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aspirer∵(FΟG),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昭通]悬棺探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n  9 08:03:49 2005), 转信


  这赫然耸立的山崖,这陡峭无比的崖壁,使每一个到过豆沙关的人都会难以忘记。在这直插云霄的自然奇观面前,人们惟一能够感受到的便是自身的渺小,进而望而却步。然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支先民却对这陡峭的山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态度。 


  他们誓将逝去的亲人藏在这万仞绝壁之间。这样的态度留给今天的便是一个令许多人都为之疯狂的谜团——悬棺葬。是谁,又是为什么偏要将棺木放置在峭壁上?他们又是怎样做到的?从上个世纪初到今天的一百年的时间里,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世界上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一直在试图揭开这悬棺当中隐藏着的秘密。 


  悬棺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区域内,而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悬棺的摆放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差别。 


  采访:昭通民俗学者 唐永贤 


  悬棺摆放的方法不一样,总共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悬棺法,就是打进桩孔,然后用木棍打进去,再把棺材放在外边。第二种就是自然崖穴法,就是像我们这里这样,在自然的崖穴,把棺材放在里边。第三种就是人工戳穴法,选定一个地方后,由人工由石匠打一个洞进去,把棺材放在里边。 


  昭通市盐津县的豆沙关地处乌蒙山区,终年云雾缭绕。在这里,悬棺又被称为僰人悬棺。僰人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自己奇特的丧葬习俗延续着自己曾经存在的事实。对于悬棺的神秘主要集中在僰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棺木悬挂在高耸的崖壁上的呢? 


  那么,豆沙关这处悬棺是什么时期的僰人安置上去的呢? 


  据这方面的专家介绍,隋唐以前的悬棺,棺盖是拱型的,唐朝以后的悬棺,他的盖子是平的。我们这的悬棺盖子都是拱型的,所以至少说,按照时间的下线,这里的悬棺是唐朝的。 


  一千年前的人们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设施的情况能够将棺木放置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吗?这不禁令我们感到疑惑。我们请来工程勘测的专家,使用水平测量仪器来测量放置悬棺的崖洞距离谷底的垂直高度。 


  从悬棺到这个公路的高度有二十米,这个公路到河底有一百一十米,加起来有一百三十米。 


  同样可以得知,悬棺距离崖顶的距离更是达到了150米。无论从下而上还是从上而下,100多米的垂直高度,都是古人难以逾越的障碍。    早在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的学者提出来一种利用吊装方法放置悬棺的设想,就是用类似辘轳的木制的绞车和几个木制的滑轮,用绳子将地面上或悬崖下水面上的棺木吊起来,等棺木提升到洞口时,由事先进入洞中的人甩出绳子,就可以将棺木拉到洞中。这种设想在后来的试验中证实是可行的。悬棺在现代人的精心设计之下轻易的就被吊装成功了。成功的关键是绞车的使用和牢固的绳索。 


  各地的专家通过对悬棺的研究发现,悬棺使用了对于今天来讲已经是十分稀有的珍楠木,这种木材质地紧密,极为耐腐蚀,而且棺木的打造方式也极为特别,不是常见的木板拼接的方法,而是将一根完整的楠树掏空,棺木上下两个部分利用凹槽相连接,内部自然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楠木本身已经很重,这样的打造方法使得棺木更加厚重。据专家们测算,这样的棺木加上死者的重量竟然达到了五六百斤。在今天,钢索架起的吊桥可承受数吨的重量,在甚至没有麻绳的古代,僰人使用什么样的绳索?能够承受五六百斤的重量吗? 


  昭通地区到处生长的竹林让我们寻找到了答案。当地的老乡用单根的竹条捆绑刚砍下的竹子,一捆捆的方便运输。用力拉拽之下单根的竹条便已显得极为结实。老乡告诉我们,他们之前的祖辈们使用的就是竹子编成的绳子。 


  绳子的问题虽然可以解决,然而一千年前的僰人是否已经掌握了绞车的使用方法还不得而知,具体到豆沙关这处悬棺,在水流湍急的朱提江的水面上,又如何放置绞车呢?对于这里的悬棺放置的方法,唐永贤有着不同的看法。 


  采访:昭通民俗学者 唐永贤 


  根据这个地形就应该是支架法,它上面的崖子比较高,下面的要矮一些,上面的难度大一些,下面的难度小得多,但是同时河面比较宽,所以水位法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初步断定,这个地方应该是支架法。 


  像今天的建筑工地搭设绞架一样,一百多米的高度恐怕难以想象。即便可以成功,这样的工作对于一千年前的僰人来讲,也会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还会有其它的方式吗? 


