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新疆]大巴扎乌鲁木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y 7 21:50:48 2004), 站内信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
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它的首府坐落于有秀美草原之称的乌鲁木齐。
新疆,古称西域,现有47个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主持人:今天的嘉宾是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先生,艾先生您好。
嘉 宾:你好。
主持人:艾先生 我知道您是新疆人,但我不知道您是新疆哪儿的人?
嘉 宾:我是新疆伊犁人。
主持人:是吗?我也是新疆人,我是新疆乌鲁木齐人。
嘉 宾:那咱们俩是老乡。
主持人:对。那到了乌鲁木齐,我觉得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可能就是二道桥的大巴扎
。那这个巴扎除了集市的意思以外还有没其他的含义?
嘉 宾:还有些隐喻,比如说对一些热闹场面的形容和对一些欢乐气氛也用巴扎这个词
汇来形容。那么这个巴扎说起来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联系是非常密切。一个牧民呢从
山上赶着他的牛羊进城了,然后到巴扎了,把他的牛羊卖了,卖了以后然后再给老伴买点
什么东西,给女儿买点首饰,给儿子买顶帽子,再给家里买点茶、买点什么盐然后往怀里
一揣,扎着腰带,高高兴兴骑着马回去。晚上他们家就成了巴扎,就很高兴。
主持人:家里也是个小巴扎。
嘉 宾:是,你看给老伴带来了什么给女儿带来了什么,给儿子带来了什么,给儿媳带
来了什么,全部摆出来,琳琅满目。然后高高兴兴,等于这一家也逛了巴扎,所以这个巴
扎不光是买东西的地方它还给他们带来欢乐给每个家庭带来欢乐。那么洪涛,你对巴扎有
些什么记忆呢?
主持人:巴扎给我印象最深的……我觉得是声音。
嘉 宾:声音?
主持人:对,各种各样的声音。 每逢盛大的节日,维吾尔族人都会敲响这独特的民
族乐器——那格尔。今天的鼓声是为庆祝新疆国际大巴扎的开业而响起。
融合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的大巴扎不仅成为乌鲁木齐的标志性景观,更
是四方游客乐而忘返的购物天地。国际大巴扎所在的二道桥地区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
圈,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过去,这里只能用脏乱来形容,但现在所有的变化,也只是
乌鲁木齐人改善少数民族居住环境,改造旧城区,美化城市环境的众多工程之一。乌鲁木
齐人说:“不到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就等于没有到过乌鲁木齐”。新疆国际大巴扎,已成
为人们了解乌鲁木齐的重要窗口,而这里货柜中陈列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钱币,则从一个
独特的侧面展示了乌鲁木齐这个城市的变迁。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田卫疆】“历史上乌鲁木齐这个地方很重要的一个
是草原牧民转场、迁徙活动的地方。我们从目前发现的,就是说起码在新石器时代在乌鲁
木齐这个地方已经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在这个像柴窝铺,在阿拉沟,在乌鲁木齐乌拉泊
,乌拉泊水库,都曾经有过发现,所以我们说乌鲁木齐,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年轻城市。
道理就是说,在丝绸之路上,从古代开始乌鲁木齐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商道,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发展、它的兴起,真正是从明末清初开始。”
位于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这声声驼铃不仅带来了
交换的货物,更融合了各地的文明。而依据传统的民族手工业,这里的商业氛围也逐渐浓
厚,更形成了众多别具特色的传统巴扎,也正是这散落在天山脚下或掩埋在沙土之中的古
钱币告诉人们——以钱易物的交易方式在巴扎中已流传了千年,直到今天。在巴扎中购物
,买到的不仅是商品,更可从中了解乌鲁木齐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得
新疆众多的少数民族具有随身佩戴小刀的习俗,虽然现在的生活方式转变了,然而这种传
统一直保持到今天。对于他们来说,刀,不是战争的武器,不是伤人的凶器,而是如同筷
子般的日常用品。
和杭州的“张小泉剪刀”一样,巴扎中出售的“英吉沙小刀”在新疆也久负盛名。它
因产于英吉沙县而命名。对于这里的工匠来讲,制作小刀的过程绝非打造铁器那么简单。
冶炼时火候的把握,打制时力道的控制,雕刻时的耐心与细致,这一切,都需要用心的理
解与投入。
英吉沙小刀的工艺没有文字记载,要得到真传必须得持之以恒。就是在这口传心授下
,古老的手工艺得以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这叮叮当当的锻造声中,
在这火花的四下飞溅之中,游牧民族的骁勇与彪悍溶入小刀之中,使小刀成为男子汉勇气
与威武的象征。 和小刀一样,花帽,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到巴扎中挑
选一顶称心的花帽对于新疆的各民族的人来讲都是一件乐事。而戴帽子,对于维吾尔族的
男性来讲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婚事或丧事等正式场合一定要戴上帽子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
或不尊重别人。在参加宗教活动中则更要戴上帽子,以示对真主的尊重。戴帽子,被维吾
尔族视为一种美德。在乌鲁木齐的街头可以看到戴着各式花帽的人,而通过帽子的样式就
可以分辨他们的年龄,职业,甚至家住何方。
