太子在边关体验打江山守江山的艰难。太子扶苏睿智豁达,深得蒙恬军将士们和当地老百姓的拥戴。
实际秦始皇是很爱他儿这个长子扶苏的,包括扶苏的名字都是秦始皇给起的,这是查史书看到的,这个扶苏“扶”扶持的意思,“蘇”呢咱从那个古人说文解字,草字头下来鱼禾,草就是万民嘛,禾就是当时的从中国来讲就是农耕渔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死于河北沙丘,留下遗诏,叫太子扶苏“到咸阳奔丧”。而当时与秦始皇一同巡游的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密谋让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继位,他们合伙篡改了遗诏。这个假诏书,历数了扶苏的为子不孝,蒙恬的为将不忠,竟赐了死罪令其二人自裁。扶苏接到诏书满腹委屈将信将疑,最后在住所附近的一个石崖下痛哭后自尽。
唐朝诗人陈陶《出塞行》里边有两句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说的正是这块地方。
无定河流域的榆林是一块诞生英雄的土地,是杨家将、折家将以及韩世忠、李显忠等历史名将的故里,也是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王嘉胤等农民英雄的故乡,在这块粗犷、豪迈和不安分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
老百姓出于对李自成怀念,就把它叫做李自成行宫,它不是李自成本身他自己修建的,如果修建是他自己修建的,应该叫大顺帝行宫,而不是李自成行宫,直呼其名这是老百姓对李闯王的一种亲切称呼。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清朝政府曾下令将有关李自成和大顺朝的遗迹全部铲除,为什么在闯王的家乡会完整地保留着这么一个行宫呢。这要从李自成行宫的来历说起。
行宫所在的盘龙山原名叫马鞍山,山上原有明嘉靖年间建造的真武庙,李自成行宫就是在这座真武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行宫建成以后,李自成回到家乡米脂,远远地骑在马上,就看见了这座依山傍水气势雄伟的建筑群,不禁心中大喜,并当即将马鞍山改名为盘龙山。
闯王死后,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十分怀念李自成,担心当局会拆除行宫,便抢先在主殿里重塑神像,将行宫再次改成了庙,烧香供奉真武祖师。家乡百姓们的聪慧使李自成行宫度过劫难。
崇祯三年,朝廷下令裁驿,他就失业了。失业之后,他因为欠了地主的债,又被告到官府,把他带着枷,跪在大街上,让烈日曝晒。以后又把他关在监狱里边,他的穷哥们高一功等弟兄们把他偷偷地放出去,他就跑到米脂县的西川,然后振臂一呼号召农民起义。好多穷弟兄们就跟上他走了。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大军攻进北京。他头戴毡帽、肩披斗篷、骑乌骓骏马,在万民的欢呼声中,在义军的簇拥之下进入北京城,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王朝。
米脂人李建功曾经写过一部描写李自成起义的小说叫《永昌演义》,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李鼎铭先生把这部小说拿给毛主席看,毛主席看了以后很感兴趣,让人专门抄了一部,以备后用。毛主席给李鼎铭先生写过一封信,讲到“李闯王是陕人的光荣”。
雄浑的大漠,壮美的高原,奔腾的黄河水,这是一个产生史诗的地方。那些声名卓著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那些早已久远的历史仿佛可以触摸得到,在陕北,一种豪迈唤起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诗兴,他大笔一挥,书就了气吞山河的诗词《泌园春·雪》。
1945年11月14日,发表在当时重庆的《新民报晚刊》上,所以当时一发表以后,整个当时的山城为之轰动。据说,当时蒋介石看到这个报纸以后,震惊得报纸都掉到地下了,所以召集了一帮文人要写诗刊压倒毛泽东,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压倒毛泽东。所以毛泽东写的这一首诗当时在整个中国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
1945年轰动重庆、轰动全国的词《泌园春·雪》不是当年作的,而是九年前的1936年,在这个叫袁家沟的地方写下的。那时的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刚刚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正值抵达陕北后的第一个冬季。红军在瓦窑堡开了个会,决定东征,把抗日的烈火烧到华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路东征到了黄河附近的榆林市清涧县,1936年2月5日,红军进驻了袁家沟。
2月7号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毛主席就当时住在这一孔窑洞里面,住在这块当时那一天可能下得雪很大,所以毛泽东工作了,大概2月6号工作了一个晚上,工作一个晚上,起来散步的时候看到漫天的大雪,毛泽东是湖南人,来到陕北以后看到这么大的大雪,所以他就散步上到那个山顶上,看到当时的整个北国风光,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看到整个黄河里边"顿失滔滔",所以他诗兴大发。
毛泽东在袁家沟的这孔窑洞里住了十五天,他伏在火炕的小桌上创作了《泌园春·雪》,那个原本普通的小炕桌,今天被当作文物保管在延安的博物馆。窑洞里除了家具是新添的以外,其他都是当年的样子基本没有变。
毛泽东是个坚定又乐观的人,他在陕北写了许多理论著作,也写了许多诗词。写诗对毛泽东来说是个乐趣,由于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毛泽东有了创作冲动的时候,总是顺手逮着什么东西就写在上边,所以,有很多诗词都遗失了。说起来,《泌园春·雪》也是毛泽东的偶感而发,随意之作。
毛泽东的诗大部分是写于马上,很多都淹没了,很多诗他就是随手,他也喜欢抽烟,在烟的这个烟盒上写了,构思了就写了,随手就扔了。很多(人)喜欢他的诗,就把他的这些诗拿到手,最后毛泽东回忆以后,把这些最后完成他的诗。所以在这块地方,也就是毛主席使他最后指挥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块地方,也是他诗兴大发的一块地方。
毛泽东在榆林的8个县36个村子留下了足迹。1935年毛泽东进入陕北,1948年他又从陕北东渡黄河走向全中国,在陕北的十三年当中,毛泽东和他带领的队伍,励精图治,诠释着诗词《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一般人眼里,陕北只是一块穷山恶水,大部分地区就是这么丘陵沟壑,可是在毛主席来说,这块地方是一块宝地,因为他来到这块地方,当时正是处于中国革命最低潮的时期,就是这块地方的最普通的劳动群众养育了他,而且毛主席基本上在十三年时间,他的脚步踏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山山水水。所以他对这一块土地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毛主席最后深富感情地说:陕北是块好地方。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