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Ranger∵临(近春园|堂前晷边),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内江]内江轶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l 10 13:50:41 2005), 转信


  这是一种川剧的绝技——变脸,许多四川以外的人知道它是通过一部同名电影。 


  电影《变脸》的编剧是一位有“巴蜀鬼才”之称的戏剧家,他就是魏明伦,一个道地的内江人。 


  这是内江市一个叫桂湖街的地方,魏明伦就出生在这里。他说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可以看到故乡内江的影子,那么,内江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 


  在内江的资中县,有一座气派非凡的建筑,这就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精神殿堂——文庙。 


  资中的文庙始建于北宋,这里十分完整地保存了从清代康熙年间到民国时期的十块匾额,在各地的文庙中也不多见。 


  文庙是过去文人举行祭孔大典的地方。资中的文庙里有一座高大的孔子牌位,非常引人注目。明朝嘉靖皇帝曾经下令,将孔子牌位的大小统一为二尺三寸,资中的这块孔子牌位就是在嘉靖年间树立的,却高达八尺八寸,比皇帝规定的标准大了近四倍。 


  资中的文庙更不同寻常的是,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文庙中,孔子都是端坐于庙堂之上,接受读书人的朝拜。在资中,孔子却与众不同地站着,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这幅《孔子访弘问乐图》说起。春秋的时候,资中有一个叫苌弘的人,他学识渊博,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乐,是当时周朝的大夫。 


  据说苌弘曾经在这个石洞中夜观天象,昼习韶乐,孔子曾专门请教他:究竟武乐和韶乐哪一个更好呢?苌弘说,韶乐可以称得上是尽善尽美的音乐。在听完苌弘的介绍后,孔子特地跑到齐国去欣赏韶乐,听完孔子由衷地感慨道:韶乐的美,让他三个月不知肉味。 


  因此,苌弘可以算得上是孔子的老师,在苌弘的故乡资中,倡导尊师重教的孔子当然以身作则,站起来以示恭敬了。 


  文庙坐落在资中的一条状元街上,之所以叫做状元街,是因为 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这里就出过一个状元。 


  110年前,这里又出了一个很出名的状元,他的名字叫做骆成骧。在骆成骧之前,整个四川在清代的近三百年间没有出过状元,骆成骧中状元破了巴蜀的天荒。 


  同期:资中县博物馆 馆长 李建初 


  在我们四川清朝没有出过状元,人家外地人嘲笑我们四川人.如果你们四川人要想做状元,(除非)铁树开花马长角.清末呢资中终于出了一个状元,叫骆成骧.骆字左边一个马, 右边一个各,因为我们四川人呢,各和角不分,(所以大家说)马终于长了角了. 


  骆成骧是清末屈指可数的最后几位状元之一,在他中状元的10年后,科举制度被取消,状元这个词永远的尘封进了历史的记忆中,他也因此成为清代四川惟一的一个状元。 


  骆成骧从资中赴京,参加考试的那一年是公元1895年,正是康有为公车上书的那一年。 


  在那年的殿试上,渴望维新变法的年轻皇帝光绪出了四道题,而在殿试的对策上,骆成骧只用了不到两千字,却引经据典、言辞恳切地提出了为国分忧,改革图强的主张。 


  那一年,南海举人康有为中了进士,而资中的骆成骧却被光绪钦点为头名状元。 


  六十年后,大画家张大千在海外画了一组思念故乡的《资中八胜册》,其中的一幅《三峰毓秀》,还记述了骆成骧中状元的故事。 


  “三塔成,状元出”虽然只是传说,却传达出资中人对地灵人杰的美好期许。 


  《资中八胜册》之《三峰毓秀》 


  同期: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魏明伦 


  《易胆大》是我二十多年前写的,我的成名作写川剧艺术漂泊江湖。其中《易胆大》有一个,它其中一个发生的地方叫龙门镇。这个龙门镇就是以我们内江龙门镇作为背景,内江就有一个龙门阵作为背景的。 


