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见牛思齐|生死攸关又一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天府的记忆] 川纳百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26 21:13:47 2006), 转信


  谁第一次看到这脸谱的神奇变化,都会为之惊叹。这个出自四川民间的传统艺术,早已名扬四海。 


  2004年10月8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成都,在机场,除了例行的仪仗和鲜花外,川剧演员表演的瞬息万变的变脸艺术,令这位来自文化艺术之邦的法兰西总统惊讶不已。 


  今天著名的川剧艺术,还有名扬四海的川菜、川酒,都不是完全出自四川本土,而是典型的移民文化的结晶。 


  这座位于成都西南角的桓侯巷。相传是蜀国名将张飞的衣冠冢和祠庙的所在地。。 


  1985年,当考古工作者开启了这厚重的墓室时,人们都惊呆了,这里的文物根本与张飞无关,原来这是南北朝时期的成汉墓。更使人吃惊的是,墓中出土的陶俑一个个高鼻深目,活脱脱是一群少数民族的形象。它意味着,两千多年前,成都就有了远方的移民。 


  在三星堆博物馆中最吸引人的珍宝之一,是这些硕大的铜面具。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有两类不同的脸型和发式:一种是高直棱形鼻,一种是宽扁蒜头鼻,前者属于古代的氐羌系,后者属于古代的濮越系。前者应当是早期的居民,后者应当是后来的移民。这说明,四千多年前,这里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 


  在成都的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而每一次移民,都伴随着战争与血腥。 


  宋末元初,横扫欧亚四十余国的蒙古骑兵,在巴山蜀水遇到了顽强抵抗,成都的官民们就是在这个七平方公里的云顶山城,与蒙古军队对峙了15年。近半个世纪的战争使成都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死于战乱。从此,四川开始了他第一次持续了数十年的被称之为“湖广填四川”大移民。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明末清初,长达80年的战乱,使成都变成了一片废墟。 


  当清王朝的四川巡抚张德地到达成都时,他向朝廷上奏了他的亲眼目睹:“居民至多不过数十户,及至村镇,止茅屋数间,穷赤数人而已。” 


  战争,使曾在唐代人口高达58万、并进入世界大都市之列的成都城,到清初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 


  此后的十几年间,成都城内人烟绝迹,虎狼出没。 


  面对这座空城,在清政府的鼓励下,来自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陕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移民大量入川。 


  这个波涛汹涌的移民浪潮持续了近百年,入川人数高达一百多万人。 


  移民们用不同的乡音、唱着故乡的歌儿、带着各自家乡的情思、创业的梦想,向成都平原走来,向这座已经荒芜凋零的文化古城汇聚。 


  这是一个新移民们相互融合的历程,更是他们在劳动和创业中共同创造的历程,移民来川的民间艺人们,首先融会了他们各自的乡音,唱出了一种新的声腔。 


  这些移民来川的民间艺人们,把江西的弋阳腔,陕西的梆子,湖北的汉调、安徽的徽调、江苏的昆曲和四川的民间小调融为一体,创做出了五腔共和的川剧。 


  在一个舞台上,一套人马竟然可以演出五种声腔的不同剧目,这在中国传统戏曲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目前,我国所能考察到的第一出真正的戏剧演出是在三国时期的成都。“蜀戏冠天下”,今天被人们所喜爱的川剧,就诞生于这次“湖广填四川”之后的清代中叶。 


  好一个“五腔共和”。我们可以想象,来自各地的移民在这个舞台下面,既能够听到各自熟悉的乡音,又能感受到他们在新家园共同创业时新的和声,这该是多么美好的和谐旋律。 


  和为贵,和生财。“民和”是这个移民城市的都市之魂,民和造就了成都移民文化的开放和兼容。 


  采访:经济学家 杨帆 


  真正的移民,他的本质是什么?他应该是有庞大人口的、整体性的社会迁徙。既有物质也有精神,既有生产也有文化。像这样的迁徙和大移民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我所研究,比如像湖广填四川就是这样一次的真正的移民。它持续时间长,人口来源广泛,它来自中国当时十七八个省,而且是在政府的有意识组织下进行的,所以它这个职业是非常齐全的。包括了:“士、农、工贾、技术、胥役”,这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工、农、商、学、兵和知识分子”在内。所以这样的大移民一定会给成都平原带来新的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 


  这个创造力,首先在民生的基础-----农业中显示出来。极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红薯、土豆都是这时传进来的;经济作物烟草、甘蔗、花生也是这时传进来的。 


  还有这些川菜的重要佐料:豆豉来自江西,而麻辣烫之魂的辣椒,则来自湖南和湖北。经过杂交和改良,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辣中之极品。 


  来自各地的移民和睦相处,相互接纳、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通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建家园。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这首竹枝词,是当时对清代成都人口构成的一个形象描述,而这些老人们,就是清代移民的三代或者四代后裔。 