  刘宏工作于云南大学地理研究所,野外探险是他日常的工作。2003年他曾随一支国际联合考古队拜访豆沙关悬棺,并曾尝试攀上崖壁。 采访:云南大学地理研究所 刘宏 


  发现豆沙关那里的答案是很明显的,因为从下面是可以抬上去的。能吗?可以,那么重,四五百斤的棺木?只要人多一点,因为那里有一条窄小的很难走的小道,可以通过岩石缝那里。就是说它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它实际是一条小路,可以走到那里。 


  在刘宏看来,问题变得十分简单了,只需多些人便可将棺木顺着崖壁上的那条小路搬运上去。在现代汉族的一个土葬仪式上,我们看到了数十人为将棺木抬上一个并不十分陡峭的小山坡而付出的努力,那么崖壁上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容得下几个人通过?这只能过到河对岸才能知道了。 


  悬棺对面的豆沙古镇上,人们世代在此生活,他们也不知道这悬棺在他们的头顶上悬挂了多少年了,僰人离他们已经遥远,悬棺在他们的眼中也充满了神奇。 


  采访:村民 


  有人去过吗?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听到五六十岁的人讲,他们有些人上去过,听说陪葬的还有珠宝,听他们说,想把珠宝带回家,伸手一拿,就看不见了,那么赶快放下去,眼睛就又能看见了,就是说悬棺里的东西是不可以动的。 


  老人家的话代表了当地人对悬棺的态度,既感觉神秘又充满敬畏。在这里,我们能找到那个曾经爬上过悬棺的人吗? 


  采访:村民 


  你有没有试着往悬棺那里爬,悬棺上面?没去。有人去过吗?有人去过,但是那个人走不动了。还在吗?在,在。在哪呢?在河边那里。还在的?你领我去找找好吗?好的,在那边,再不去这个人就快死掉了,已经走不动了。 


  寻找的结果没有让我们失望,对于即将找到的人我们也充满了期待。 


  老人家已经80多岁了,话也说不太清楚了。当年上去的三个人也就只有他还健在了,但提起年轻时的那次历险,老人依然表现得很兴奋。1951年,1952年。他说,看清楚才能去,看着看着 慢慢就上去了,有的地方窄得只能一个人上去,他抓着树枝就上去了,打开两副棺材,其中一副还没有腐烂,(衣服)一碰就碎了。 


  老人描述的悬棺中的情形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我们决定接近它一探究竟。 


  依老人所说,通往悬棺处的崖壁并不像在对面看起来那么陡峭,身手敏捷的人攀着崖壁上的藤条,慢慢的就可以爬上崖洞。 


  我们又找来一位熟悉当地地形的向导,他告诉我们,借助距离悬棺两百多米的一座铁路桥可以到达朱提江的对岸,再沿着江岸就可以走到悬棺的下面。 


  向导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他告诉我们,现在要想过江,只能通过这座铁路桥,因为朱提江看似平缓,实际水流很急。两年前,他也曾为一只国际考古探险队做过向导,考古队试图使用橡皮筏直接到达悬棺底部,他作为向导先进行了尝试,结果橡皮筏被冲翻,他被江水冲到下游五百多米。 


  提起那次的冒险经历,他至今都心有余悸而我们的心中由此也多了一丝的不安。一条江便让今天的人们陷入了困境,一千年前的僰人放置悬棺该是何等得艰难。 


  向前行进还不到一百米,一个山窝便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向导告诉我们,朱提江的水位经常变化不定,时高时低。半个月前他来过这里还是可以过去的。 


  关于这江水的水位,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说江水冲刷河床,会造成河床的逐年下降,也因此当年僰人放置悬棺的时候并没有现在看着这样高。这种说法如果成立的话,这之前猜想就会变得丝毫没有意义了。 


  朱提江的下游,距离悬棺只有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设有一座水文站,从上个世纪50年代建立至今,四十多年来每天都在观测朱提江的水文变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采访:昭通市水文局副局长 任继周 


  实际的观测结果否定了河床下降抬高了悬棺高度的说法。几十年来,除了那三个村民以外,各种探险考古队试图接近豆沙关悬棺的努力无不以失败告终,而一千年前的僰人能够把重达五六百斤的棺木放置到离地面一百多米高的地方,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更重要的问题是,他们为何要这么做? 


  很多人告诉我们,昭通境内保存完好的另一处悬棺——威信瓦石悬棺更容易接近。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僰人进行悬棺葬的理由吗?绕过河流,沿着一条山间小路前行数公里,接近山顶时,僰人当年的所作所为在我们面前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采访:昭通市威信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余腾松 


  这里明显是僰人为搬运悬棺而开凿的栈道。 


  如果有路可以通向悬棺的话,难道不怕有人接近会破坏棺木吗? 


  种种的迹象告诉我们,僰人为了将祖先葬在这绝壁之上而付出的巨大的艰辛,这艰辛背后折射着的是他们思想观念中蕴藏着的类似宗教般无比强大的力量。 


  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不同的对待死亡的理解。汉族人讲究入土为安,习惯将死者葬在俯瞰人世间的山丘的地底,认为这样就能够护佑子孙。僰人的悬棺葬却完全相反,他们将死者摆放在空中,没有入土,又远离活人的世界。这透露着僰人怎样的一种生死观呢?对此,专家们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说,僰人是迁徙的民族,棺木挂在崖壁上只是暂时存放,当他们继续迁徙时很方便的就能将棺木取下,带着祖先上路。还有人从信仰的角度给出了解释,认为天是僰人宗教观念中灵魂的最好归宿,这山体的岩石既是通往天界的天梯,也是祖先的灵魂与活着的子孙沟通的媒介,子孙们幻想着通过这媒介获得祖先的护佑。 


  他们选用了最为防腐蚀的珍楠木,祈求着祖先永远的护佑,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让他们未能如愿。 


  为了保护这神奇的文化遗产,云南省文物部门对威信的瓦石悬棺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于是,在悬棺中静静地躺了千年的神秘的僰人出现在人们面前。 
--
男 儿 何 不 带 吴 钩
扛住三座大山,曙光就在眼前.Hold o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