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保山]古道沧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Feb 12 11:59:02 2005), 转信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来自云南大学的林超民教授,林先生你好。林先生,听说您就是保山腾冲人。那我要向您请教一下,如果我们走遍中国要带观众朋友走进保山,那么有没有一种能让大家深刻感受保山的方式呢?
采访:云南大学教授 林超民
“要认识宝山我想从道路开始,因为保山在中国历史上知名是因为一条重要的道路。这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了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由此得知有一条道路从四川到印度。当时被称为蜀身毒道,身毒就是印度。这条路的开通应该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经考证应该在公元前三世纪或者公元前四世纪。这条道路开通以后,对于中国和东南亚 南亚的交通,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所以这次我们摄制组走进保山,有一个摄制组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就沿着古道来走,这样的话能够了解保山。那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摄制组的足迹感受保山。
从霁虹桥跨过澜沧江,就进入了保山境内,于是我们把这里作为这次穿越古道的起点。给我们做向导的,是保山市博物馆的馆长李枝彩。李馆长告诉我们,现在这座桥是新建的。八年前,由于上游山体滑坡,原来的霁虹桥已经被巨大的洪流冲毁了,只留下了这些桥墩和桥头的门厅。
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被开辟为渡口,史称兰津渡。元朝初年元军西征缅甸,在这里搭建木桥,取雨后天晴,彩虹呈祥之意,命名为霁虹桥。到明朝成化年间,才开始建造铁索桥,人称“西南第一桥”。
霁虹桥曾是内地前往缅甸,渡过澜沧江的惟一通道。今天我们只能凭借这些崖壁上众多的石刻,来怀想霁虹桥过去的壮丽和雄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霁虹桥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沿着博南山蜿蜒而上的古道也渐渐荒芜了。
从霁虹桥前往保山的主要路段叫做水寨道,途经保山水寨乡。这一段古道都是人工铺设的,宽约两米左右,基本上还保留着原始的样子。踏在被打磨得圆润而光滑的石阶上,让人不由不感叹岁月的沧桑。
听说水寨乡还有一些马帮在跑运输,果然刚到寨门前,我们就遇到了一队马帮。清脆的马帮铃,给沉静的山村带来了生气。
现在马帮越来越少见了,他们只会偶尔行走在一些没有通公路的乡村,或者为那些雨季无法通车的地方运送货物。古旧的石板路印满深深的马蹄印,这说明水寨是古道上一个很重要的驿站。
你看这些铺子都是非常古老的。这时间可能有多久?这一般都是明代以后到清代这段时间的,它是从古道过了霁虹桥以后,进入保山的第一个大站。这都是原来的老铺子吧?都是老铺子,特别是这间,特别早。
水寨的清晨很是宁静,我们走上街头的时候,古道两侧的宅子和店铺还没有开门。在过去,这里曾是热闹的商业中心,为终日络绎不绝的马帮提供衣食住行。
据说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原籍大多是南京应天府的人氏。因为什么原因,何时来到这里,已经没人能说得清楚了。在水寨这条约500米长的街道上,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还有那些随着马蹄印留下的,时间深深的印记。
经过一夜的休息,马帮正在做出发前的准备。今年72岁的杨光灿是马帮的马锅头,从某种程度来说,马帮的规矩也是靠着马锅头,一代代传下来的。
保山市水寨乡村民 杨光灿
这个花笼,它是一个打扮。有这个簪花,它一走起来就跳。这个为鼻花,这就是花笼。那么大铃呢,主要是遇上对面的马帮,挂着大铃听见大铃响,前面来的马队要让路。那么不让呢,各有各的道理。我的骡子是挂着大铃的,为什么你不让?如果要敲那个铓,隔着山就能听见,嗡嗡的声音。对面来的人一听就知道是马帮锣。
马锅头告诉我们,现在走马帮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养马的人也不多了。古老的水寨也很难听到马帮铃清脆的叮当声了。有时回想起过去那些艰难却风光的日子,马锅头不免有点黯然神伤。
古道沿线有很多象水寨这样的驿站,通常马帮来到这里都要休整一下,所以这些驿站上也就遗留下许多做马帮生意的店铺。
从水寨出发,我们和马帮一路同行。李馆长将这里叫水石坎路,大多沿着山崖曲折而上,十分陡峭。没走多长时间,我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
上面有一个棋盘,也不知道什么时间留下来的。在什么地方?就在前边一点点,在一个石头上。这段路比较宽,马帮走到这里,经常在这休息。来到这儿马帮休息了,人就在这儿下棋,来上两盘。你看,这叫大三棋,时间很早了。
赶了几十年的马帮,马锅头杨光灿走过各种艰险的道路,也碰到过很多危机的情况。
我十六岁开始赶马,最先走的路就是支援西藏。那个路就是走江边,都是悬崖。顺着山转过去,下面用竹竿支到江里。转过去一口气要上十二个台阶,用石头搭起的台阶。骡子都要立起来走,很窄的一块石板。马帮最危险的就是,第一怕野兽,第二怕贼,第三怕运送贵重东西遇上强盗。那时候您见过野兽吗?山里面野兽多吗?野兽多得很,如果我们走远路,狼可以嗅着骡子的足迹,四五个十来个,一串串地,一直跟到平坡来。
跟随水寨马帮翻越了一段古道之后,我们决定驱车赶往保山市区所在地,隆阳。马锅头告诉我们,三天之后他们要翻越高黎贡山。于是我们约好在那里见面。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从水寨到保山的公路。它是沿着古道修筑的。古道就在我们左边。从水寨到保山48公里,中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驿站叫板桥镇