  这是目前全国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移民村镇——号称东山客家第一镇的成都洛带镇,在这个小镇上,保存着广东、江西、湖广三个移民会馆。会馆是外乡人建立的、进行联络与互助的场所。清代的四川,共有会馆1400多处,单是成都城区就有27所。至今,这里的人出门说成都话,回家说客家话,真称得上是当代一座活的移民博物馆。 


  这所洛带镇小学,是培育客家人子女成长的地方。客家移民的后代们在这里接受着正规的教育。 


  这位客家移民的第四代后人,带我们来到了他祖上的老宅。 


  采访:洛带镇客家移民 邹家福 


  看吧,这是我们的老房子,我们来到这里就住在这个房子。我是在这生长的,几代人都住在这个地方,你看,这些瓦……都看得出,这些都没变,像那些老墙现在都还看得到,我呢现在没住在这里,我修了新房子了,隔三岔五还要来看这老房子,我觉得和这老房子很有感情。 


  他们几代移民都生活在这里,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外乡人。但是,他们却始终让子孙后代不丢乡音,不改乡俗、不忘祖宗。 


  采访:洛带镇客家移民 邹家福 


  我那孙儿两岁他都讲客家话,我们这家都讲客家话。因为不讲客家话就卖了祖宗了,你家族就不顺利。我们当地人这样说话还有个好处,你在外头街上讲客家话,我们就都像一家人,就和亲人一样,都是家乡人,就很亲切。 


  从这本保存完整的《范氏族谱》中可知,在移民中,还有一代名相范仲淹的后人,他们带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祖训。世代繁衍的名相后人们,无疑也把这种文化精神无声地渗透在了这座移民城市之中。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只有先后之别,没有主客之分,加之没有世代相传的豪门独霸与宗族争斗,没有宗法势力对文化的禁锢与破坏,在讲究“和”与“序”的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主导社会的健康和谐的民风。 


  采访:画家 邱笑秋 


  我们从清朝初年迁到四川来,我们能够在这里生存下去,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外部的一个和平环境,在战乱以后,它形成了一种安宁。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团结,有凝聚力。它外部环境首先是没有豪门士绅和宗法势力对我们客家文化创造力的破坏,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要不然我们怎么生存下来? 


  在这种风气下,来自各地的移民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共同认知并热爱着自己的新家园,表现出了惊人的文化创造力。 


  著名客家画家邱笑秋在广东会馆题下了这首诗作:“豫闽粤川皆吾家,勤耕苦读勇开发。乡音无改东山下,百里桃林香客茶。”这是对移民们在开放兼容的新家园里勇于创造发展的一种形象的精神描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个社会或地域重建健康的民情民风,远比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更为重要。 


  在近代,成都的移民过程仍在继续: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战大后方。全国同胞大量入川。抗战结束后,许多人并没有回到他们的家乡,而是在这里安居乐业。解放初,北方和华东的军政干部又大量入川,此后的大三线建设,又使各地的国有企业大量迁移到这里。这些新的移民都已成为了成都人的一部分。 


  可以说,当代的成都人,95%以上都不是土著的本地人。 

  
 
  


  直到今天,成都仍然是一个吸引着外乡人的城市。带着资本和梦想的外乡人纷纷踏上这片沃土。成都人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不排外,并用一种热烈的包容心态接纳着外地人, 


  在成都,是外地商会聚居最多的城市,单是温州商会的浙江人,就有七万。他们是和平时代的“经济移民”。 


  采访:四川省温州商会副会长 何必胜 


  我是1987年来到成都的,现在生活了十几年了吧。后来的呢还有我们许多的温州商人,也在这个地方发展。像这家、这家,还有我们整个商城里边的商家,不少了,这个地方。那么现在我们就是不完全统计,在四川经商的温州商人不下十万。他们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呢?我想呢用八个字来总结一下成都市的人文环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开放以来的新移民,多是沿海省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先是广东来的先锋队,然后是浙江、福建等外省的集团军。他们很多人已经在成都安家落户,据最新统计:成都的商品房大约51%为外地人购买居住。 


  当代的新移民们给成都带来的,不仅是商品和资金,还有新的观念和活力。如今,在成都荷花池、五块石等大型市场上,一半以上的商家来自外省;成都批发市场中灯具的80%以上,电器、服装的60%以上为外省商家所经营。2004年12月,成都被世界著名的福布斯《财富》杂志评选为惟一的“中国内地最佳商务城市”。 


  不信你到成都来,就会感到成都人温暖的情怀和这座移民城市强烈的包容感。应该说,它是成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这首歌曲,在成都老辈人听来,也许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温暖,格外的动情。 


  在漫长的岁月里,成都川纳百流,一代代的移民不仅共同创造了丰富的新文化,还继承和重建了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他们用一双双创造的手,恢复了美丽的蜀锦和古桥,续接了成都历史文化的记忆,同时,又举起了双手召唤着新文明的到来。 


  成都的移民史,是中华民族在战争中寻求和平的生存史和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多元化文化融会和创造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终极追求,是永久的和平和幸福。 
--
enjoy academia+66
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坐着仰头看会儿星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1.11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