楼望皓,是研究新疆民俗的专家,他向我们讲述了花帽中蕴藏的玄妙。
【民俗专家 楼望皓】“比如说,就这个帽子,这叫巴旦木多帕,南疆一种干果就叫巴
旦木。多帕就是帽子的意思。这种帽子呢是在南疆人戴的。一看这种帽子呢就知道是南疆
人,不会是北疆的人,也不会是东疆的人。这种帽子是东疆人戴的帽子,吐鲁番和哈密的
人戴这种帽子。他的特点是花比较大,又鲜艳,黑底或者是绿底。这种帽子叫齐满塔什干
多帕。这种花帽呢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干部戴的。这种帽子做工比较精细,小玫瑰花做的比
较讲究。戴这种花帽的一般都是小孩,或者是没有结婚的姑娘戴这种帽子。这种帽子是和
田、玉田戴这种花帽。这种帽子我估计是在全世界帽子里面最小的帽子。虽然戴在头上但
是它起个花的作用,起个装饰作用。近看能看出是帽子,从远处来看呢,像戴个花一样非
常漂亮。传统的花帽都是女人们手工缝制的。在今天,很多的维吾尔族妇女仍有自己缝制
花帽的爱好,这也使得巴扎中出售的花帽有着多种多样的款式和花样。戴上花帽,弹起“
热瓦普”,敲响维吾尔族的手鼓“达普”,在大巴扎中就可以领略到新疆所特有的少数民
族风情。”
主持人:说到这个乌鲁木齐,我觉得我从小生活在这个城市是挺幸运的。当时那是小
孩心理了,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因为维吾尔族有古尔邦节,我们要到少数民族维族同学家
去拜年。去拜年啊,主要就是为了想吃人家打的那种点心,我觉得各式各样的不仅好看而
且特别好吃。那种味道,我觉得现在的饼干各种各样的点心,我觉得已经找不来我小时候
吃维吾尔族打的那种点心的味道了,太好吃了。
嘉 宾:说起来,饮食是一种文化。在乌鲁木齐这儿,就体现着各民族的这种饮食文化
。什么样的食品都应有尽有,是一个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从小生活在乌鲁木齐,真的是饱了口福了。现在我到北京的一些
夜市上去的时候只要一听到新疆羊肉串的叫卖声,“烤羊肉,烤羊肉”我就走不动了。我
一定要去吃上几串,太香了! 伴随着这特有的腔调,新疆的烤羊肉串早以风靡大江南北
。在巴扎中四处飘散的烤肉香味,往往令人胃口大开。吃烤肉时更不可缺少的一种特色美
食是馕。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看到任何一种食品会被如此地推崇,而馕,对于新疆的各
民族人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不仅在巴扎中,甚至在乌鲁木齐的街头,随处都可
见烤馕、卖馕与买馕的人。
对于维吾尔族人来讲,馕不仅是食物,更成为了一种象征。维吾尔族的婚礼中,在早
晨,新郎要到新娘的家中举行一个仪式。在新娘家中,要用馕来招待客人。主婚人在宣布
二人成为夫妻之后,要向新郎新娘赐一块蘸过盐水的馕,新郎新娘分别吃下后,就表示成
为了一家人,今后要同甘共苦,白头偕老。这时,馕,是共同生活的象征。在新娘的母亲
和女儿告别时,母亲会用馕在女儿头上绕两圈,这时,馕,代表着母亲的祝福。
逛巴扎,抓饭也是不可不吃的美食。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罗”,更被称之为“十全
大补饭”,皆因其选料的独到。洋葱中含用的“蒜辣素”具有杀菌之功效;而日本称作“
地参”,中医俗称“小人参”的胡萝卜更是具有补气生血、安神益智的妙用;再加入本身
就有滋补功效的羊肉,这蒸出的米饭成为维吾尔族招待贵宾的首选。
在汉朝之前,新疆并没有蔬菜和瓜果。汉代的张骞经由丝绸之路从中亚带来了一些蔬
菜和瓜果,其中有一些首先在新疆“安家落户”。现在,新疆很多蔬菜和农作物的名称就
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黄瓜叫“胡瓜”,蚕豆称“胡豆”。据考证,手抓饭的几种原料中
,胡萝卜和洋葱最早是源于西亚,大米则是明朝时从中原地区传入新疆,抓饭这一民族特
色美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所俱有的善于接纳与融合的传统。
这种善于接纳与融合的传统也体现在乌鲁木齐人的日常生活中。民俗专家楼望皓正准
备筹备一个民俗展。他的维吾尔族朋友来到家中做客,就一些民族习俗进行了交流。
两千年前从汉朝远嫁到新疆的乌孙公主在一首诗中写道:“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牛
羊肉和奶制品是过去新疆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的主要食品。虽然当年张骞出使西
域,带回了一些蔬菜和瓜果,但似乎并不被人们所接受。伴随着进一步的交流与发展,人
们普遍接受了均衡饮食的观念。蔬菜类,甚至海鲜类的各式菜肴如今已出现在各少数民族
的餐桌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也汇集到了这夜市巴扎。
在乌鲁木齐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中,长期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等13个
民族。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乌鲁木齐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
宗教并存的地区。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等宗教在这里和谐并存。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保障了各族人民的信仰自由,也使得乌鲁木齐这个城市有着多元的、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主持人:看完上面这个节目,我真的是作为一个乌鲁木齐人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原来
只知道这个馕好吃,但是确实不知道馕还寄托祝福。
嘉 宾:这个馕在维吾尔族和新疆其他这些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哈萨克这些民族
生活中,它除了是日常的食品一日三餐要吃它以外,有时候它是你的契约的象征。你可以
指馕发誓。你比如说咱们两个要对什么达成一个协议的话,馕放在前面,有古兰经的,古
兰经放在前面,如果没有古兰经,馕放在前面,然后指着馕发誓。
主持人:那在那么多的食物里面,为什么单单选择馕呢?