  魏明伦在内江度过了他的童年,四十年代的内江是他最熟悉的,《易胆大》正是把那个时候的内江搬到了川剧的舞台上,让从没有到过内江的人也能在其中看到老内江的影子。 


  内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始建于东汉,古称汉安,后称中江,隋朝的时候,隋文帝因避父亲杨忠的名讳,依据此地“水去复还来,三回两转,环绕城郭”的特征,改中江为内江。 


  内江距离成都173公里,距离重庆167公里。自古就是往来成都和重庆的必经之地。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历来商贾云集,文风也极为昌盛。 


  在内江的东兴区,临江的石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其中以“挂榜山”最为醒目。 


  要辟出江边一整面的山崖来悬挂中举的皇榜,可以想见当时此地中举的人一定不在少数。 


  除了清末状元骆成骧,一百年多年来,内江的文化名人也的确是层出不穷,这里历来就有书画之乡的美誉,是张大千、张善子兄弟等一批书画大家的故乡。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上也镌刻了一个内江人的名字。他就是喻培伦。 


  小时候的喻培伦十分顽劣,后来家人在资中为他找了一位名师,在老师的教导下,年轻的喻培伦开始发奋图强。 


  1905年他东渡日本求学,在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都无法实现的情形下,他选择了革命救国的路。 


  1911年喻培伦在黄花岗慷慨就义。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追喻年仅26岁的喻培伦为大将军,章太炎也为他撰写了《赠大将军喻培伦传》。这幅长卷就是被誉为三绝的《赠大将军喻培伦传》。除了喻培伦和章太炎,上面还有一个名字——张大千。喻培伦是张大千的表叔,他在黄花岗英勇就义时,张大千才十二岁。而张大千书写这幅长卷时已是年近七旬,视力已经模糊不清,但那份割舍不断的亲情与乡情还是让他挥笔写下了这幅长卷。 


  让内江为之骄傲的人还有许多。 


  在中国,有一个著名的新闻奖,是以一个内江人的名字命名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新闻记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时,他却把这个职业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致。 


  这个人就是范长江。 


  内江的赵家坝就是范长江的故居。 


  这个被祖父视为范家千里马的孩子,长大后他的足迹果然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深入到了中国的西北角。 


  他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在那个资讯交流极为不便的年代,他用匪夷所思的方法获得了他想要的信息,并用他非凡的视角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告诉给了世界。 


  内江古来有一个“七孔照沙洲,江水日夜流”的民谚,说的是挂榜山旁,一个江边的山洞里有七只金鸭子,所以此地会出人才。过去的确有许多内江人沿着沱江走了出去,成就了一番事业。 


  吴承蔚是内江的一位作家,他也曾走出去过,但最后又回到了内江,因为被沱江滋养的这座城市才是他的文学之源。 


  吸引吴承蔚回到内江的是这些船工,他们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穿州过府跑码头,他们的经历在吴承蔚看来,讲述的就是沱江与内江—这条江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同期: 作家 吴承蔚 


  内江就是沱江的一个码头,它的兴起就是因为有沱江流经这个地方。然后这个地方慢慢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也就是沱江滋养了内江。应该说是,内江的繁华和这条江是分不开的。 


  回到内江,吴承蔚沉下心来写作,这条江,这些人和事都化成了他笔下的文字。 


  沱江如今静静地流淌着,只有这位船工高亢的沱江号子能让人想起它当年的繁华热闹。从前的内江,漫山遍野大量种植都是甘蔗,运甘蔗的船在沱江上往来穿梭,日夜不停。 


  内江过去因为盛产甘蔗,榨糖业非常发达,糖商云集,糖号林立,因糖而变得十分富庶,内江因此被誉为甜城。 


  同期: 内江市作协副主席 黄剑庆 


  1916年的时候,冯玉祥将军在他的《我的生活》里回忆道,1916年他在内江过的时候,他就说没有到内江,离内江还有十多里路的时候,就看到漫山遍野的蔗林 ,甘蔗很多很多,他说在这样富庶的地方。证明了内江的富裕, 甜城的富有是名不虚传的。他在城里面到了一条街。他说东西长数里,沿街有冰糖,有四五尺高的冰糖立起。 