由于保山地形大多是高山 河流和峡谷,所以自古以来修路都十分艰难。这里的路可以说是千年不变,无论是县道国道还是高速公路,基本上都沿着永昌古道修筑的。因此保山的道路可以说是叠加在一起的,于是千年的历史也就被叠加在这穿越崇山峻岭的条条道路之中。保山市现有的公路里程是97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多公里,是通往缅甸和印度的国际通道。
由于南丝绸之路永昌道的形成和发展,使保山在汉代就已经成为我国与天竺 大秦等国通商的大城市,成为我国西南边疆的重镇。《马可波罗游记》曾记载,在元代保山地区是以黄金做为通用货币的,同时还使用银子和贝壳。可见,当时这里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中心。今天的保山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有一个区四个县,内联五个地州,外通南亚诸国。
在这座著名的古城里,我们摄制组稍事休整,然后又一次上路了。
从保山出发沿古道一路西行,很快就到了介于怒江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潞江坝。位于怒江峡谷的潞江坝是世界上少有的干河热谷,生长着许多亚热带植物,这里的空气似乎也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横跨怒江的双虹桥,桥身利用江中巨礁分双孔架设,遥望如双虹跨江。这里原为渡口,始于汉代。每逢赶集的时候,这里依然很热闹,邻近的人们,赶着马驮着特产往来期间。
在过去,每一个踏上古道的人面对的都是漫长而艰难旅程。有一首歌谣里唱道 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时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平中络赂绝。
除了这些路途的艰辛,有时在古道上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
就在那个树下面吗?马上就到,你看就在那个树下。这是哑泉,你看到了,上面写着“此名哑泉,不可饮也”,它是光绪一四年冬刻的。诸葛亮的部队南征,火烧滕家军就发生在下面盘山谷这一带。传说当时诸葛亮的军队到了这里,太累了。觉得这地方太炎热,就在这里喝水,当场就有一大批人中毒死了。所以从那以后就传下来,这水是不能喝的。
我们这次选择的路线,途经保山市的隆阳区 腾冲县和龙陵县,穿越澜沧江 怒江和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海拔3000多米,气候变化无常,因为人迹罕至,这里的道路更显得神秘莫测。
走入高黎贡山,满眼都是茂密的树丛,厚厚的落叶上洒漫了红色的花瓣。李馆长是研究古道的专家,虽说他曾先后十几次沿着古道进行考察,但每次穿越高黎贡山,他都需要当地人做向导。这一次,给我们带路的是两位高黎贡山保护区的护林员。
看来常年没人经过这里,有些路已经被树枝遮住了。
这一部分古道是保山至腾冲南线的主要路段,是元朝初年也先不花西征缅甸时开辟的。古道全部由人工在深山密林中开凿而成,一路峰回路转,险关重重。
阳光透过树梢,给阴暗的古道洒下点点金光。可以想象,如果天气不好,伴着风声在这样幽暗的古道上行走,当年的马帮或者西征的军队有时也会心生恐惧吧。
尽管我们选择了一段相对平缓的古道来翻越高黎贡山,然而几个小时下来,我们也只前进了两三公里。路上的故事也许早已消失在时光的河流里,而留在路上的印记却给后来的人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马从上面往下走,不断地踏,不断地踏,就踏出坑来了。另外你看,从这面下来,这是一个坑,它踏到一只脚,另外一只脚踏到这里来。这个是马往下走的时候,不断往下缩往下缩,缩出一个大坑来。马蹄踩到这里缩下来,踩到这里缩下来,因为很光滑的,旧缩出一个大坑来。
远远地我们看到了从水寨出发的马帮,他们正在对面的悬崖峭壁间行进,于是我们准备加快速度赶上他们。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一匹骡子突然从山崖上摔了下来,等到赶马人下到山底,骡子已经没有了气息。
大家的情绪一下子低落起来,对前面的旅程也不免有了一些隐隐的担心。
前面这个就是高黎贡山古道上的烽火台,它主要用来报警。是哪个年代的?它是元代开始建的,清代以后又开始重新修了。放了烟从很远就能看见吧?从后面那个山顶上就能看到,起到一个传递军情的作用。
烽火台早已荒草蔓延,很难看到掩映其中的烽燧了。因为地处边界,纵观历史,这一地区始终有着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而其中又以腾冲县为重。
当运送丝绸与茶叶的马帮铃声在这条古道上,摇过了2000多年的岁月之后,一场战争改写了这条古道的历史。
这条从昆明经保山到腾冲通往缅甸的320的国道,正是闻名于世的滇缅公路。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在西南大后方建立一条连接海外的战略补给线,成为中国长期坚持抗战的重要前提。于是,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四五岁的小孩,20多万云南人冒着弹火硝烟,沿着这条千年古道,修筑中国的输血大动脉。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滇缅公路就全线贯通了。
很难想象,在我国的西南边陲,在穿行在这片宁静山水之间的道路曾经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44年由印度利多到缅甸密支那与滇缅公路相接的中印公路开始修建。1945年第一批满载物质的100多辆卡车从印度利多开进云南,打破了日军对我国两年多的封锁。史迪威将军领导下的盟军和中国部队,在对缅甸战役和修筑道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这条路又被叫做史迪威公路。同滇缅公路一样,史迪威公路的修筑依然延续了千年古道的古迹。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9.32.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