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aspirer∵(FΟG), 信区: Geography
标 题: [文山]阿峨的画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19 08:31:37 2005), 转信
这是一幅名为“壮乡六月花饭香”的版画,凝固着壮族人平凡生活的一个瞬间,它并非大师的手迹,而是出自中国西南边陲普通农民的笔下。
在云南西南边陲的大山深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境内,有许多壮人居住的山寨。这些寨子里,仍然保留着壮人的传统文化,它古老而悠远。其中有一个山寨,它叫阿峨新寨。然而,在这儿却有着与其他山寨不同的现代版画,而版画的作者又都是山寨里普通的农民,并且版画在阿峨新寨已经绵延了30年。
在如此偏远的山寨,壮人传统的聚居地,怎么会有现代版画的出现呢?
在寨子的中心部位,有一个不大的版画展室。展室的四壁上,挂着几十幅山寨农民自己的版画作品。这些从30年前就开始创作的版画,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未间断。它在不经意中,纪录了阿峨版画30年的发展史,同时也纪录了阿峨人生活的变化。
而在此之前,在一个自然封闭的山寨里,一群没有一点绘画基础的农民,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拿起了画笔开始创作版画的那?
阿峨新寨今天像过节一般。寨子里的妇女们早早地就忙活开了。先是梳妆打扮,接着,她们就把从山上采来的花草,洗涮杂碎,制成染料,做起了花米饭。花米饭做起来很费事,大约要花去一整天的工夫。
花米饭是壮族人在节日或招待贵客,才拿出来的传统食品。今天不是什么节日,显然是有贵客来临。
中午,一个和蔼的老人,走进了阿峨新寨,他叫王定尧,这就是他们期待已久的贵客。当年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阿峨新寨有了30多年的版画情缘。那时的情景王定尧依然记忆犹新。
那时王定尧看到的阿峨,不仅风光秀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峨人的心灵手巧和天生爱美。这从世代相传的绣品中,可以明显看到。在阿峨常常是男人画花样,女人绣花。这就形成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对图案和色彩,有着世代相传的敏感和喜爱。阿峨人这种独特的素养,让肩负使命的王定尧喜出望外。
王定尧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对现代形式的绘画产生兴趣。王定尧教画的方法也很特别,他把这种方法叫做“火柴棍”教学法。
火柴棍的摆弄使阿峨人很快就懂得了什么是线条,如何表现人的形体动作,于是他们也试着用火柴棍摆起了人体造型。这种方法,在阿峨一直保留至今。
阿峨人一下子对小棍棍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画的问题了。此时王定尧看到阿峨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林木茂密,而且当地的冬瓜木,是做版画的好材料。他自己那,又酷爱版画。于是就有了阿峨人与版画的不解之缘。
30多年过去了,阿峨版画的启蒙者王定尧,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这座山寨。当年的学生首先把他请进了,他们引为自豪的版画展室。面对这些画作王定尧感慨良多,眼前出现的这一切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
起初王定尧只是想通过对个别年轻人的传授,进行他的版画教学实践,但出乎他的预料,从一开始几乎全寨人都自发地成了他的学生。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为了支持大家学习版画,当时的村干部甚至动用了手中的权力。
那时侯学版画成了寨子里的头等大事。寨里成立了“版画美术组”,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男女老少,都来学画,甚至出现了祖孙三代一起来做画的情景。一想到人们学画的那股劲头,王定尧忍不住地说:
山寨里的人们逐渐迷恋上这本不属于他们的版画艺术,他们找来木版,又劈又刨制成画板,用粗糙的双手打制了粗糙的刻刀,这些未经训练的农民,第一次用并不流畅的线条,在崭新的画板上刻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世界以及他们的梦想。
版画的出现悄然地改变着寨子里人们的生活。那时阿峨的电供应不充足。每天收了工,许多村民就点亮小油灯,情趣盎然的做起画来。他们没有章法、没有拘束,兴致所致,信手画来。
久居的山寨,就是阿峨人的世界。阿峨人画作的内容,也往往就是寨子里的人和事。至于技法,他们自己看着舒服就行。绘画的理论、规范,他们不了解也无需了解。在他们看来版画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这就是一切。就在阿峨人在大山中感受着绘画的快乐时,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山寨的宁静。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的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福田一郎先生,从一期“中国民族画报”上,偶然看到了“壮族农民版画”的报道,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随即通过信函,表明想让中国版画在日本展出。当年接到信函的人,叫王光跃。
同期:王光跃 阿峨新寨村民
当时我们的画在日本展出共22幅,其中我的有6幅,展出后, 日本又写来信.信的原话是这样说,王光跃先生
,你的画作已在日本国许多大小城市展出,所以我们日本国还比不上马关农民.