  清代咸丰年间,内江有一个姓李的人,靠着一手熬糖的好手艺发了财,之后不惜重金,得到了许多名人的真迹,其中最珍贵的是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幽兰赋》,他用熬糖赚来的钱,请人专门从巫峡采回来七块巨石,把《幽兰赋》刻在了上面。 


  如今,这珍贵的碑刻仍然完好的保存着,见证了那段因糖而富庶,因富庶而文化繁荣的岁月。 


  同期:内江市作协副主席 黄剑庆 


  到了清末和现代,特别是民国以后,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内江出了很多名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名人在内江?特别是在近百年历史中产生了这么多名人,它主要有这么一个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内江的文化事业。 


  如今的内江,榨糖的作坊已经很难再看到了,糖渐渐地进入了历史,但因糖的兴盛而派生出来的蜜饯,还在不断延续着这座甜城的故事。 


  这里是内江的威远县。上个世纪30年代末,这座宁静的小城曾经接纳了两所从远方迁来的学校。 


  那是在整个华北都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时候,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东北中山中学,和由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创办的东北中学开始了南迁的旅程。 


  在经历了无数辗转曲折之后, 1939年的5月,这两所学校迁到了内江威远县的静宁寺。 


  带领我们走进静宁寺的这几位老人都是当年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今天,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也已经是75岁的高龄了。 


  六十多年过去了,当他们再度回到这里,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仍然清晰得就像昨天一样。 


  东北中山中学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毕业于清华、北大、东北大学的 高材生,是当时一流的中学教师, 


  静宁寺是川南最大的庙宇之一,当时迁到此地的师生有一千多人,他们的朗朗书声取代了古刹的钟声,给宁静的古刹增添了从未有过的活力,也给当地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老师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歌咏、话剧来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 


  1939年秋,为了感谢当地人的帮助,东北中山中学开始招收少量本地学生。 这几位本地的老人,当年就这样进入中山中学 ,有幸接受了当时第一流的中学教育。 


  抗战胜利后,东北中山中学于1946年的10月迁出了静宁寺,回到了北方。但这八年的岁月,他们给地处川西南的小城威远,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同期: 威远县文化体育局 郭永权 


  他们在八年的办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标本。以及各种实验器材,办学条件,在他们迁走后,他们无偿把这些资源赠送给了我们威远,有利的支持和促进了我们威远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把他们北方先进优秀的校园文化,带到了我们南边,特别是它离开之后,我们县级中学,威远中学也搬到这个地方来。吸收和借鉴了他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威远中学现在在全市,内江市是一流的 。 


  这是西南最大的城市广场,内江的大洲广场。 


  魏明伦为广场的落成撰写了一篇《大洲广场赋》。 


  他说他对故乡所有的感情都浓缩在了这篇赋里,“吾乡如画,多少豪杰”,张大千、喻培伦、范长江,这些人的名字已经烙印在内江的历史中。这座位于“天府四川腹地,成渝两地中途”的甜城内江,未来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
            ┌┬┐ ┌┬┐ ┌┬┐ ┌┬┐    ┌┬┐ ┌┬┐ ┌┬┐ ┌┬┐
            ├旧┤ ├梦┤ ├难┤ ├圆┤    ├行┤ ├胜┤ ├于┤ ├言┤
            └┴┘ └┴┘ └┴┘ └┴┘    └┴┘ └┴┘ └┴┘ └┴┘
            ┌┬┐ ┌┬┐ ┌┬┐ ┌┬┐    ┌┬┐ ┌┬┐ ┌┬┐ ┌┬┐
            ├自┤ ├强┤ ├不┤ ├息┤    ├厚┤ ├德┤ ├载┤ ├物┤
            └┴┘ └┴┘ └┴┘ └┴┘    └┴┘ └┴┘ └┴┘ └┴┘


※ 修改:·Gforce 于 Jul 10 22:30:00 修改本文·[FROM: 59.66.139.195]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59.66.139.19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