嘉 宾:因为馕是主食,一日三餐离不开馕,它是生命的依托,所以它是最高贵的。
主持人:到了这个大巴扎以后,和生意人进行买卖成交的时候,这种讨价还价的方式
是非常特别的,而且这个我觉得是在其他一些商场或者城市购物的时候,你会有完全不同
的感受。说到这儿,我好像又记起了一种声音。
巴扎中,不时会响起阵阵的巴掌声,这是维吾尔族商人在交易中讨价还价的一种独特
方式。噼啪作响中,传达的是一口价的决心和希望得到对方的信任。价格是否公道不说,
购物的人倒是能够从中得到在其他地方购物时体会不到的乐趣。也许维吾尔族人擅长经商
的美名也是由此而来。维吾尔族人阿孜古丽·克依木江在巴扎中经营地毯,为了招揽顾客
,她将地毯的手工作坊搬进了店里。
【阿孜古丽·克依木江(维吾尔族)】“ 外地来的顾客多一些,他们觉得手工摊子,
就是手工织的嘛,一看就是正儿八经手工的东西,纯羊毛的。这个纯羊毛的东西就是,老
人铺地下,躺在上面腰不疼,腿不疼,治病的东西这个,羊毛嘛。 巴扎中的商品意识也
渗透到了乌鲁木齐的各个角落。远在乌鲁木齐百十公里外的白羊沟风景区,哈萨克族姑娘
古丽斯木·郝海也在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毡房。”
【古丽斯木·郝海】“1992年我到这里就是专门出租马。那时候毡房里面根本不让进
。我奶家就在那个草坪上面,就是牧场里面。经常带客人到那里。我就带客人进去。客人
进去以后,他们提出要喝马奶子呀,奶茶,然后在那个桌子底下就是碗底下,喝完奶茶以
后压了些钱。第三年我就把毡房也拿上来,就放开了。这样人的思想也就开发了嘛,都去
这样做,这个收入也挺好的,进来一个人喝喝奶茶十块钱,吃饭都可以。”
思想观念的转变改善了新疆人的生活,而且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快。在这样的山区,甚
至在几年前还进行着被称之为“一脚钱”的交易方式,像卖杏,买卖人并不论斤数两。买
杏的人只是朝杏树踢上一脚,不管树上掉落多少杏,都价值一角钱,也就是一毛钱。这或
许体现了人们的质朴,但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如今,依据乌鲁木齐的外贸口岸,新疆各族人民更是与周边国家做起了对外贸易,将
自己的民族特色商品远销到国外。
1992年7月,经过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科学研究和测算,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实地位置
在乌鲁木齐郊外30公里处。
乌鲁木齐是亚洲的中心,这也许只是个地理上的概念,但乌鲁木齐人相信,亚洲的中
心同样也可以成为中亚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乌鲁木齐人要把这个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
城市建成一个“国际化商贸城”。外贸口岸的建立,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交通运输的
建设,使得丝绸之路不再艰难。乌鲁木齐,这个城市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最大的巴扎。
小说中堂吉诃德不曾战胜的风车,现在被乌鲁木齐人安插在郊外的大地上,利用终年
不止的塞外之风给乌鲁木齐的夜晚带来光明。
入夜后,喧闹了一天的都市慢慢安静了下来,巴扎里的叫卖声也渐渐远去了。经济的
繁荣,城市的发展并没有给这个城市带来嘈杂。回荡在乌鲁木齐上空的,仿佛依然是那清
脆、悠长的驼铃声。主持人:乌鲁木齐这些年的发展真的是太快了。我每一次回去都有耳
目一新的感觉。
嘉 宾:我也刚刚从乌鲁木齐回来,我也差点认不出乌鲁木齐了。乌鲁木齐变化确实太
快了。我们刚说的是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其实乌鲁木齐洽谈会把整个乌鲁木齐搞成了一个
大巴扎。这个对乌鲁木齐的发展应该说是促进太大了。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