这次画展,让阿峨版画一步迈出了国门,从此小有名气。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国际交流,往往会引起国内的轰动,由于阿峨的版画参加了展出,所以国内媒体也倍加关注。为了宣传农民版画,当年的文山报,专门登了一版“阿峨版画”。就是那次,龙继群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笔稿费。
这以后“阿峨版画”不断在期刊上亮相,这对于偏远山寨来里的普通农民,是一件多么不简单和了不起的事啊!大山之中,交通极不便利,寨子里到过省城的人都很少,可恰恰就有一个人到了北京,参加了农民画展。而这正是让龙子昌最为骄傲的。
阿峨是一个壮族传统文化相对保持比较完整的村寨。敬重老人是壮家的民风民俗。今天正巧是卢奶奶过90岁大寿,村里人都赶来祝贺。屋里屋外,热热闹闹的,可就在门边处,有一个人静静地画着什么。
粗粗几笔,就勾画出儿媳给老奶奶喂饭的情景。有人说阿峨人痴迷于画画,这一点不假。其实,做画人,本来也是来祝寿的,可不由自主就画了起来,把壮人敬老的场景记录在了画本上。
几十年来版画已经融入了阿峨人的生活,而它又总能给阿峨人带来新鲜感。自从学会了做画,阿峨人也学会了用特出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随身带着画本,随时把自己的感受描摹下来,积累成素材,已经是阿峨人的习惯了,而那些素材,就是下一幅画的内容。
当夕阳的余晖将要散尽的时候,卢正林家的壮楼上已经点亮了灯,他和同村的龙子辉一起,合作着一幅反映壮家婚俗内容的版画。名字虽然还没有起好,但他们已经构思了一段时间啦。看草图就知道,这幅画的内容很丰富,几乎是一部壮家婚俗史。
合作创作大型版画,对他们俩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们身后的那幅“故居”,就是他俩去年用一年的时间创作的。
这幅版画,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它将壮家的传统民俗节日庆典和常态的生活,融会在同一幅画面中,构思精巧,笔触细腻,堪称一幅壮家的“清明上河图”,它记录的是阿峨人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但镌刻的却是壮家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独特文化。
阿峨人的每一幅画都是那么真实生动,每一个内容,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艺术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中最美的东西捕捉到,并且把它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为了让版画在阿峨继续下去。一到休假日,卢正林就把贪玩的孩子们组织起来学习美术基础。
这个在画面左边,第二位的小男生叫龙俊勒,今年已经十五岁了。五年前,他还是一个放学不回家,到处乱跑的小淘气。可谁能想到,一幅画让他变了。那年他只有八岁。
爸爸帮小俊勒完成了“捞鱼娃”,对他看事物的独特视角,和捕捉到生活中有情趣的内容,特别赞赏,儿子能把小伙儿伴在池塘捞鱼嬉戏的情景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是父亲不曾想到的。小俊勒自己的画作成功,多亏了父亲,父子情深,从那以后龙俊勒多了一份做画的快乐。
花为媒,歌传情。自古以来壮族的青年男女,就用唱山歌的方式结识朋友,表达感情,寻找意中人。而阿峨人说“版画”也传情。
这是龙继魄的家。一面墙板上,都是龙继魄的作品。妻子马寿桂正准备晚饭。
“采花山”这幅作品是他们爱情的鹊桥。版画上的姑娘,就是年轻时的马寿桂,那小伙自然就是龙继魄了。龙继魄的画在阿峨,可算是个“大家”,为此妻子马寿贵特别自豪。
同期:马寿贵 阿峨新寨村民
(我丈夫)在阿峨新寨制作版画是得奖最多的一个。
龙继魄不仅得奖最多,而且他的画,还被省博物馆收藏。大前年他的“踩花山”,又被省邮政局采用。
阿峨人用画传情,也用画寄托希望。当年他们生活贫困,就梦想着过上好日子,梦想着有粮满仓、猪满圈的幸福生活。
当五色的花米饭端上来时,王老师和大家围坐在一起,那版画的情缘全都融进了馨香四溢,色彩诱人的花米饭之中,不知是阿峨成就了版画,还是版画丰富了阿峨人的生活,总之,阿峨人享受着版画创作的甘甜,也在版画里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有耕耘,就有收获。三十年过去了,阿峨人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那一幅幅质朴而精美的图画,不仅伴随他们走过了从前,也将伴随他们走向未来。
--
男 儿 何 不 带 吴 钩
Converge Diminish Vanish
日落是沉潜,日出是成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341毫秒